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关韩愈的著名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有关韩愈的著名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行为作出了肯定,认为他这样的做法轰轰烈烈,生的时候不愧为人杰,即便是死,也当的起鬼雄之名,正是因为如此,项羽才能被后世铭记。李清照有这种看法,那是因为她处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对于金人一味求和,所以她借项羽之果敢,来讽刺南宋之无能。歌言情志,诗人在创作之时,往往会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辨、历史观点等融入其中,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等这些振聋发聩的名句,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迪、以及对历史的认识。但此终究是诗人的主观看法,不同的学识、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地位高度,所讲述的道理也有差别,因此对于诗歌的内容观点,亦不能全盘接受,应当疑其是非,学会取舍。譬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不同的诗人便有不同的看法。“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南宋陆游诗歌成就非常之高,其爱国主义的作品,犹如黄钟大吕,一扫南宋初年吟风弄月的靡靡诗风,对整个南宋诗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其古风《示子遹》有句:“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他同样认为自己的诗作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少年只知道追求辞藻华丽,中年时才开始悟到一些诗的真意。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亦借林黛玉之口,劝诫初学诗者,莫去学陆游那些浅近的诗,一入了这个格局便学出不来的。

因此,人生境遇不同、诗学观点的转变,都会造成作品的,今人不能受“名家”影响,而不敢质疑他们有失整体水平的诗作。

“疑”古诗内容观点之是非

歌言情志,诗人在创作之时,往往会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哲学思辨、历史观点等融入其中,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等这些振聋发聩的名句,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迪、以及对历史的认识。

但此终究是诗人的主观看法,不同的学识、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地位高度,所讲述的道理也有差别,因此对于诗歌的内容观点,亦不能全盘接受,应当疑其是非,学会取舍。譬如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不同的诗人便有不同的看法。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于项羽乌江自刎的行为作出了肯定,认为他这样的做法轰轰烈烈,生的时候不愧为人杰,即便是死,也当的起鬼雄之名,正是因为如此,项羽才能被后世铭记。李清照有这种看法,那是因为她处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对于金人一味求和,所以她借项羽之果敢,来讽刺南宋之无能。

有关韩愈的著名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1)


在杜牧眼中,则有不一样的评价,他的核心观点是: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认为两军作战,胜败乃兵家常事,刘邦曾多次失败,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学会忍辱负重,如那卧薪尝胆的勾践。而且项羽的发迹地江东,人杰地灵,才俊良多,如果能够看开垓下兵败,重整旗鼓,未必不能胜过刘邦。

然而,王安石对杜牧的看法却不认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到: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觉得,项羽于刘邦争霸多年,早显疲态,这次一败,则彻底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没有能力再与刘邦争夺天下。江东子弟虽然很多才俊,但是他们肯与项羽卷土重来吗?当初项羽势大尚不能赢,如今刘邦兵多将广,再与之相争无异于螳臂挡车。

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事件,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便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今人在品鉴古人之诗时,应有对其观点提出“质疑”的精神,从而甄别取舍。

结语与思考

见书则信,见文则信、见古诗则赞誉,将其置于顶峰高处,如此很容易囿于古人之作,而不能产生客观的认识,孔子认为:“疑是思之使,学之端”,所以品鉴古人之诗同样要秉承一种“疑古”精神。

有关韩愈的著名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2)


诗歌终究是人为之作,在于字词的应用之上,恐怕没有哪位诗人能够断言自己作品所用字词完美无瑕。很多时候,灵感乍现而挥就的诗作,往往会导致某个字词不甚严谨,因此古人才有炼字炼句之说。今人在品鉴古诗时,对于不认同处,要勇于质疑,或许今人质疑多是错的,但其精神是可贵的,是应当具备的,这正是孔子所说思考的表现、学习的开端。

同样,古代诗人一生中不同时间段、不同诗学观念的影响下,作品的成就也是不同的,就像《田忌赛马》一样,齐威王的赛马整体高于田忌的马;上、中、下三等所对应的赛马,也胜过田忌,但田忌的上等马却是胜过齐威王中等马的。

一流的诗人,诸如杜甫,亦有上、中、下三等作品,而杜牧这等稍逊于他的诗人,其上等之作,未必不能胜过杜甫的中等之作,所以在品鉴古人诗作时,我们要仔细甄别诗人作品的优劣,从中探析优劣所造成的的原因,这样才有所得、才能产生深刻的诗学思考。


有关韩愈的著名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3)


最后就像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的作品内容,只能代表其个人观点,以及诗人所处人生阶段的观点,今人在体会之时,应带着思考取舍,明辨古人诗作之是非。

然“疑古”并非信口开河、以薄古人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而是应以谨慎的态度,进行严密细致的辨证。

上文诸例,或有吹毛求疵之嫌,但笔者并非是鄙薄古人,仅是认为诗词一道,对当下而言,应破而后立。若束缚于古人之诗,亦步亦趋,诗词这一体裁则很难继承发扬下去,只有带着疑古的精神,去品鉴古人之诗,才能推陈出新。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