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东北地区种稻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朝鲜农民越江到今天吉林浑江流域伐木时,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落脚私垦,进行水稻种植。昔日北大荒100年前的朝鲜人当时的东北地区,不仅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也几乎没有像样儿的水利灌溉设施。一言概之,这里的自然条件,似乎并不适合种植水稻。不过,对于勤劳坚毅的朝鲜族人民而言,这些根本就“不算事儿”。他们刨地拓荒、开渠挖沟、拦河筑坝,克服种种困难,开垦水田,试种水稻,终获成功。正应了那句百年前的民谣:“满洲(东北)旷野拓良田,长呀长水稻。稻花伴我走天涯,处处稻香飘。曾经我们赤手空拳,只有锄头和水瓢。不要冷嘲热讽,锄挖瓢舀付勤劳,荒地变成米粮仓,构筑我们新生活”。

提到“东北大米”,很多人会下意识地会想到一个字——香。熟后的米饭香、甜、软、糯,再配上东北的炖菜,从色、香、味哪个方面看,“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1)

东北大米

众所周知,东北的传统农业主要为旱田种植,即以小麦、高粱、大豆、玉米等种植为主。那么问题来了,“阵阵稻香”的景象,到底从何而来?所有的一切,都要从东北的朝鲜族先民开始说起。

1)“东北大米”与朝鲜族人民的情缘

进入19世纪60年代,朝鲜北部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得日益困苦。尤其是爆发于1869—1870年的旱灾(即“己巳大灾年”),逼得以一直种植水稻为生的朝鲜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选择跨过鸭绿江,逃荒到当时人烟稀少、尚待开发的东北地区(拓展阅读:朝鲜族是如何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2)

100年前的朝鲜人

当时的东北地区,不仅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也几乎没有像样儿的水利灌溉设施。一言概之,这里的自然条件,似乎并不适合种植水稻。不过,对于勤劳坚毅的朝鲜族人民而言,这些根本就“不算事儿”。

他们刨地拓荒、开渠挖沟、拦河筑坝,克服种种困难,开垦水田,试种水稻,终获成功。正应了那句百年前的民谣:“满洲(东北)旷野拓良田,长呀长水稻。稻花伴我走天涯,处处稻香飘。曾经我们赤手空拳,只有锄头和水瓢。不要冷嘲热讽,锄挖瓢舀付勤劳,荒地变成米粮仓,构筑我们新生活”。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3)

昔日北大荒

2)“东北大米”在东北

东北地区种稻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鸭绿江上游对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朝鲜农民越江到今天吉林浑江流域伐木时,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落脚私垦,进行水稻种植。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4)

延吉的街道,拍摄于1936年

黑龙江垦荒种稻的时间,略晚于吉林地区。1883年,从朝鲜半岛移居图们江流域延吉、汪清、和龙等地的朝鲜农民,大量迁移到牡丹江、穆棱河流域开垦水田,试种水稻。

辽宁地区种植水稻的记录,介于吉林和黑龙江之间。1861年,在安东(丹东的旧称)三道浪头地区,最早有朝鲜族先民种植水稻的记录。像桓仁、盘锦、抚顺、沈阳、铁岭等地区,陆续有朝鲜族先民垦荒种稻。

进入20世纪,有一批朝鲜族人民辗转来到内蒙古地区。他们在当时哲里木盟的白音太来、落凤堡等地开田种稻,揭开了内蒙古地区近代水稻种植的序幕。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5)

“东北地区”,不仅仅只有“东三省”

他们克服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单凭借着人力和简陋的生产工具,在杂草丛生的荒原上,拦河筑坝,引水灌溉,开发水田,拉开了种植水稻的序幕。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改良稻种,陆续培育出了耐寒性强、早熟的水稻品种,还分享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与经验,为东北地区推广普及水稻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东北大米”在东北的“落地生根”,同样离不开当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彼此协作,交流种植经验,发展生产,共同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为大面积推广水稻生产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在东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直以来以旱田种植为主的单一模式,被逐渐打破。但客观地说,由于水利设施贫乏、生产技术落后、水稻品种有限、缺乏田间管理经验等诸多原因,水稻种植的发展,尚处在“从零到一”的萌芽期。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6)

东北稻田

3)“东北大米”的遍地开花

到了民国时期,为了增加收入和扩充军备,奉系军阀大力推行招垦政策。尤其是一战爆发后,世界市场粮价大幅上涨,刺激了地方官吏和地主大量开垦土地。他们廉价招募朝鲜农民开发水田,种植水稻。据1934年统计,朝鲜族人口仅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3.3%,而其种植的水稻产量却占东北地区水稻总产量的90.1%。

由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旱田农作物多、获益高,使得东北各地相当多的汉族地主们“改旱田为水田”,出租给朝鲜族农民耕种,或请朝鲜族农民进行指导。到了1930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为22.5万亩,1944年增加到160万亩。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7)

张作霖:大家一起种水稻!

在当时,东北水稻种植,不论自种、租种,还是雇人种植,基本上都是由朝鲜族农民负责耕种和管理,汉族农民参与水稻生产的比重较低。换言之,比较全面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在水田生产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朝鲜族农民,他们也是当时东北农村的先进生产力代表。

不过,由于各方势力(尤其是日本侵略者)的盘剥和掠夺,朝鲜族农民的境遇没有得到改变。绝大多数朝鲜族农民仍然没有土地,常年为他人劳作,生活水准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8)

稻香阵阵

4)“新中国”的“东北大米”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的特长,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不断改良稻种,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生产,最终让水稻成为了东北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 在水利灌溉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改善灌溉工程设施、治理水土流失等,为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在水利建设中,兴修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使田成方、树成行,水田、水渠、道路相互配套,初步实现了水田灌区网络化。
  • 在生产技术方面,随着国家农机工业的发展,水稻生产所用的农机具得到明显改善,除草机、机动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逐步代替了人力、畜力,农民的劳动强度大为减轻,提高了生产效率。
  • 在水稻培育方面,各地水稻育种专家和农业科研部门都十分重视培育、引进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为了克服“漫田撒播”的弱点,改直播为育秧栽培。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9)

“稻花处处飘香”的景象,成为了白山黑水间的一大“特色奇观”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众多种稻专家,其中以延边地区的崔竹松最为知名。他成为“我国两位著名的农民水稻专家‘南陈北崔’”之一,1957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崔竹松自1948年开始进行水稻栽培技术研究,总结推广“精耕细作,旱育壮秧,适时栽秧,合理密植,看苗追肥,秧苗期浅灌,拔节期深灌,成熟期浅灌”等一套水稻栽培技术。1951年水稻平均亩产达350千克,1960年亩产突破513千克。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10)

《吉林党史网》中关于崔竹松的简介

5)尾声

到了今天,“东北大米”已经成为了东北的特色标志之一。以黑龙江为例,已经连续7年蝉联中国第一产量省的宝座。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1501.4亿斤,是第十五个连续丰收年,比第二位的河南省还多了171.6亿斤。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11)

稻田画

在高寒地带一年只能种一季谷物的情况下,达到这样的产量着实不易。而且正是因为高寒地区生长慢,东北大米有更多的时间积累风味物质和营养,口感上也强于一些一年三熟的南方米,将其称之为“东北人的骄傲”,也毫不为过。

各地大米比较(一文概述东北大米)(12)

前段时间的“迷惑新闻”:因为东北大米“大打出手”

总而言之,相比于南方水旱田精耕细作的辛苦农民,北大荒农民更像是美国、澳大利亚的农场主。他们租用农机、无人机,就可以快速播种、撒药、收割,工作轻松了许多。在过去,中国人能吃上饭全指望河南、河北、四川、两湖、江南等平原地带。在今天,东北黑土地已经开足马力喂饱了中国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