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被虐成为习惯(被专业人士虐过一次)
不能让被虐成为习惯(被专业人士虐过一次)录了段自己在家踢正步的视频,她老公随后也更新朋友圈, 十一庆典,朋友发了段标兵英姿踢正步的视频,
梁爽
理性天蝎
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
点燃你自律的心
十一庆典,
朋友发了段标兵英姿踢正步的视频,
她老公随后也更新朋友圈,
录了段自己在家踢正步的视频,
配文“有没有很像”;
戏骨拍戏,
晒出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剧本照片,
在一片赞叹声中,
有人却说如果给他一集几十万的高片酬,
他也能把角色驾驭得很好。
我发现有些人对其他专业领域,
动不动就萌生出“这有何难”的无畏感和“我也能够”的自信感。
不仅对专业人士的生活指指点点,
甚至对其业务也大加指点。
这些人大多数正如李诞说的
“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
说了两句自以为是的话。”
庆典上队员们像复制粘贴般形成一个方阵,
每个人把马蹄掌都踢断好几副,
排面和脚面都用绳子丈量,
背后的付出难以想象。
一段电影《中国女排》的拍摄花絮在微博上热传,
巩俐要是不转身还以为是郎平,
连朱婷看到都惊呆了。
巩俐一拿到剧本就“和排球过日子”。
跑到宁波北仑的中国女排训练场,
专注观看训练时还不忘拿着小本本认真做笔记,
全程观战东京奥运会女排资格赛,
在旁观察揣摩郎平和中国女排的举止神态。
难怪网友说:
站姿、走姿、拿笔姿势都太像了……
巩俐的背影简直是小号的郎平。
很多人对专业人士的力量一无所知,
其实,被专业人士虐过一次,
他们就懂了。
最近在看电视剧《在远方》。
1999年,
路晓鸥是学心理学的大学生,
当时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不高。
得知福利院的孩子半夜噩梦惊醒,
姚远介绍路晓鸥到福利院帮孩子做心理咨询。
看着路晓鸥给孩子们讲恐怖童话、提父母二字,
福利院的院长心生怀疑。
路晓鸥对孩子进行1对1的心理干预,
孩子聊完后哭着跑出教室,
院长不让路晓鸥继续“弄哭”孩子,
觉得谈到父母等禁忌类话题,
会勾起孩子伤心记忆,
让路晓鸥别再辅导了。
后来院长给姚远打电话,
希望路晓鸥再去辅导,
因为她发现之前闹夜的孩子一夜安眠。
有时对某个专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人,
见识过专业知识的力量,
见识过专业人士的能力,
才会意识到自身知识或能力的盲点,
从此收起偏见、敬畏专业。
母婴电商蜜芽创始人刘楠,
在新书《创造你想要的世界》里,
讲到自称“CEO咨询专家”的人来毛遂自荐:
“让我来做你的CEO教练吧。
教你如何塑造成功的CEO形象,
备受喜爱的CEO千万不能随便骂人,
特别是对待自己亲信的下属,
就算你觉得人家再不对,
也要给对方留有余地,
要特别在乎部门同事怎么评价你。
聘请一位CEO教练,
帮助你成为更好的CEO。”
刘楠没等听完就把人送走,
她觉得,
真正的CEO,
首先不是树立大善人的人设形象,
而是做一位合格的商人。
首先把事做好,
其次把钱分好,
应该涨薪的涨薪水,
该发期权的发期权,
该惩罚的也要严惩。
外面的仗打不赢,
员工工资发不出,
对员工再细致周到也是假大空。
外行人缺乏内行人的经验和视角,
却自视甚高地觉得自己可以辅导别人。
其实外行人一傲慢,内行人就发笑。
商业作家吴晓波说,
他同学的女儿报考了家政专业,
苦恼于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
女儿长大后居然要去当保姆。
吴晓波说其实专业的保姆需要很多专业知识,
早在1940年代,北京燕京大学就有家政专业,
专业课包括:基础营养、饮食学、家庭管理、机关管理、家政实习等,
选修课包括:室内装饰、服装理论、缝纫、家庭护理和法学。
目前很多人对家政学仍有偏见,
随着我国高净值家庭的出现,
对家政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有些新中产家庭或高净值家庭感慨:
“就算我出再多的钱,也很难请到专业的管家或保姆”。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
有些职业其貌不扬,
但就是有人能用心用脑地做到行业拔尖。
作家李筱懿曾雇过一位卓越的保姆,
她还得看保姆的脸色,
保姆请假参加家政协会年度代表理事致辞,
李筱懿也得推掉聚会在家照顾孩子。
谁叫这位保姆的“技能和水准简直是国际化的”。
是她见过最厉害的关于孩子和生活的百科全书。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一些行业有所偏见,
但请相信不管什么行业都有专业者和不专业者,
前者和后者虽是同行,
但完全是两种生物。
希望我们修正偏见:
再光鲜亮丽的行业,
不够敬业、不够专业被人指责也活该,
再灰头土脸的行业,
专业者和敬业者配得上我们不留情面地尊重。
老梁说过自己在竞技体育被专业人士完虐的经历。
他是乒乓球铁杆爱好者,
《乒乓世界》杂志上很多文章出自他手,
自认为对乒乓球的历史和技术很了解。
他年轻时每天打球4小时,
心想成为邓亚萍、刘国梁那样的专业运动员多好。
直到某天去国家队让教练指导他,
教练一看就说摆短后上步衔接有问题。
教练制定的训练方案是“侧身摆短上步拉”。
教练问老梁练几组?
老梁问像刘国梁、孔令辉这些专业运动员练几组?
教练说四五百组以上。
老梁试着打200组,
结果把吃奶劲都使出来才打完,
完成后把球拍一扔,
整个人躺在地板上,
10分钟后用手支撑都站不起来。
老梁感慨说,
“职业运动员太辛苦,
这不是我原来能想到的,
我原觉得自己打四五个小时挺好,
这强度跟人家比差远了,
我对乒乓球有兴趣,
但也就是兴趣,
核心的东西我碰都还没碰着,
我是个业余的,
跟专业的没法比。”
韩春雨曾发现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
学术圈和媒体圈都炸了。
有人称新发现是“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
有人为励志本土科学家深感自豪。
科学家发微博称,
“这个研究如果所有数据都正确,
那么它的前景巨大,
不属于创新型研究,
是跟风型,
没必要神化,
原创在2014年。”
我觉得如果这个知识点不在的射程范围内,
没有亲自做过实验,
不会实名反击,
当时期待听到科研界对实验的验证结果。
验证结果没等来,
等来舆论攻击,
有人认为故意诋毁,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名气太大所以太飘……
有些网友对科研的专业毫无敬畏,
不容许科研同行打扰他们脑子里本土科研人士取得诺奖级成就的颅内高潮。
你想听数据,
他们跟你讲情商,
你想听论证,
他们跟你讲励志。
同年多位生物学家联名发声表示无法重复实验结果,
韩春雨的论文后来也被撤。
尖端科学不会因为情绪化的口水战有所改变。
正如韩寒说的,
“可能在某些手艺活方面,
的确高手在民间,
但我相信那也是经过了大量的学习与准专业训练,
绝不是一朝一日可以练就,
另外一方面,
竞技体育以及科研科技等领域,
所谓民间高手更不可能与专业人员抗衡。”
现在流行跨界、提倡斜杠。
是网络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氛围,
还是专业人士只展现轻巧面。
很多人看了几天入门某个行业的帖子,
觉得自己媲美专业人士;
看了高手在民间的节目片段,
觉得专家都是吃素的。
捏个寿司也能叫寿司之神?
我也会。
网红整个容就赚那么多钱?
我捯饬一下也行。
海底捞上市,
服务员杨丽娟身家30亿?
我也就是入错行。
拎不清自己几斤几两,
看不到别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
觉得别人专业没什么了不起,
目空一切,
眼高手低。
当真正见识过专业的力量,
源于多年的积淀、研究、超越,
不是一朝一夕能速成的。
但对于高门槛行业领域以及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
还是应该保持对专业的尊敬。
越敬畏专业能量,
越能够谦虚精进,
而这样的人,
已经有了准专业的初步潜力。
我宁愿听到专业人士自大,
也不愿听业余人士吹牛。
而且我发现,
越专业的人士,
其实越谦虚,
而越业余的人,
越喜欢教专业人士做人。
我欣赏无畏,
但更欣赏无畏在行动上,
而不是无畏在语言上。
好的成长,
就是行为越来越无畏,
但语言越来越敬畏。
- END -
梁爽,新书《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正在当当热卖,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已出版《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