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歌听了叫歌荒吗(对不起听了1000首歌)
没歌听了叫歌荒吗(对不起听了1000首歌)我先来梳理一下吧网抑云这个梗火了并在心里默默思考这背后的道理今天 想说说“网抑云”
最近关于“网抑云”的梗
网友撕得可谓“热火朝天”
作为一个网易云音乐的资深用户
我全程围观了这场“战争”
并在心里默默思考
这背后的道理
今天 想说说“网抑云”
网抑云这个梗火了
我先来梳理一下吧
网抑云是指那些在网易云音乐里“人均抑郁”的评论区,评论者为了上热评,复制粘贴很丧的句子,并自称抑郁症,失恋,考砸...
网友认为 随便点开一首歌
评论区的热评场面一定是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从满心欢喜到满目疮痍”
“下雨了,我不是指天气”
“自己有多伤心,歌单知道枕头知道,你不知道”
“喜欢听纯音乐的人,一定很孤独吧”
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人间失格》
可能由于不易理解且表面意思又过于“抑郁”
被很多人改写得面目全非
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小逼崽治《人间不孕》
生而为爷,我不抱歉
——太崽治《爷间合格》
生而为爷,芜湖起飞
——大主宰《人间逼格》
太宰治先生估计想不到,自己的名字被大众熟知,是因为网抑云,甚至自己的名字还被改动。
其实这真的很过分让人感到不舒服
至少 要尊重作家
把太宰治先生的名字里加上“逼”“崽”这样的字,本来就是一种不尊重
其次 要尊重喜欢这位作家的人
太宰治先生写过的很多文字都让人感到崇拜和喜欢。
可网抑云的兴起,谁敢说喜欢太宰治?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太宰治先生原创
而是出自诗人寺内寿太郎
太宰治曾经在一篇名叫《二十世纪旗手》中引用了这句话作为副标题。
而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也有这句话 “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是主角川尻松子感到绝望时重复写下的一句话,让许多观影者印象深刻。
然后,网抑云第二场大战开始了
于是很多人站了出来
“你们这样说,不会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感到害怕吗?他们哪里还有勇气在网上表达自己?”
我们在玩梗的时候可能伤害到的是真正抑郁症的人
那些抑郁忧伤的文字或许正是抑郁症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些文字可能和正常人难过时发出的文字差不多,我们无法区分。
但玩梗的人说“一开口就是老网抑云了”....,如果屏幕背后真的是抑郁症患者,不是火上浇油吗?
可是有人说:
“怎么可能!真正的抑郁症不会网上到处说自己是抑郁症的!”
可我想说,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情绪。
我相信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是热爱生活的,想要与这个病做抗争的,就像我们与癌症、与新冠肺炎做抗争一样。
抑郁症患者难道就应该一直难过,没有开心的时候吗?
那他们为什么不会在网上听听歌,同时发发评论呢?
一些“网络医生”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甚至已经剥夺他们正常表达的权利,这也是施暴者啊。
截图出处: B站up主 随便啊随便ww《听说…》
即使我们嘲讽“网抑云”只是想图一笑图一乐,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恶意
但这种对抑郁症过度娱乐化的风气,把什么悲伤文学都说成“网抑云”,已经演变成无差别的攻击,受伤的是真正的抑郁症患者。
在这个梗没出来之前,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网易云音乐的独特氛围。听歌时看看评论,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品味人生百态。
选自音乐《Week #3》评论区
在这个梗没出来之前,评论区里的“网抑云经典名句”多吗?每首歌的评论区都是千篇一律的悲伤吗?真的不多,也真的不是。
大多数评论还是很美好,很有道理,很温暖的,都在描写着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体验,散发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感悟,是人间冷暖,也是柴米油盐。
即使提到太宰治,也没有说那句所谓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选自音乐《気づき》评论区
在这个梗没出来之前,大家为网易云的日推和私人FM推荐得无比精准而感叹,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下面的评论驻足感动,网易云甚至还把自己的热评铺满地铁站。
“音乐的力量”
这是打开这个红色的听歌软件时出现的句子
多么纯粹的几个字,却影响了很多人。
你 相信音乐的力量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伤心难过的时候,听到音乐触碰了心灵激起了共鸣,或让我们奋发向上,或让我们咬牙坚持...
不说别的,这次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意大利街头响起中国国歌,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周围居民纷纷高喊“Grazie Cina”(感谢中国) !
这种同在地球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令人动容。
我们听到某首歌曲时,往往不是歌曲本身让人动容,而是把自己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
音乐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在音乐中听到的不一样的东西,才是我们的人生。
在评论区里描述自己独特经历时的你,一定希望被人理解,被回复“抱抱你”、“我之前也是这样的 现在好了”、“我们陪你”,而不是被嘲讽“你的悲伤不过如此”“一开口就是老网抑云了”吧。
“音乐 社交”这种方式,让一群有同样感受和同样喜好的人在评论区相互取暖。
这也许才是音乐带给人的力量,是视频中士兵与狙击手之间那种不言而喻的感动与共鸣。
为什么会出现“人均抑郁”这样的网络风气呢?
我查了很多资料
最后想总结为:乞求认同 乞求关心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
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在社会进步了,网络上开始关注弱势群体,提倡给弱势群体一些温暖,这是环境外力。
人们渴望有人注意到自己,获得社会帮助,这是内在需要。
用复制粘贴热评语录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看到铺天盖地的评论,他们会获得巨大的满足。
小区一位老大爷,平时身体可好了,搬大米上下楼那是“杠杠的”,每天散步锻炼,中气十足,但是只要上了公交车,必定会大喘粗气,说“年轻人,给我让个座吧...”
现在社会同情弱势群体,照顾弱势群体,所以老人开始装弱,获得一个座位;
所以有些女生喜欢装身体弱,体育课跑完步总会喘气咳嗽,获得同学们的照顾;
所以网上的人开始装抑郁,获得大家的安慰,营造一种“我想得到大家的在意与关注”的感觉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立人设”?
明星喜欢立“学霸人设”“吃货人设”“健身人设”....
因为这些人设讨人喜欢,可以增加观众的好感度。
可是明星立人设的好像都“人设崩塌”了。
因为,他们立学霸人设,还会有比他们更学霸的人来指出他们的知识水平....
可是,老人全都装瘦弱,那真的腿脚不好的老人怎么办?
全网都装抑郁,那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怎么办?
网上喷子太多了,也许一句请教的提问,就被他们当成了恶意的抬杠。
想在网上发评论又怕被喷时
用十分钟写出来的句子,可能得花二十分钟用来修改(加上可能、我觉得、也许等解释性语言), 最后还是选择了取消发送。
相信你在发朋友圈时,也会有同样的苦恼。
因为顾忌别人的眼光,我们哪怕发一句话也要再三思考,还要想想要不要屏蔽谁,字斟句酌,生怕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又改变了。
最后,有些想表达的话,还是放在了心里。
最后,有些想倾诉的情绪,还是一个人忍受。
如果互联网可以多一分善意,少一分嘲讽,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社会温暖是不是会多一些呢
网易云的伤感评论或许不讨喜,但绝不是人人喊打的理由。用网抑云的梗来嘲讽,更不是处理这些伤感文字的方法。
为了恶心别人看似无病呻吟的悲伤,也要站在制高点上嘲讽,这是败坏风气的最好办法,也是给抑郁症患者的一刀毒药。
一些流行语固然好玩,但不断滥用,使人生厌。在网上学会个新词就到处用,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开始刷,在互联网上互相嘲讽互相阴阳怪气,最后真正的弱势群体在乱箭之下哭泣。
我们不应该用看似好玩的“梗”,代替原本的和平交流,让网上充满乌烟瘴气,生活中也没有意思。
娱乐之后,笑过之后,也请好好地,心平气和地互诉衷肠吧,别在互联网上就忘了人最美的品质——温暖。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关注和赞也是你对我的温暖~
(以上学术不精 才疏学浅 如有冒犯 当我没说)
我是圆粽,与君共勉!
喜欢的话可以去我的同名公众号,更多内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