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所谓“掣签法”,就是说当官的无论贤明还是蠢笨如猪,亦或清正廉洁,贪污腐败,全都要靠手气抽签上岗。这个人发明了一种叫“掣签法”的方法,来决定官员的职位去向。人才既然选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职位安排,也就是配岗了。一般来说,配岗的原则都是专岗专配,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去什么样的岗位。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人员要求不同,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人才,当然要扬长避短。纵观历朝,凡是管人事的基本都是这么干的。但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个异类。

从阶级统治诞生开始,人才选拔就是个大问题。

从贵族世袭、军功爵制到察举孝廉、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士,总的来说,人才选抜越来越趋向于公平,选拔范围越来越大。

但选来选去,标准无非就是三点:出身、品行、才能。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1)

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人才既然选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职位安排,也就是配岗了。

一般来说,配岗的原则都是专岗专配,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去什么样的岗位。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人员要求不同,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人才,当然要扬长避短。

纵观历朝,凡是管人事的基本都是这么干的。但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个异类。

这个人发明了一种叫“掣签法”的方法,来决定官员的职位去向。

所谓“掣签法”,就是说当官的无论贤明还是蠢笨如猪,亦或清正廉洁,贪污腐败,全都要靠手气抽签上岗。

想出这么“虎”的方法的人,叫孙丕扬。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2)

孙丕扬

孙丕扬是当时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部长,管理全国人事。这个位置举足轻重,在当时可以说是皇帝之下第一人。

众所周知,明朝朱元璋在位时废除了丞相一职,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吏部居于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自然就是百官之首了(这只是名义上,因为后来又设立了内阁,内阁首辅才是真正的百官之首)。

这样一个位高权重,深受皇帝信任和重用,负责选拔人才、安排人才到合适岗位的人,却想出了一个如此荒唐的方法。这样的人,不是“虎”,而是糊涂了。

问题是,孙丕扬不是个糊涂人,否则他不可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明史》记载,“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意思是说孙丕扬生性倔强,为人正直,那些想要投机钻营的官员们,都没人敢打他的主意。

但倔强如孙丕扬,还是有怕的人。这个人,或者说这些人,就是宦官,也就是太监。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3)

明朝著名太监魏忠贤 剧照

这些太监,动不动就叫孙丕扬给自己的亲信安排职位,还非肥缺不要。孙丕扬左右为难,安排吧,自己心里面过不去,而且口子一开,肯定没完没了,不安排吧,又会得罪这些太监。

无奈之下,孙丕扬就发明了抽签的办法。想要官职,行,来抽签吧。抽签这种方法,好坏与否全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纯纯的靠手气吃饭。

这个方法一出,这些太监也没办法,以后都不敢来走后门了。

孙丕扬为什么怕宦官呢?按理说,孙丕扬官居正二品,而太监们,最高也就是四品,两者相差太大。

但有句话,叫县官不如现管。太监头子刚好有权管着孙丕扬这位尚书。

说起来,这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锅。自从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帝也就不得不亲自出面来处理朝政了。问题是,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聪明又勤劳。明朝差不多300年,也就出了朱元璋这么一个精力旺盛得不像样,能力又强到爆炸的皇帝,更不用提像嘉靖这样30年不上朝的奇葩。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4)

明朝最能干、最勤劳的皇帝朱元璋

所以,为了分担压力,内阁出现了。凡是需要皇帝批阅的奏折,先由内阁大学士看一看,然后用小纸条草拟一个处理意见,贴在奏折前面,这叫票拟。

接着奏折到了皇帝手上,皇帝看了内阁大学士的处理意见后,参考参考,再口述旨意,由秉笔太监用红笔记下,这叫批红。然后再下发执行。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套程序,奏折呈上、内阁拟票、皇帝定旨、太监批红、下发执行。一环接一环,中间的可操作性就很多了,尤其是碰到一个像正德帝这样又懒又好糊弄得皇帝的时候,最终的决定权就在秉笔太监的手里了。

司礼监批红内阁(这个尚书有点虎)(5)

刘瑾 剧照

正德年间,明朝最为有名的太监之一刘瑾,经常把奏折拿回家和亲戚朋友商量着怎么批红,最终的结果真假连内阁首辅都看不出来。

正是这样,孙丕扬这个吏部尚书也不得不怕太监头子。

抽签制一出,从吏部走后门的人都少了很多,因此当时的人都称赞孙丕扬公正无私,但这些人从未想过,真正为抽签制恶劣后果买单的,永远都是处于最下层的平民百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