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和樱花哪个好看(红粉风流无逾此君)
梅花和樱花哪个好看(红粉风流无逾此君)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所以,樱花虽是日本国花,但却源自中国,从很多古老籍册、文献资料中都能觅到它的点点芳踪。然而,另一方面,古人赏的樱花,却又不一定全是樱花。比如,南朝王僧达有诗云“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蕊,红葩已发光。” 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不过这诗里的“樱”和今日说的樱花不尽相同——它是樱桃花。又比如,唐朝元稹的《折枝花赠行》:
又是一年樱花季,正是赏樱好时节。它的花期很短,一周时间便飞花如雪,而在诗歌里,樱花却始终熠熠生辉。
今天的人热衷赏樱,那么距今一两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人是否赏樱呢?樱花的起源又是哪里呢?
实际上,樱花原产于中国。据有关专家考证,早在2500多年前东周《礼记·月令》中就有关于我国种植樱花的记载。秦汉时期,樱花已栽种于宫廷,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唐朝,民间有了赏樱传统,寻常巷陌皆种植樱花。
唐朝白居易有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 说的就是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可知,我国古时已确有种花樱、垂枝樱、山樱、重瓣白樱花等多种樱花。在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
所以,樱花虽是日本国花,但却源自中国,从很多古老籍册、文献资料中都能觅到它的点点芳踪。
然而,另一方面,古人赏的樱花,却又不一定全是樱花。比如,南朝王僧达有诗云“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蕊,红葩已发光。” 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不过这诗里的“樱”和今日说的樱花不尽相同——它是樱桃花。
又比如,唐朝元稹的《折枝花赠行》: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这首诗中折的花,就是樱桃树的花。樱花这个名谓在我国典籍中记载不多,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樱花与樱桃是不分的,古人记述颇为含混,古代樱花便不似别的名花那么被人熟悉。
所以,如果我们要细细品味古代文人墨客笔端的“樱”,还真的有可能品出不同品种的花。
01 樱花和樱桃花一样吗?
樱花和樱桃花放在一起,从字面上就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其实,樱花和樱桃花,是完全不同的。
什么是樱花?樱树开樱花,樱树是属于蔷薇科樱属,果实较小,味道酸涩,不适合食用。
什么是樱桃花?樱桃树是属于蔷薇科李亚科李属,结出的果实就是大家常吃的樱桃。
樱花与樱桃花的区别:从树干上看,樱桃花的树干上有点状的纹理,而樱花树干则没有纹理;从花的外形上看,樱桃花和樱花的区别集中在花蕊上面。樱花花蕊集中花瓣却偏小,而樱桃花的花瓣则是分开来的,是比较分散的花瓣类型。
02 古人赏樱雅事:红粉风流,无逾此君
今人赏樱己成风气,而赏花同样是古人重要的娱乐活动。
古人赏樱桃花的热情绝不下于今人赏樱花。张籍有一诗,说的是一夜新雨后,樱桃花开放了。天一亮人们等不及约人同看,急忙跑去绕树观赏,以树为圆心,在地上一圈圈留下了许多足印。可想而知,当时人们对樱桃花的迷恋。
而在古往今来众多赏花人中,又有一人极具个性,因此留下了一段妙谈。《花史》记载,宋代宰相张齐贤之子张宗礼,字茂卿,有天他见到盛开的樱桃花白白红红煞是好看,竟神魂颠倒,屏退身边佳丽,独携酒具酌饮,发出“红粉风流,无逾此君”的感叹。
03 古人赏花的情感
樱花和樱桃花都是先开花,后展叶。花瓣轻盈,极易飘落纷飞。
面对“樱”的凋零,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反应出现了显著的不同。众所周知,日本人赏樱往往偏爱它花谢时“吹雪”的景象, 大抵是出于“物哀”,偏爱这种无常中展露的短暂美景。
然而,这种物哀情绪在古代中国诗人吟咏樱桃花的诗里却比较少见,以落花为题材的也只有寥寥数首。中国的咏樱桃花诗里常有一种长久的快乐,白居易的一首《樟亭双樱树》就表达了这种快乐:
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
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在白居易眼中,樱桃花谢了不久就有美味的果实,即便果实吃完了,还有茂密绿阴可供乘凉。快乐的时光这么长,春去花谢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究竟是樱桃花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同于日本的赏花文化,还是文化上的不同导致相似的两种花呈现出了不同样貌?这也许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吧。
“年年岁岁花相似”,也许,这年年岁岁的花,还真的有可能不同。你叹的是樱花,我吟的有可能是樱桃花哦。
无论是樱花还是樱桃花,我们爱她的若云似霞,素雅淡洁,像极了千百万精灵在春光中舞蹈。那璀璨的嫣红,是春风吹落满地的梦。
如果您喜欢春之遐想,喜欢春天的故事,那就千万别宅在家里,来看一看花开的澎湃吧。吟着古人的佳句,细品诗词背后是樱花还是樱桃花,岂不有趣?
樱桃花开了,甜美的樱桃还会远吗?
附樱桃花诗一首:
和裴仆射看樱桃花
唐 · 张籍
昨日南园新雨后,樱桃花发旧枝柯。
天明不待人同看,绕树重重履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