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服饰风尚大多是由城里人引导而产生的服饰潮流,乡里人往往不习惯。对此,有些描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开始洋化的歌谣唱道:“东洋头,西洋脸,洋袜子吊带裤子短”“东洋头,搭牙子(将额前的短发剃齐),洋袜子吊带裤衩子”“头戴两元六(帽子价格),身穿一身瘦,远看像个洋鬼子,近看还是个本地造(方言读zòu)”“穿鞋没脸儿,花钱没眼儿,吃烟没杆儿,头发尽卷儿”“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谣多为讽刺,有对青年人时髦的讽刺:“留分头的不戴帽,戴手表的摸耳朵,镶金牙的自来笑,穿皮鞋的跺哒脚”“鸡腿裤,兜腚蛋,雪白的衬衣外腰带。小白鞋,不系带,尼龙袜子露一半”。20世纪70年代,农村时兴蓝咔叽布,也有用尿素袋子做衣服的。(二)现代服饰风尚按季换衣。如俗语“春捂秋冻”,即春天晚脱棉衣,秋天晚换棉衣;“白露身不露”,要身上加衣;还有“春不减衣,秋不加帽”“麦子不倒,不去棉袄”“不怕穿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1)

穿着礼仪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

(一)传统穿着风俗

惜衣。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条件制约,老百姓都非常珍惜衣服。20世纪80年代前,常见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或者一衣三穿,既当棉衣,又当单衣,还当夹衣。直到20世纪70年代,老百姓还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忌讳穿他人的衣服。民间以为,衣服被人穿过,灵魂就附在上面了,借给别人,会冲了别人的运气。当然,比自己地位高、家境富裕、寿限长的人的衣服也可以借。

按季换衣。如俗语“春捂秋冻”,即春天晚脱棉衣,秋天晚换棉衣;“白露身不露”,要身上加衣;还有“春不减衣,秋不加帽”“麦子不倒,不去棉袄”“不怕穿得少,就怕脱得早”“热不脱衣,冷不加棉”“秋后风凉落叶黄,一早一晚添衣裳”“高粱倒,穿棉袄”“春慢脱棉,秋慢着衣”“热不急脱衣,冷不急穿棉”“春季客人实难做,单衣夹衣兼皮衣”“二八月,乱穿衣”“宁穿一把棉,不穿十件单”“一层布,一层风,十层布,过个冬”“三层单不如一层棉”“腰上扎个绳,强似穿十层”等。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2)

重打扮。民间有谚曰:“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佛要金装,人要衣装”“钱是人的胆,衣是人的脸”“人是衣裳马是鞍,打扮起来赛神仙”“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民间有很多将里面的衣服一层层显露出来以为炫耀的现象。人们议论贫富,也是“不看吃的看穿的”,以衣服多少和是否高档为标准。在打扮的方式上,民间有独特的审美标准:“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三分孝”“俏人不穿棉”“两只小脚遮半身,梳上个油头十分人”“时样的裙子,还得时样的衫”“穿不过个青,戴不过个金”“富人穿绸缎,穷人穿针线”“穷人难穿应时衣”“穷了富,只穿布,富了穷,穿绸绫”“穷剃头,富穿绸”“上炕不脱鞋,必是袜底破”“没得裤子打灯笼,袜底穿破穿袜筒”。另一方面,民间也重朴素节俭:“长得俏才是俏,打扮俏惹人笑”“风流不在衣着”“布衣暖,菜根香”“插花揭云不算巧,织布纺线做到老”“是衣遮体,是饭充饥”“多衣多寒,少衣少寒,无衣自暖”“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旧衣能挡寒,野菜能充饥”“会戴的一朵花,不会戴的戴满头”“鞋上绣花不算能,纺线织布不受穷”。民间的“浪俏酸”,主要从打扮角度评价人,有“花蛾蛾”“漂亮”“衣裳架子”“油头粉面”等说法,并且说“丑人爱打扮,戴花、搽粉、抹胭脂”“好花羞上老人头”“浪子好穿单,冻得眼皮翻”“老人爱喝口肉汤,青年爱穿套衣裳”。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3)

此外,穿着上还表现着一些生活道理。如俗语“买得起马置得起鞍,娶得起媳妇买得起穿”“男人不要忘了秋垡地,女人不要忘了夜纺花”“要想富,学织布,三年胜过老财主”“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好小子进了书房,好姑娘进了绣房”“老父奔波无孝子,要知贤母看儿衣”“应心的老婆可脚的鞋”“夫勤无闲地,妻勤无脏衣”“男怕三口吃,女怕三口穿”“男若勤,锄头角出黄金;女若勤,衣衫鞋袜件件新”等,表达的便是传统上男女分工等方面的含义。同时民间对服饰与人品的关系认识比较全面,强调不能以衣取人:“别看衣裳,要看心灵”“狗眼看人低,只认衣裳不认人”“身上穿得破,肚里有好货”,不能“先敬罗衫后敬人”。

(二)现代服饰风尚

服饰风尚大多是由城里人引导而产生的服饰潮流,乡里人往往不习惯。对此,有些描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开始洋化的歌谣唱道:“东洋头,西洋脸,洋袜子吊带裤子短”“东洋头,搭牙子(将额前的短发剃齐),洋袜子吊带裤衩子”“头戴两元六(帽子价格),身穿一身瘦,远看像个洋鬼子,近看还是个本地造(方言读zòu)”“穿鞋没脸儿,花钱没眼儿,吃烟没杆儿,头发尽卷儿”“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谣多为讽刺,有对青年人时髦的讽刺:“留分头的不戴帽,戴手表的摸耳朵,镶金牙的自来笑,穿皮鞋的跺哒脚”“鸡腿裤,兜腚蛋,雪白的衬衣外腰带。小白鞋,不系带,尼龙袜子露一半”。20世纪70年代,农村时兴蓝咔叽布,也有用尿素袋子做衣服的。

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人穿着整齐、上档次,特别是中青年,与乡村风俗不同。男士服装质料、款型、颜色等较女装单纯,所以最讲究细节,一般在领带、皮带等饰物和服装搭配上下工夫。男装的档次,表现在上等的皮鞋、领带、衬衫和手表方面。特别是衬衫,忌讳皱皱巴巴的。皮带上面多挂东西,有手机、传呼机、钥匙链。忌讳饰物繁多,如佩戴粗大的黄金项链、钻戒等,容易被看作是“港客”,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的做派。特别注意袜子和鞋子的穿着。行坐之间,不露出袜子与裤腿之间的皮肉,不露脚指头,不破脚后跟。鞋子不怪头怪脑,不落满灰尘、布满泥痕,不破烂不堪。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4)

20世纪80年代,服饰丰富多彩,城乡区别鲜明

女装穿裙装的规矩很多:下蹲时注意不能让裙脚拖地;坐时双腿并拢,不能分开(尤其是穿短裙时);裙脚不能撩起;穿长裙时最好不要骑车。衬衫、裙子上面若安有拉链,出门前要仔细检查,以免内衣外露。长筒袜是内衣的一部分,不能露出袜边。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5)

绿裙翩翩的优雅女士 看起来气质迷人

在具体款式和服色上,也有不少讲究:忌装嫩,忌艳装,忌不伦不类。所谓装嫩,就是将自己往年轻的年龄段里打扮,民间也叫“少打扮”,浓妆艳抹,有轻浮、不庄重之嫌。还有忌裙袜颜色不协调,色调反差明显;忌内外不匹配,寒冷的天气,长裙与半长不短羽绒服组合;忌鞋、包品位低下,高档服装与低档鞋、包组合,很不协调;忌女子胸罩的肩带露出;忌女子下蹲时露出内裤;男子忌忘记扣好裤子的纽扣或忘记拉上拉链。

附: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繁荣,衣着打扮简直是花样百出,城乡差别几乎不大,甚至有了破洞裤等所谓的“新时尚”。

山东大年三十风俗(山东民俗系列4)(6)

好看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