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如何正确抓口(揭开挡口的神秘面纱)
钓鱼如何正确抓口(揭开挡口的神秘面纱)半滑口鱼常见于黑坑、休闲垂钓园。当鱼经历了少数几次钓放后就有可能对鱼线产生警惕,但是目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子线过粗会在钓半滑口鱼产生“挡口”现象。经过我多年对黑坑钓鱼的观察,使用粗子线比细子线钓得更多是常有的事。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黑坑中鱼的密度较大,一旦窝点里聚集了大量的鱼,就会形成一种抢食的状态,在这种竞争关系的影响下鱼也就顾不上子线的粗细了。所以,子线的粗细是否会在钓半滑口鱼的时候产生“挡口”现象是很难界定的。生口鱼没有被钓放经历,也就意味着生口鱼对鱼线没有任何的认知,即便子线粗一些也很难让生口鱼产生警惕,所以子线粗一些是不会产生“挡口”现象的,况且子线与鱼钩是有大致比例的,没有人会用5.0号子线绑3号袖钩来钓鱼,鱼钩过大导致“挡口”的可能性远远比子线过粗导致“挡口”的可能性要大。第一阶段:生口鱼——完全没有被钓放经历的鱼;第二阶段:半滑口鱼——有少数几次被钓放经历的鱼
(一)“挡口”的定义与影响钓鱼人经常会谈到一个专用名词:“挡口”。所谓“挡口”是指因为某些客观因素导致鱼在吞食钩饵时遇到阻力,无法把钩饵顺利吞入口中。“挡口”会对钓鱼带来严重的影响,因为鱼无法顺利将钩饵吞入口中,钓鱼人在看到浮漂在出现信号迅速抬竿后,鱼钩也就无法牢牢挂住鱼嘴,造成抬竿无鱼,或者是脱钩跑鱼。
关于“挡口”问题,在广大钓鱼人之中产生了很多争议。虽然我们无法看到鱼在水下吞食钩饵时的具体情况,但是对“挡口”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先根据理论去推测,再结合实际钓鱼中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结果去证实或者否定推测,那些最宝贵的钓鱼经验也都是这样诞生的。
(二)粗子线不一定会“挡口”在出现“挡口”现象的诸多原因中,子线太粗是一种流传非常广泛的说法,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实,子线太粗会“挡口”的说法是无法完全成立的。
我们都知道,鱼随着被钓放次数的增多会产生不同的状态,大致可以把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口鱼——完全没有被钓放经历的鱼;
第二阶段:半滑口鱼——有少数几次被钓放经历的鱼;
第三阶段:滑口鱼——有多次被钓放经历的鱼。
生口鱼没有被钓放经历,也就意味着生口鱼对鱼线没有任何的认知,即便子线粗一些也很难让生口鱼产生警惕,所以子线粗一些是不会产生“挡口”现象的,况且子线与鱼钩是有大致比例的,没有人会用5.0号子线绑3号袖钩来钓鱼,鱼钩过大导致“挡口”的可能性远远比子线过粗导致“挡口”的可能性要大。
半滑口鱼常见于黑坑、休闲垂钓园。当鱼经历了少数几次钓放后就有可能对鱼线产生警惕,但是目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子线过粗会在钓半滑口鱼产生“挡口”现象。经过我多年对黑坑钓鱼的观察,使用粗子线比细子线钓得更多是常有的事。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黑坑中鱼的密度较大,一旦窝点里聚集了大量的鱼,就会形成一种抢食的状态,在这种竞争关系的影响下鱼也就顾不上子线的粗细了。所以,子线的粗细是否会在钓半滑口鱼的时候产生“挡口”现象是很难界定的。
滑口鱼基本上只存在于竞技比赛的鱼池中,这些鱼被钓放过的次数已经多到无法统计,是名副其实的“老江湖”,什么大风大浪都已经见惯不惯了。滑口鱼对钩饵以及鱼线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并且有非常强的警惕心。从广大竞技钓鱼人反馈的情况来看,在垂钓滑口鱼的时候,如果子线过粗是很有可能会产生“挡口”现象的。这种“挡口”现象的产生并不是滑口鱼吞食钩饵困难,而是鱼在感觉到鱼线的存在后产生了较强的警惕心,于是反复将钩饵快速吞吐,以此来吃到从钩饵上掉落下来的残渣。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子线的粗细是否会产生“挡口”现象是需要根据鱼的状态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在野钓以及黑坑垂钓的时候,只要子线没有粗到特别夸张的程度都不用担心“挡口”现象的发生,但是在竞技比赛面对滑口鱼的时候,过粗的子线就很容易导致“挡口”现象的产生。
(三)鱼钩太大很可能会“挡口”鱼钩的硬度远远要高于鱼线,并且鱼钩的宽度也要远远大过鱼线,如果说鱼在吞食钩饵的时候有可能克服鱼线的阻碍,想要克服鱼钩的阻碍就很难了,因为鱼线有一定的柔韧性,能够弯曲,但是鱼钩是金属材质不会轻易弯曲。
通常情况下,鱼钩的宽度不宜大于鱼嘴的1/3,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就基本不会出现“挡口”现象。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鱼钩把鱼嘴完全塞满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生口鱼大量聚集,形成抢食状态所造成的,但是如果鱼钩比鱼嘴还大的时候,即便鱼的进食欲望再强也是无法吞食钩饵的。所以,鱼钩太大出现“挡口”现象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四)调钓不当很可能会“挡口”调钓造成的“挡口”现象在钓鱼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调钓方法的不同会导致子线在水底的弯曲程度不同,同时浮漂的剩余浮力也不同。基本规律是:调高钓低的时候,子线绷直同时剩余浮力增大,容易形成“挡口”;调低钓高的时候,子线弯曲同时剩余浮力减小,不容易形成“挡口”。
需要注意的是,调钓不当之所以会产生“挡口”现象是由子线弯曲程度和剩余浮力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相对而言我认为剩余浮力造成“挡口”现象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鱼是通过嘴和腮产生吸力,从而把钩饵吸入口中,在鱼吸食钩饵的瞬间,剩余浮力则是将钩饵从鱼嘴中向外拉扯,在剩余浮力的作用下,鱼如果没有非常大的吸力是无法将钩饵深吞入嘴的,所以此时抬竿就很有可能出现空竿或者是脱钩跑鱼的情况。
(五)鱼口太轻很容易“挡口”上文中我们已经说了几种最典型的“挡口”原因,其实是否会出现“挡口”现象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鱼口的轻重。当水温适宜、水中的含氧量充足的时候,鱼的活跃性较高,在吞食钩饵时的力度和幅度也比较大,即便使用较粗的子线或者是稍稍偏大一些的鱼钩出现“挡口”现象的概率也不会太高。但是由于气温等因素导致鱼的活跃性下降时,鱼吞食钩饵的动作就会变得非常轻微,此时如果子线太粗或者是鱼钩太大都有可能出现“挡口”现象。所以“挡口”现象的产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无法用某一种固定的标准去衡量,需要钓鱼人客观认识到“挡口”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避免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灵活把控。
文:眼镜哥(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来源于东方IC、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