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萨特后现代主义者(让保罗萨特)
保罗萨特后现代主义者(让保罗萨特)的确,萨特强调“存在”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在于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为某种“本质”所限定,而是意识到“存在”之后的自由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因而人们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并怎样生活;否则,人就只能像物一样存在,也只能去过一种机械的和物质性的生活。基于这一观念,萨特便将存在主义指向了人性自由,并展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可能;进而名之为“人道主义”,因为存在主义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或者说:“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然而,这个判断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可能,不如说,是人的存在及其意识创造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有的话——是存在所要求或建构出来的。正如现象学史家赫伯特
本文节选自:《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作者: 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汤永宽
本书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写作于1946年的哲学论文。
萨特在文章的开头阐述了几种对存在主义的批判和误解之后,在《存在与虚无》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存在主义学说,并解答了关于存在主义的疑问、误解和歪曲。
萨特强调存在主义不是一个悲观的哲学,也不是一个主张混乱的哲学,而是希望在悲观和混乱当中找到出路,实现人的自由的哲学,而是通过人的自由和责任将社会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仍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抗拒。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在第一位: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和流溢,人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我是人”;“人”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是”的状态,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要凸显并研究这个被遮蔽了的“是”,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去“是”。在这一语境中,“存在”与“本质”是对立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颠倒过来。就是说,不是本质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判断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可能,不如说,是人的存在及其意识创造出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有的话——是存在所要求或建构出来的。正如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指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因此他使用‘本质’一词作为在其自由创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的确,萨特强调“存在”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在于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为某种“本质”所限定,而是意识到“存在”之后的自由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因而人们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并怎样生活;否则,人就只能像物一样存在,也只能去过一种机械的和物质性的生活。基于这一观念,萨特便将存在主义指向了人性自由,并展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可能;进而名之为“人道主义”,因为存在主义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或者说:“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
此外,存在主义强调“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而这也是存在主义主要为世人指摘的方面。
但是存在主义所关心的并不是这个,它所关心的是行动,是承担。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也就是“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存在主义强调无神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萨特否认上帝的存在,而是因为上帝不存在是人可以实现自由选择的必要条件。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这意味着人在作出选择之前是没有一个既成的道德,没有模板给他铸模的,因此他的选择是自由的。而基督教强调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明显违反了这一点,他们划定了是非的界限,意味着人们在选择之前就已经受到了是非的限制,受到了约束,所以选择也不是自由的。因此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为了存在先于本质,为了自由选择,上帝必须死,这样人们才能实行自由选择,“人(Person)才能成为人(Man)”。
但是这种自由选择不是随机的 ,胡乱的选择,因为人在通过选择创造自我时必须承担责任。萨特认为,既然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他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就负有完全的责任,上帝和任何外在因素都不是推诿责任的对象,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人本身的行动。而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因为人在模铸自己的形象时,也会难以避免地为社会提供榜样和参考并影响整个社会。而人无时无刻不要面临这种“选择承担责任”,因此“人生是痛苦的”。这也是存在主义的先进之所在。
在存在主义哲学思维观照下,存在主义文学透露出鲜明的哲理探索倾向。它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家的目的仅仅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
在这种“非理性”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这一文学流派的作家作品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在呈现人生状态中的焦虑、担忧、沉溺与荒谬时却惊人地一致。通常情况下,文学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不强,描写中充斥着大量的存在与意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等哲学意象。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中,疏离与荒谬是必然的,存在是丧尽内容和不确定的,并因而是不可说出的,尽管如此,人却无时无刻地趋向它。世界是荒谬的,人必须忍耐一切,以至于对一切荒谬形成习惯的态度,人的存在才能达到自由。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理解存在主义的作品,存在主义作为一件新的事物,人们却往往还是倾向于用传统的方法对存在主义文学作出解释,其解释是谬误的,勘测到的是片面的都是必然的。正如有天主教徒批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主义者“忘记婴儿是怎样笑的了”,但是实际上却没能理解,存在主义强调的不是感受和境界,而是选择和行动。
本文为北大公共传播转载
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 | 唐倩
图源丨网络
欢迎合作 | 投稿
pcsdpk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