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的最有效的方法(口腔炎的类型及护理)
口腔炎的最有效的方法(口腔炎的类型及护理)
(一)鹅口疮 本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渗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一般无全身症状,重症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二)疱疹性口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全年可发病,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发生小流行。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膜样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本病应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三)溃疡性口炎 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