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因父母去世辞官(天公丧母地丁忧)
古人因父母去世辞官(天公丧母地丁忧)这项制度从几千年前出现到现在,中间经历了许多次朝代的更迭,但其孝道内核却没有发生过一次改变。《尔雅》这样解释:“丁,当也。”意思是一个动词代表着遇到遭遇的意思,而忧则意味着居丧。所以两个字联合在一起就是“遇到了大不幸的事情”,不过这个制度是对官员提出的孝道要求,普通老百姓是不需要为此添置自己的工作劳动的。这项制度在千年前就有成型,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候,如果有官员在任职期间恰逢父母去世,便要立刻丢下自己手中的公务,不顾任何条件的回家奔丧,以尽孝道。而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尊崇儒家文化,更要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一个思想文化 这段时间里虽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遇到丧事暂停工作以寄哀思的习俗,这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要求 如果有人违反此类共识,那他大概就要会因为德行有亏而被弹劾,被人所贬弃。之后历朝历代便开始慢慢将这项规定加入到明文要求之中,随着封建权力集中,也随着儒家文化越来越深入发展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孝道礼仪君臣之道是社会秩序稳定的根基。孝顺父母几乎已经成了当时极为严苛板上不可改变的一项社会秩序,就算是入了朝廷做了官僚,在孝道上也很难有自己的自主权,必须顺着大众的社会共识,并且古代还发展出一个“丁忧”制度,为统治阶层下的官僚提出了孝道上的要求。
丁忧其实就是古代的丧礼,在父母或者祖父母去世时,直系的孝子需要在家里守丧三年,在这期间孝子不可以外出做官,更不可以婚嫁娶妻。更有人对守丧的居住地也提出要求,认为哀悼期间不能够太过于享乐,必须吃苦耐劳睡草席,粗茶淡饭不饮酒。
《尔雅》这样解释:“丁,当也。”意思是一个动词代表着遇到遭遇的意思,而忧则意味着居丧。所以两个字联合在一起就是“遇到了大不幸的事情”,不过这个制度是对官员提出的孝道要求,普通老百姓是不需要为此添置自己的工作劳动的。
这项制度在千年前就有成型,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候,如果有官员在任职期间恰逢父母去世,便要立刻丢下自己手中的公务,不顾任何条件的回家奔丧,以尽孝道。而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尊崇儒家文化,更要提倡“以孝治天下”这一个思想文化 这段时间里虽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是遇到丧事暂停工作以寄哀思的习俗,这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要求 如果有人违反此类共识,那他大概就要会因为德行有亏而被弹劾,被人所贬弃。之后历朝历代便开始慢慢将这项规定加入到明文要求之中,随着封建权力集中,也随着儒家文化越来越深入发展,人们很快就接受了这项严格的规定制度。
这项制度从几千年前出现到现在,中间经历了许多次朝代的更迭,但其孝道内核却没有发生过一次改变。
贪恋权位者的挑战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官本位社会,权力就是一切。人们为了科举而十年寒窗,甚至争得头破血流,在官场上更是勾心斗角,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闹得不可开交,这正体现了在古代社会中官员身份的荣誉性和其所能带来的利益。
人不是大公无私的个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贪念,对权力的追逐是官员群体的职业共识,如果说在低谷时期遇上家中有亲人去世,那么回家丁忧也未尝不可。但是那些官运亨隆、正当运势上的人要是突然被告知要放弃一切工作回家守丧三年,大好的政治机遇便因之丧失殆尽,他们的心态以及人生必然迎来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唐末宋初,这段时间之前,礼学文化规范的十分严格,因此整个社会对丁忧制度都格外重视 不管是几品的官员,都要顶着众人的监督,老老实实的回家做孝子。汉朝时期的邓太后兄长邓骘是军队里的将军,虽然太后极力要求他留在朝廷中继续带领军队,他还是选择了回家丁忧,完成自己未尽的孝道。而宋朝初期后,由于社会上经济水平发展起来,人们也逐渐萌发了自主牟利的意识,社会上的大方向以及国策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官员们对丁忧回家的态度却有了转变。
在记载中宋代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想办法逃过丁忧,藏匿消息诈丧的现象越来越多。
面对着这一问题,统治者只能用高压的刑法来加以约束,如果有发现官员藏匿消息的行为,正常来说,如果没有网开一面,恐怕难逃一个抄家流放甚至被斩首的结果。
丁忧期间言行管理约束苛刻在前文中我们说过,在丁忧期间官员的行为受到了极为严苛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只局限于此,在回家守丧的期间,如果官员做出了有悖于孝道舆论的言行,他照样也会被处罚。
白居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白居易的母亲在外赏花时,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他也在悲痛之中按照礼教要求回家服丧,在三年之后重返官场,但很快就被政敌抓住了把柄,用他服丧期间的言行做文章。
在家里守孝的这段期间,白居易曾经写过几篇有关于花的诗句,政敌们认为白居易的母亲意外去世与赏花有关,他这样毫无在意地继续做着与其相关的诗句,属于违背人伦孝道。
官员在丁忧期间必须极为严谨,稍有疏忽就可能会被人拿来用作了攻击自己的武器。这也侧面显示出当时社会对于孝道的严格规定,以及当时封建礼教之古板僵化。
“告归”与“夺情”古代虽有着科举制度,但人才难得。官员的电邮和国家统治的需要往往会有一定的矛盾冲突。譬如国家边患严峻战争急需将领,主上年幼需要辅佐等等特殊情况,而这些矛盾催生出了一项特殊的解决制度,就是古代的“夺情”。
“夺情”是根据丁忧专门设立的一项官场人事规定,如果有官员家中遇到丧事必须“告归”,但官员本身职务又很难找到替代者,那么皇帝就要下令让其继续留任,穿着丧服办公。还有一种情况,在国家急需某位人才之时,如果对方的孝期还未结束,那么也可以将其特事特办,“夺情”起复。
这一规定给许多不想丢失权利的官员提供了可以钻的空子,因此上谏的言官对夺情的人选范围盯的也是十分严苛。
一般来说,官员是否可以有特殊待遇,完全是由皇帝决定的,大多数流程下礼部要首先进行商议,然后加以讨论,是否符合孝道君臣之道的规定,最后再由皇帝颁布诏令贯彻执行。
而明朝官场上就能找出好几例有关于丁忧“夺情”的特殊事件。最有名的还是要属万历五年间,皇帝对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夺情” 在张居正父亲去世之后,按道理来说皇帝年幼,将其留在身边助理政务并未不妥,但朝堂上坚持礼教的官员却纷纷上书,认为此事 “夺情”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并且列举了张居正在朝堂里借用权势无法无天的许多证据,一时间议论纷纷,两方人马在朝廷上吵得面红耳赤,交锋激烈。后来同意“夺情”的一派获得胜利 而反对皇帝决定的官员,纷纷被斥责,有的还被打了板子,张居正不但没有因为父亲去世而离开权力核心,反而以此找出了一大批平时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更摸清楚了官员们对自己的意见态度。但是张居正本人的名望却因此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民间以及朝廷中都有不少人依旧认为他太过贪恋权势,嘴脸难看,导致在张居正去世之后,这群对他有着不满的人纷纷上前旧事重提。
清朝末年,朝廷势微,而地方上掌管着军队的人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了军阀。袁世凯就是清政府体系内一个能够和皇权拍板的重量级人物,在他的父亲去世后,按理来说他应该回家丁忧,但当时的朝廷哪敢用礼教逼迫他离开官职,美其名曰山东地区需要他的坐镇指挥,命令他延期归丧。从这些事上来看,对明清时期贪恋权势且位高权重的官员来说,丁忧已经不算是一道非常顽固的枷锁。
朝廷有命令官员留任“夺情”的权力,而在礼教治国的大环境之下,大多数人真心孝敬哀悼父母,难以在权力挽留和真情悲伤之间两全,这就会引发为臣为子的矛盾冲突。
翻看古代的历史记载,有着“夺情”经历的官员并不少,面对这一事件行为态度也有差异,但最后结果却只有一个单一的选择,那就是效忠于君王权力。宋代的赵葵在知道母亲去世消息之后,悲痛不已,想要辞官奔丧,但因为当时宋朝与金国之间关系太过于紧张,皇帝要求他继续留任,他只能哭着继续巡视政务。也有一些脾气激烈,不醉心于官场之人,在“夺情”面前抗拒命令,拒绝起复,而朝廷如果见其态度强硬也会勉强“不夺其志”,只是这些官员之后便很难再重新进入官场,很少有人敢拿着自己的政治生命去赌一时的悲伤意气,因此这种违抗命令的官员也只是寥寥几个,根本不具有普遍性。封建国家虽然打着以孝治天下,用礼教治国的旗号,但是真正在个人问题和朝廷利益之间出现矛盾时,统治者只会考虑手中的权力是否稳固,无条件的要求臣子为自己牺牲。
结语:总而言之,古代官员的“丁忧”不单单关系着封建礼教的要求,还关系着官场利益的沉浮,关系着丁优官员迁转的官职变动,甚至还关系着官场 “夺情”起复之间的党派斗争,利益争夺。这类规定表面上看是以无比正确的孝顺道德为出发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道德局限,还做了党同伐异的工具,想想就无比讽刺。因此在封建年代的苛刻礼教,全部都是为统治者加强自己统治稳固性权力集中性服务的,受政治利益支配方面极大。真正的怀念哀悼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体现,现如今的我们想要表达孝顺,大可不必走这样浮于表面且严苛的形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