关于墨子的诗(墨子理想国爱染天下)
关于墨子的诗(墨子理想国爱染天下)清朝学者孙诒让的《墨子见诂》,推测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享年92岁。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开始形同虚设,曾经垄断性的官学知识,也随着王权失控,散落天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农工商不再是知识的壁垒,智慧之花竞相开放,各阶层贤能之士不断涌现,他们便是孔子书中的“君子”阶级。君子阶级虽具才能,但他们无贵族品行,没有传统,缺乏忠诚,以孔子为代表的学子创立儒家,誓要以仁义礼乐规范天下士子的言行,结束这“春秋无义战”的混乱时代。儒家的努力并没有挽救濒死的周王朝,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更残酷的战国时代,但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代的天下士子,在孔子去世不久后,一个“不安分”的思想巨人诞生了,他叫墨翟,出生于鲁国,一个流淌着商族贵族血统的布衣之士。墨子大部分事迹都散落于先秦文献中,本文将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探寻墨子事迹,感悟墨家精神。殷商时期,地处鲁西南的目夷国建立,这是商族的直系封国,子姓目
春秋战国时代,既是大国争霸的试炼场,又是百家争鸣的大舞台,思想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熠熠生辉,问天下,九流十家谁主沉浮?唯我墨家笑傲江湖,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韩非子曰:“世之显学,儒、墨也”
孟子说曰:“杨、墨之言盈天下”
墨家曾威名显赫,但又谤满天下,墨家思想几乎挑战了春秋战国的整个思想学术圈,墨子便是墨家的首任带头大哥,如此有影响力的学派及墨子,历史本应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可惜,并没有,就连司马迁都惜墨如金,仅在《孟子荀卿列传》中用24字寥寥带过。“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大部分事迹都散落于先秦文献中,本文将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探寻墨子事迹,感悟墨家精神。
01墨子族渊殷商时期,地处鲁西南的目夷国建立,这是商族的直系封国,子姓目夷氏。商朝灭亡后,这个具有商族贵族血统的目夷国依附于宋国以求自保,之后随着西周王朝的衰落,附近的邾国趁乱强势崛起,并吞并了目夷国。此时目夷国君目夷直明成为了邾国臣属。之后邾国分裂,宋国宋襄公将目夷国旧地封给了哥哥子鱼。子鱼有两个儿子,目夷子和太子兹父,目夷子不愿继承国家,让国于弟弟太子兹父,自己隐遁与世间,最后死在了外地,而这个让国的目夷子即是墨子的先祖。
《七略·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各学派皆以学术宗旨为其名,唯独墨家偏偏不走寻常路,以姓氏为派别名称。泛览典籍,尚无有力证据推翻墨子姓氏为“墨”的观点。钱穆先生认为,“墨”具有主旨概念,或面容黝黑之意,或黥徒奴役之意,或低贱鄙人之意,特别契合生活菲薄,以自苦为极的墨家。但还是差强人意,笔者浅陋的认为,墨家即以墨子姓氏为名,因为任何一个名称不足以概况墨家思想,且墨家几乎与整个思想学术界格格不入,儒家也正好将这个带有贬义之词的“墨”变成了唯一的学术代表符号。
03清庙结缘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开始形同虚设,曾经垄断性的官学知识,也随着王权失控,散落天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农工商不再是知识的壁垒,智慧之花竞相开放,各阶层贤能之士不断涌现,他们便是孔子书中的“君子”阶级。君子阶级虽具才能,但他们无贵族品行,没有传统,缺乏忠诚,以孔子为代表的学子创立儒家,誓要以仁义礼乐规范天下士子的言行,结束这“春秋无义战”的混乱时代。儒家的努力并没有挽救濒死的周王朝,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更残酷的战国时代,但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代的天下士子,在孔子去世不久后,一个“不安分”的思想巨人诞生了,他叫墨翟,出生于鲁国,一个流淌着商族贵族血统的布衣之士。
清朝学者孙诒让的《墨子见诂》,推测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享年92岁。
历史并没有留下少年墨子的任何痕迹,但我们不难猜测,少年墨翟一定天资聪颖、仁慈博爱、胆识过人且极具坚忍不拔之性格,因为他的影像早已刻在了《墨子》中。值此天下大乱,凭着自身禀赋和贵族血统渊源,生活拮据贫困的墨子最终谋得了一份鲁国清庙小吏的工作,也正是这份工作,改变了墨子的人生。鲁国清庙虽贫,但却是东周王朝的知识典藏之地,曾经周公旦几乎把整个周礼典章全都搬来了鲁国。墨子疯狂地汲取着文化宝藏,之后更是有幸拜周王室史官史角为师,或许此时儒家的礼制思想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与儒家结下不解之缘。
《吕氏春秋》:“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 桓王使史角往 惠公止之 其后在于鲁 墨子学焉。”
《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清庙,也称太庙,鲁国祭礼之地,所藏周礼典籍包罗万象,天下九州、天文历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皆在其中,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从后来的《墨子》著作中可以看出,墨子几乎无所不精,士农工商的看家本领几乎全都集于墨子一身,可谓人类智商的天花板。后世多流行墨子工匠大师的标签,殊不知墨子无所不能,依今天的术语来说,墨子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
经过了若干年的沉浸式学习,怀揣着儒家礼乐治国思想的墨子开始步入仕途,他的第一站便是曾经先祖的故地-宋国,而这也是墨子仕途的最后一站。墨子来宋后,被宋昭公拜为大夫,墨子也不负国君重托,兴致勃勃的践行着儒家治国理念,而且凭其高超的守御才能击败了楚国对宋都城的两次围攻,如无意外,儒家兴邦的理想或许真可实现。但现实很残酷,宋国权臣司城子罕擅权劫君,将昭公驱逐,面对如此僭越行为,墨子必然激愤痛斥,可结果却是被子罕囚禁。或许迫于舆论压力,墨子最终被释放了,并侥幸逃回了鲁国。
《史记》:“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谄谀,而二国以危。”
05反贵非儒《淮南子》:“墨子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 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 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 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此次仕宋或许动摇了墨子的精神信仰,在痛定思痛的反思后,墨子悟道了,他的道毫不掩饰的剑指以贵族为核心的统治阶级和儒家门派,甚至君王都包含在墨子的打击范围内,无不令百家士子震惊侧目。
反贵族是墨家最主要的根源,非儒奠定了墨学地位。
其一,改头换面,甘当“鄙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热心恢复古周礼,强调君臣等级,以期矫正规范贵族阶级秩序,培养新晋“君子”阶级忠君思想,他们读诗书,行六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甘愿屈居贵族之下,做贵族的陪臣、家宰和小相,或者说良师益友,把天下的稳定全部寄托在了他们身上,幻想着贵族回归礼乐的轨道上来。春秋混战的事实告诉墨子,这是白日做梦。
墨子要先从贵族阶级体面的冠履制度下解放出来,开始拿儒家“膳食衣饰”制度开刀,并搬出新的偶像大禹,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以此为模范,墨子讲度身而衣 量腹而食,他和弟子摩顶放踵,以平民苦力的装束行走于世间,搞得如刑徒一样,无不失儒家之礼,俨然成为儒家笔下的“役夫”“ 鄙人”。而且墨子崇尚均分主义,弟子不可私藏多余财产,搜刮民脂民膏的事情更是学派禁忌,因此他们墨子弟子既穷又不修边幅,简直学术圈的奇葩。
《庄子》:“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墨子》:“禽滑子事之墨子 三年 手足胼胝 面目黧黑 役身给使 不敢问欲。”
《墨子尚贤》:“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其二,针锋相对,当头痛击儒家思想
《墨子公孟》:“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又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儒家讲仁爱,墨之反讽仁爱是小爱,是狭隘的宗亲血缘、亲疏有别之爱,爱自己本国能算爱国吗?我们墨家是兼爱,无差别的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此话气的儒家大师孟子爆粗口:“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儒家讲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偏说:“义,利也”,义就是人民之利、国家之利;
儒家讲礼乐,墨子果断非乐,并疾呼“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
儒家讲“子不语怪力乱神”,墨子直接抛出“鬼神能赏贤伐暴”的论断,且反讽儒家曰:“执无鬼而学祭礼,犹无客而学客礼也”;
儒家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墨子反对命运观,并宣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
儒家讲久丧厚葬,这是孝忠之礼,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各有丧葬仪度,墨子认为久丧厚葬是劳民伤财的行为,主张“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殊不知儒家礼制中,只有刑余罪人才是棺椁三寸,无哭泣之节,荀子谓墨家此法“至辱”。
儒家讲贤人政治,坚持分封理念,贤士治国理政,天子德行四方,墨子大讲“尚同”,讲究行政层级体系,逐级管理并服从上级,颇有法家术治的意味;
儒家讲宗法等级,尊卑有序,礼不下庶人,墨子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还有许多例证,笔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品读《墨子》,一探究竟。
其三,反唇相讥,矛头直指“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非儒家首创,但是孔子为代表儒家却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论语》中君子一词已经突破了身份地位之义而上升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精神之义,孟子也曰:“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足见“君子”对儒家学派的重要性。
或许墨子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打蛇打七寸,对当世的君子群体极尽讽刺之意,墨子心中的君子:“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此为君子之道也;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墨子眼中的儒家君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说:“杀一人、十人、百人,天下的君子都说是不义之举,但攻取别人的国家,杀人累万,君子却赞誉,所谓的“仁义”到底是什么呢?”这一论点被庄子所继承,“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世俗之君子 贫而谓之富则怒 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
墨子说:“面对君子,如果他贫穷,你认为他富有,这个君子就会发怒。但是他不仁义,你认为仁义,这个君子就会喜悦。”
※ “世之君子 使之为一犬一彘之宰 不能则辞之;使为一国之相 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
墨子说:“世上的君子,当做不了杀猪宰羊的工作时,则会当面推辞,但是没有能力做一国之相时,他却偏偏争做相位,岂不矛盾?”
如此极尽讽刺,儒家对墨子简直恨之入骨。
06创巨子门派,组建民间维和特种部队或许你会问,如此大逆不道的墨子为啥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而且还活到了九十多岁?因为墨子拥有精良的私人武装力量,他是墨家组织的首任巨子。强悍的墨家组织有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半军事化学派组织
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严苛的纪律制度,严格执行财产均分主义,国君都不足以干涉运行,这才使得墨家在春秋战国具有莫大的战斗力。这种游离于国家之外的半军事化的组织是春秋战国混战时代的特有产物,既威胁了世家贵族的地位,也挑战了君主专制的权力,这或许是墨家在大一统之后被封杀的重要原因。
→秦惠王时代,墨家巨子腹暾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要听我的。”腹暾回答说:“墨家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规。”腹暾拒绝了秦惠王,毅然地杀掉了自已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节选《吕氏春秋·去私》
其二,拥有一群舍生忘死的门徒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活蹈刃,死不旋踵。”
巨子是墨家最高领袖,门内弟子必须听命于巨子,门派命令高于一切,命令一经下达,弟子莫不“赴活蹈刃,死不旋踵”。这群门徒犹如游荡在天下的幽灵,身着墨服,手执利剑,心怀大义,为了“兼爱”“非攻”的墨家理想,时刻准备奔赴战场,他们俨然成为了民间维和特种部队。
→墨者钜子孟胜,与楚国阳城君交好。阳城君请孟胜守卫他的封国,以符为证,方可开启城门。此时楚王去世,楚国贵族发动政变攻击变法强臣吴起,阳城君也参加了此次政变。之后新任楚王斩杀了政变贵族,阳城君逃亡他国。楚王命令收回阳城君封地,但孟胜守信重约,未见另一半城符,拒不开城,誓要以死殉城。弟子徐弱谏言:“如果死守殉城对阳城君有益处,我们定要战到最后一刻,但是阳城君已无踪迹,死守没有任何价值,还可能令墨家全军覆没。”孟胜说:“不对。我与阳城君亦师亦友亦臣,如果弃城,天下将无人认墨者为师,为友,为臣,因此我必须践行墨家大义。又说:“我将巨子之位传给宋国田襄子,他是贤者,何患墨者无后?”徐弱说:“我请先死”。接着自绝于孟胜跟前。孟胜派三人传田襄子任钜子旨意。孟胜并一百八十弟子战死。三人传达孟胜命令后,要返城作战,一并战死。田襄子以巨子身份命令三人不得返回,三人不听最终返城战死。节选《吕氏春秋上德》
其三,个个身怀高超的技艺
前文所说,墨子是春秋时代天花板一样的人物,学富五车,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科技、军事无所不通,且极能言善辩,如此人物,其弟子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也是墨子践行墨家理念的底气所在,他有对抗这个乱世的资本。
→楚国计划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制造攻城云梯。墨子听说后,从鲁国日夜兼程十天十夜到达楚国。墨子见到鲁班后,请他停止攻宋,鲁班告诉墨子,楚王已经决定了,无法更改。墨子请鲁班把他引荐于楚王。墨子见到楚王后,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墨子说:“楚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国强民富,攻打宋国犹如身具万财而窃穷人米粥,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攻打宋。”楚王不以为然,还觉得有鲁班为其制造云梯,必能攻下宋。墨子对楚王说:“我可以和鲁班模拟战争对抗,有我在,你们楚国绝对攻不下宋。”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结果不出意外,九次战争沙盘模拟,鲁班全输了。这时候鲁班气急败坏,说有办法大败墨子,但是不能说。墨子笑说:“我知道你的办法,我也不说。”楚王不解,墨子回答:“杀掉我就是鲁班的办法。但是杀了我,一样攻不下宋,我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弟子已经严阵以待,装备着我安排的守城器械,正等着你们楚国来犯。”楚王最终放弃了攻宋。
在这个故事中,墨子的气概、胆识、技艺、慧辩无不展现的淋漓尽致,也侧面展示了墨家强大的武装力量。故事中,并不是鲁班不敢说,真相是他不敢做,一个小小的工匠鲁班他有胆量杀死墨子吗?即使楚王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吕氏春秋》:“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庄子》:“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 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大仁不仁,大爱不爱,庄子说墨家反天下之心,纵然墨子能独任,奈何天下能有几人继承?
盈满天下的墨家,最终超越不了世俗的羁绊,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中,史学家更是惜墨如金,有失偏颇的忽略掉了他们。原因或许如孙诒让所说:彼勤薄死以赴天下之急,而姓名澌灭,与草木同尽者,殆不知凡几。呜呼悕已!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大一统时代,儒家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华夏的文化符号,但墨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永远刻在了我们心中,墨家思想也早已滋养了百家,他的兼爱、非攻、非乐、节葬、贵义仍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精神品质,曾经的墨家巨子也化成了令我们心驰向往的墨侠精神,墨子思想源远流长!
本文大体介绍了墨子及墨家的事迹,下文笔者还会与诸位共同品鉴墨家智慧,欢迎继续浏览。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