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理解(道德经第23.2章道本如此)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理解(道德经第23.2章道本如此)可以将这几句话说得更通俗点,从事于道,就是为人处事遵从于道。原文-解析-分享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道"就在那里,无论信与不信。
感受道,需要的是心诚则灵。
何谓心诚则灵?
并非玄幻的无稽之谈,实则也有其内在的逻辑。
原文-解析-分享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从事于道,就是为人处事遵从于道。
可以将这几句话说得更通俗点,
为人处事遵从于道的人,就成为了按照道的规律运行的一部分。
为人处事遵从于德的人,就成为了按照德的规律运行的一部分。
为人处事遵从于失的人,就成为了按照失的规律运行的一部分。
虽然在这几句中,道、德、失三种行事状态的行文格式一致,
但是我认为,老子在这里用了总分的行文结构。
“道”为总,“德”“失”为分。
因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而运转,
所以,不论是“德”还是“失”,本质上都是在遵循道的规律。
而“道”又无私无欲、无喜无悲,
所以,“顺道”与“逆道”的区别,只是人们对其结果的主观偏好而人为规定的。
也就是说,因果有利于人的,就是顺道,因果有害于人的,就是逆道。
那么,“德”与“失”就是因果关系对立的道的规律。
“德”是为人处事“行德”,就是顺应道无私无欲、无我利他的自然规律,那么在顺应整个大势的情况下,自然就事半功倍。
就像顺水推舟,不需要耗费过多力气,便能够行舟万里。
“失”是为人处事“失德”,就是自私自利、攫取名利的逆道而行,那么在违逆大势的过程中,即使短期内可能会获取到个人利益,但是长久来看,必定会在无穷无尽的大势洪流之中力竭而亡。
就像逆水行舟,事倍功半,不能长久。
故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同样,这几句的行文我认为依旧是总分的结构。
前几句说的是,遵循或者悖逆道的规律,会有“得”与“失”两种结果。
而这几句就是对前面几句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也就是说,
同于道,道就会反馈有利于道的结果,以便更好的行道。
同于德,道就会反馈有利于德的结果,以便更好的行德。
同于失,道就会反馈有利于失的结果,以便进一步的失去。
事实真的会像老子说的这样吗?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容易理解的、普遍性的因果关系。
一个人“行德”,无私无欲、无我利他,就会获得他人真诚的感激和敬重,他人也就会愿意为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机会,因为更有能力和资源的你,就会更可能带给他更多的利益。
于是,“行德”的结果就是:
获得更大的能力和更多的机会去更好的“行德”。
一个人“失德”,自私自利、骄横自满,不可能会获得他人真正的感激和爱戴,即使可能会得到和你一起获得利益的人的“感激”和“爱戴”,但是那只是依托于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失去时,“感激”和“爱戴”也就会变成冷漠甚至无情。
而共同利益也必将会失去,因为自私自利所获取的利益,必然是基于攫取更多的他人的利益。攫取的利益越多,丢失的信誉和人心也就越多。
于是,“失德”的结果就是:
丧失的不仅仅是他人的帮助和未来的机会,而且还可能会丧失掉曾经所拥有的金钱和荣耀。
信不足,焉有不信。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这句话的一般解释,我觉得不太合适。
因为前文说的是道的规律,最后一句突然转到说对统治者诚信,显得太过突兀。
我更赞同的是苏辙对这一句的解释:
不知道者,信道不笃,因其失而疑之,于是益以不信。失惟知道,然后不以得失疑道也。
也就是说,不真正明白道的人,不会笃信道的存在,
于是在顺道而为的过程中,却自认为反而失去了以后,就会对道的规律产生怀疑,
然后就会越来越心存疑虑而不再相信道的规律。
只有在失去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的规律,才是真正的明白了道。
然后才能不以得失为判断依据,才能真正的相信道的规律。
说通俗点,就是:心诚则灵。
虽然“心诚则灵”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不科学,
但是我认为其中还是存在一定内在原理的。
心诚,是前提条件;灵与不灵是结果。
而结果,一般都是需要无数可控和不可控的条件,
如果心不诚,在出现的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时,第一反应就是质疑是否“灵”,而不是反思自己在过程中是否有疏漏,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再去尝试一遍验证。于是,“不灵”的概率就必然会更高。
如果心诚,在出现的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情况时,就会复盘、反思过程中是否有纰漏,就会完善过程,再次验证。那么“灵”的概率也就必然会更高。
所以,心诚的前提对于结果来说,是可以增加灵的概率的。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了解“道”,
根本前提就是认同道的存在,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体会、吸收、享受,老子从几千年前给我们带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