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烂片电影(豆瓣9.5超高评分)
豆瓣评分烂片电影(豆瓣9.5超高评分)可令他想象不到的是,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真相之网正在浮出水面。王赦说,我之所以坚持要找出真相,不是为了让李晓明躲过死刑。世界上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类似的事件,只有找出背后的原因,才能预防,不使更多人受到伤害。事件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依旧能感受到那份人心惶惶。可随着时间的沉淀,对于事件的担忧也渐渐归于寂寞。直到上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播出,关于“无差别杀人”,“精神病患者“等话题再次成为网络热议。豆瓣评分也高达9.5分。故事发生在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的两年后。凶手李晓明在电影院开枪随机扫射造成九死十二伤。两年里,李晓明始终不愿交代他的犯罪动机,而他的辩护律师王赦也从未放弃查明真相。随着死刑逐步逼近,王赦不得不采取最后一步——串联起受害者家属与施害者家属,开启了众人命运的连结。其中,品味新闻台编辑主管宋乔安代表了受害者家属,也代表了媒体。她的儿子是两年前李晓明无差别杀人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公众号【一只狗的故事观】,ID:story-view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几年前台北地铁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凶手随机砍杀路人,造成4人死亡,21人受伤。
事件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依旧能感受到那份人心惶惶。可随着时间的沉淀,对于事件的担忧也渐渐归于寂寞。直到上半年《我们与恶的距离》的播出,关于“无差别杀人”,“精神病患者“等话题再次成为网络热议。豆瓣评分也高达9.5分。
故事发生在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的两年后。凶手李晓明在电影院开枪随机扫射造成九死十二伤。两年里,李晓明始终不愿交代他的犯罪动机,而他的辩护律师王赦也从未放弃查明真相。随着死刑逐步逼近,王赦不得不采取最后一步——串联起受害者家属与施害者家属,开启了众人命运的连结。
其中,品味新闻台编辑主管宋乔安代表了受害者家属,也代表了媒体。她的儿子是两年前李晓明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罹难者,先生刘昭国是网络先驱报的创办人,夫妻俩在儿子走后因现实磨难渐行渐远准备离婚,但11岁的女儿行为却日渐失序,为了女儿终逼二人不得不重新检视自己身上的伤口。
王赦说,我之所以坚持要找出真相,不是为了让李晓明躲过死刑。世界上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类似的事件,只有找出背后的原因,才能预防,不使更多人受到伤害。
可令他想象不到的是,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真相之网正在浮出水面。
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近?
剧中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灵魂:失去儿子的父母、被人贴上杀人犯标签的双亲与妹妹,正义却两舍艰难的律师等等。也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媒体带来太多的声音,我们平凡的每一次发声,便像是舆论的武器。有利有弊,孰正孰恶,说的清楚吗?我们无法指责,判断,我们都是局中人。
可能是拿起刀的瞬间,可能是在举起枪的瞬间,或者仅仅只是在敲下键盘的瞬间,甚至是在无需负责的嘴巴每一次张开的瞬间。子弹从枪膛射出时,震耳欲聋。当大家群起而攻时,舆论又何尝不是隐匿的尖刀,落于无形,直插要害。刀上沾满毒液,来回挥舞,又溅伤了多少无辜者。
从善良变成恶人,只需要一个念头;从邪恶回到善人,又需要多少反复挣扎。我们与恶的距离只差一个平庸的转身,一念之间,可能我们都是沉默的帮凶。
“整个世界都在腐烂”,但腐烂的并不都与我无关。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所以,“永远不要去挑战人性”。
剧中NEWS哥说:“其实我们都是好人,但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是的,他是好人,但他间接制造了9死21伤的枪杀案;宋乔安也是个好上司,但她决定用伤害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悲痛;房东的弟弟是个好导演,但他因神经失调症闯进幼儿园挟持儿童;王赦更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好律师,他只是希望罪犯也享受同等人权,却使家人的生活不再安宁。
爱情,亲情,友情,工作,社会……也许众生皆有病。
但所谓的“恶”。终有其本源,只是社会没有耐心去寻找,就那样一直“恶”下去。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会要花个二十年时间去养一个杀人犯”,没有人能定义善与恶,也没有人应当被简单看待。
我们能做的是不随意评价别人,与人相处时不言人难,不戳人短,不问人私。而立之年,见过黑暗也见过光明,也有诸多的抱怨与不甘,但是我相信这个社会总归是美好的。不管怎么样,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充满善意和正能量的人。每个人都做好了,这个社会怎么会不美好?
舆论是折磨人甚至是杀人的一大利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攻击是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听者有的一笑而过,有的选择报复别人,有的承受不起却又不知如何排解成了我们眼里的精神病人,更有甚者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没有人是完全的“好人”,也没有人是真正的“坏人”。信息即时爆炸的时代不仅媒体工作者,每个人或许做事都该三思而后行,也需要反思在激动时不加思考做出的事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群情激愤的时候怎样才能保持理智。
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好人呢?判定好人的界限又在哪里?在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有事情的发生均存在因果。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第一集开场没多久,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被受害者家属泼粪回到家后,怀孕挺着大肚子的老婆到浴室帮他冲洗收拾时说了一句:就这一身像样的西装……
戏刚开始没多久,十个字不到的一句话,就展现出了角色的立体背景:援助律师,薪水很少,经济并不宽裕,但一定有某种理由或信念在支撑着他做这个事。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正义的人,这个社会缺少的是寻求真相的人。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少评判者,这个社会缺少的是知道真相后依旧能客观分析的评判者。
“罪人不一定是坏人”。一个杀人犯的罪行,为什么要他的家人来承担社会舆论与网络暴力,难道受害者的发泄方式,就只有变成施暴者,从而造成更多的受害者出现么?还有那些打着正义名号却只会躲在屏幕后敲键盘的人,那些为了钱为了收视率选择用文字游戏来引导舆论的无良媒体,那些仅凭猜测就脱口而出所谓的“真相”。
世界到底怎么了?这才是世界原本的样子吧。
我们之所以羡慕小孩追忆童年,是因为那时候我们眼里世界的善远远多于恶,但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变味了呢?
生而为人,同样平等,同样复杂。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摆脱浮躁,沉淀下来认真思考。
世上唯一不变,是人都善变。不过,希望就在云后面,一切都会变好的。也愿黑暗里总有光,不至于迷失方向。
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公众号【一只狗的故事观】,ID:story-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