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怎样漂流(5分钟看完鲁滨逊漂流)
鲁滨逊怎样漂流(5分钟看完鲁滨逊漂流)他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不管是在船上还是在荒岛上,他都坚持写日记,从来没有中断过。因此,他得以准确地计算着时间。第二天,他制作了栅栏把帐篷围了起来,又在帐篷后面挖了一个山洞。他用简易的工具制作了桌子和椅子等家具,又用枪支弹药猎野味为食物,找到了可以饮用的小溪,最困难的时期就这样度过了。第二次,他又出海远航,却遭遇不幸,被摩尔人捕获,当了奴隶。他机智地偷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遇到葡萄牙商船得救了。船到巴西,他在那里买了一个庄园,当起了庄园主。可是,他还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平庸,于是第三次出海去贩运奴隶。二、他用船上的桅杆做了个木筏,把船上所有的粮食、淡水、食物、衣物、工具、枪支弹药、生活用品一趟一趟地运到荒岛上。然后找了一个好位置支起了帐篷。
一、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个家境富裕的英国青年鲁滨逊,因为喜欢冒险,不甘于平庸的生活,几次出海航行。
第一次,他从伦敦采购了许多假珠子和玩具,运到了非洲,与那里的土著交换了许多金砂和象牙,回来后赚了几十倍的利润。
第二次,他又出海远航,却遭遇不幸,被摩尔人捕获,当了奴隶。他机智地偷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遇到葡萄牙商船得救了。船到巴西,他在那里买了一个庄园,当起了庄园主。可是,他还是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平庸,于是第三次出海去贩运奴隶。
二、
他用船上的桅杆做了个木筏,把船上所有的粮食、淡水、食物、衣物、工具、枪支弹药、生活用品一趟一趟地运到荒岛上。然后找了一个好位置支起了帐篷。
第二天,他制作了栅栏把帐篷围了起来,又在帐篷后面挖了一个山洞。他用简易的工具制作了桌子和椅子等家具,又用枪支弹药猎野味为食物,找到了可以饮用的小溪,最困难的时期就这样度过了。
他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不管是在船上还是在荒岛上,他都坚持写日记,从来没有中断过。因此,他得以准确地计算着时间。
后来,他偶然发现原来喂鸟的袋子里有大麦和稻谷的种子,于是他又开始种植大麦和水稻。他自制木臼、木杵和筛子,打下大麦磨成面粉,自己烘焙,做出来粗粝的面包。
他自制陶器,用来做烹饪的器皿。又捉了一只母山羊试着养殖,居然成功了。他建了一个“乡间别墅”,又建了一个养殖场。
这个时候,他开始琢磨逃离荒岛了。他砍倒一棵大树,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把大树的树干中间挖空,做成了一个独木舟。可是由于太重了,无法将之移动到海里,只能放弃。他第二次砍树挖树干,终于成功了。可是很快就发现,靠一个独木舟逃离荒岛是徒劳的。
三、
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5年后,偶然发现海边有一个脚印。顺藤摸瓜,他又发现了人骨和生火的痕迹。原来是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鲁滨逊非常惊愕,从此提高了警惕。
第24年,岛上真的来了一群野人。他们押着几个俘虏,准备杀来吃掉。鲁滨逊机智地与之周旋,救了一个俘虏。由于是在星期五这天救的,鲁滨逊就给这个人起了个名叫星期五。后来,这个星期五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又过几天,鲁滨逊成功地救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商人。
不久,一艘英国商船来到了荒岛,船上的船员暴乱,将船长和其他两人一起扔在了荒岛。鲁滨逊帮助船长夺回了船,制服了暴乱的船员,并把他们留在了荒岛上。
鲁滨逊借此带着星期五回到了英国。这时候,距离他离开英国已经35年了。他在英国娶了妻子,生了三个孩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过了些年,妻子死了。以后他又一次出海经商,路过了那个岛。原来留在岛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已经在那里繁衍生息了。鲁滨逊又给他们送去了一些移民,并留给他们大批的生活用品,然后满意地离开了。
四、
《鲁滨逊漂流记》一经推出,即刻引起了轰动。当时英国的人们不仅为鲁滨逊漂流的新颖的故事所打动,更是为笛福那些大胆的描写和所宣扬的观念而激动。
《鲁滨逊漂流记》问世的年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处在起步阶段,正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急需寻找同盟者。所以《鲁滨逊漂流记》的问世,实际上为新兴资产阶级做了一次免费的宣传。
笛福塑造的鲁滨逊这个人物,实际上是他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笛福虽然没有像鲁滨逊一样出海漂流,可他一生经商,对大航海始终怀揣梦想,尽管他一生中从未离开过英格兰。
笛福是个新教徒,也是半个辉格党人。尽管他没有直接遭到英国国教的迫害,但也为自己的作品讽刺了英国国教而坐过牢。
笛福的父亲是个油烛商人,虽然也很成功,但因为他是传统商人而不为笛福所敬佩。笛福心目中的商人是鲁滨逊,是那种敢于冒风险并有能力创世纪的人。就像他书里描写的那样,尽管轻易就能赚很多钱,但平庸地赚钱是笛福所鄙视的。笛福要的是大格局大胸怀,用那个年代最宏伟的行走方式大航海去周游世界,赚全世界的钱。
五、
《鲁滨逊漂流记》里描写的鲁滨逊独自一人在荒岛生活35年,一个人种粮、制作生产工具、制作生活用品、打猎、驯养繁殖动物,并且保留了严格的自律精神和状态,坚持写日记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正因为如此,鲁滨逊的例子在古典经济学家笔下是不屑的。在亚当斯密和他信徒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性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石,而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性其核心是分工。单独一个人不依赖社会分工是不可能完成鲁滨逊那样的创世纪行为的。
事实上也是这样,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独自一人在远离尘嚣的环境里生存基本上都是苟延馋喘的状态,被发现时往往奄奄一息或是丧失了部分器官和肢体的功能。
其实笛福也不确定如果真有一个鲁滨逊能不能活着回来,他的人物和故事是典型的小说家者言。鲁滨逊的一切都是笛福想象的。笛福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英国,却让他笔下的人物周游世界。在他后来的小说《新环球游记》里,他的主人公甚至从北京出发,把全世界转了个遍。
笛福和英国当时的读者其实不在乎鲁滨逊的故事是否真实合理,他们被小说中表现的冒险和殖民故事激动着,就像当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一样,人们把小说里展示的新的商业模式和经商方式当作现实的可能,因而产生了对主人公的英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