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苏德和谈(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始末)
1943年苏德和谈(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始末)这时,英法苏军事谈判因“过境权”问题陷人僵局,三国结盟前景渺茫,而德国却表示愿在有利于苏联的条件下签订协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感到,如果拒绝德国建议,有可能形势发生逆转,既激怒了希特勒,又不能与英法结盟,从而可能跌入绥靖主义者挑动的苏德战争陷阱。如果接受德国建议,从积极方面来说可推迟战争,赢得时间作好反侵略战争准备,从消极方面来看可瓦解帝国主义可能结成的反苏联合,把祸水推向西方。显然,在苏联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前者是险棋,前途难卜,后者是稳棋,效应立验。权衡得失,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政府选择了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决策。8月14日,里宾特洛甫指示舒伦堡通知苏联政府,他准备亲自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17日,苏联政府复照德国,建议首先缔结商业和贷款协定,然后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并要求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以改善日苏关系。8月18日德国表示全部接受苏联的建议,但要求立
捷克斯洛伐克灭亡后,苏联的国际环境十分微妙。它既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又存在着难得的转机。一方面,希特勒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的近邻波兰,战火即将蔓延到苏联的边境,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1939年春,德国和英国从各自的战略需要出发都有求于苏联,竞相争取苏联。苏联的战略地位有所改善,一改被孤立的窘境,而居于欧洲外交舞台举足轻重的中心地位,左右逢源,颇为主动。
但其中隐伏着严重的危险,弄得不好,可能中人奸计,引火烧身,卷入冲突的漩涡中。上述各种不可测的因素交互作用,波谲云诡,难于捉摸,一着不慎,全盘皆乱。斯大林作出了外交决策:从世界总的基本战略格局出发,仍努力争取同英法等国结成同盟,以制止或推迟世界大战;从英法没有完全放弃绥靖政策的现实出发,为了击破祸水东引的阴谋,苏联对德国主动改善两国关系的外交试探不加拒绝,以便一旦与英法结盟不成,仍能在确保自身安全上保留主动的余地。于是在几乎同一时期苏联同英法以及同德国分别进行了双重谈判。
英法苏三国谈判是公开举行,大造声势,苏德谈判则是秘密进行,不露声色。由于苏德双方长期相互敌视对立,接触初始,彼此都小心翼翼,不敢迈出大步,而且首先在经济贸易领域中起步。1939年4月17日,苏联驻德大使梅利卡洛夫前往德国外交部会见外交国务秘书威兹萨克时,表示“苏联政府并没有利用、也不想利用德国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几乎没有影响同意大利的关系,它也不应该成为苏德关系的绊脚石”,“对苏联来说,不存在不能和德国在正常基础上相处的理由,而且由此出发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好”。
5月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接替李维诺夫兼任外交人民委员。同月20日,莫洛托夫接见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在谈到两国经济谈判进展不快时强调指出,只有建立“必要的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才能顺利进行。舒伦堡则表示,德国的东欧政策,“压根儿不是针对苏联的”。
5月26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指示舒伦堡向苏联政府明确表示,“德苏之间在外交事务方面并不存在实际的利害冲突”,“德苏两国外交关系缓和与正常化的时候已经到来”。并保证:第一,“向乌克兰扩张的任何企图是同我们的想法完全不相容的”,第二,“德波问题不管怎样解决,我们对俄国的利益将给予尽可能多的考虑”。由于当时英法苏三国谈判正在进行,苏联对德国发出的和解信号未作出积极反应。苏德两国的接触一度中断。
6月以后,情况发生新变化,英德开始进行秘密谈判,6月7日德国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7月,英法苏三国谈判因“间接侵略”问题而遭搁浅。在上述背景下,7月22日,苏联宣布恢复苏德经济谈判,但进展仍不快。7月23日,苏联建议举行英法苏三国军事谈判,这对已决定8月底进攻波兰的希特勒无疑是严重警告。为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决心对苏联作出重大让步。此后,苏德谈判加速进行,时有突破性发展。7月26日,德国外交部东欧经济政治司司长、苏德经济谈判的德方代表施努尔奉命向苏联驻德临时代办阿斯塔霍夫和商务代表巴巴林表示“根本不存在威胁苏联的问题”,德国愿让苏联“中立并置身于可能的欧洲冲突之外”,“苏德还可以对相互的利益达成谅解。”阿斯塔霍夫表示苏联关切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安全。
7月29日,舒伦堡向苏联政府表示,在波兰问题上,德国准备“保全苏联的一切利益,并同莫斯科达成谅解”,亦“将调整对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以尊重苏联在波罗的海的重大利益”。8月2日,里宾特洛甫向阿斯塔霍夫声明,苏德两国在从黑海到波罗的海的整个地区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并建议就签订一份“划分两国利益的议定书”进行谈判。8月12日,阿斯塔霍夫通知德方,同意在莫斯科进行苏德谈判。
8月14日,里宾特洛甫指示舒伦堡通知苏联政府,他准备亲自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17日,苏联政府复照德国,建议首先缔结商业和贷款协定,然后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并要求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以改善日苏关系。8月18日德国表示全部接受苏联的建议,但要求立即接待里宾特洛甫访苏。8月19日,苏德代表在柏林签订了贸易贷款协定。同日,苏联表示同意一周后接待里宾特洛甫访苏,并提交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当时发动侵波战争的日子已临近,谈判不容拖延,心急火燎的希特勒于8月20日亲自致电斯大林,表示愿意接受苏联提出的条约草案,但强烈要求苏联同意最迟于8月23日接待里宾特洛甫。
这时,英法苏军事谈判因“过境权”问题陷人僵局,三国结盟前景渺茫,而德国却表示愿在有利于苏联的条件下签订协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感到,如果拒绝德国建议,有可能形势发生逆转,既激怒了希特勒,又不能与英法结盟,从而可能跌入绥靖主义者挑动的苏德战争陷阱。如果接受德国建议,从积极方面来说可推迟战争,赢得时间作好反侵略战争准备,从消极方面来看可瓦解帝国主义可能结成的反苏联合,把祸水推向西方。显然,在苏联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前者是险棋,前途难卜,后者是稳棋,效应立验。权衡得失,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和政府选择了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决策。
8月21日,断然宣布英法苏军事谈判无限期休会,并于当晚复电希特勒同意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到莫斯科谈判。8月23日中午,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授权书飞抵莫斯科,晚上立即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出席了签字仪式。条约共7条,主要内容是: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将对他们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人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缔约双方应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一切争端。条约有效期为10年。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斯大林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签订后握手
根据西方国家公布,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对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界线作了规定:当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属苏联势力范围,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关于波兰是否保持独立以及波兰的边界如何划分等问题,苏德表示将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进程中才能明确解决。双方表示要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只关心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它对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德国和苏联外长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见证条约签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苏联是在战火逼近而同英法结盟又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出于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带有某种不得已的因素。苏联利用帝国主义矛盾,消除了一直担心的祸水东引的忧虑,把祸水推回西方,暂时置身于德国与英法等国的战事之外,实现了斯大林在联共18大上提出的“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的外交目标,何尝不是外交上的有限成功。但是,苏联中断与英法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努力以及条约签订后的一些不当措施,如苏联突然转而与德国合作,谴责英法应对战争负责等行为。模糊了世界政治阵线和主要打击对象,有损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总斗争,也给苏联带来不良的影响。仅仅1年又10个月后,德国便在横扫西欧后,又掉过头来全力进攻苏联了。
秘密附加协议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给英法等国以沉重的打击,它不仅使英德勾结、祸水东引的迷梦归于破灭,而且使英法失去抗衡德国的强大同盟者而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希特勒是条约的最大得利者,德国的战略地位因此大为改善,条约破坏了最使希特勒害怕的英法苏反德联盟,排除了最令德国寒心的两线作战的危险。希特勒在8月22日送里宾特洛甫赴莫斯科后,立即召开军事首脑会议,下令如期实施进攻波兰的“白色计划”,并不无得意地扬言“我已经完成了政治上的准备,底下的路要由军人来走了”。
协议书所划定的势力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双方的缓兵之计。苏联方面深知坚决反共的纳粹德国迟早会撕毁和约。条约签订后,为之后的苏德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一个准同盟条约具有瓜分东欧的性质,使得苏联向纳粹德国提供石油,谷物,锰,橡胶等战略物资。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苏军也从东面入侵,9月17日两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在条约保证之下,德军横扫欧洲时,苏军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抢夺了芬兰11%的国土,1940年6月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亚。与此同时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但9月19日和9月23日,苏德亦有零星交火。9月22日,纳粹德国邀请苏联红军领导谢苗·克里沃舍因参加阅兵,并移交布列斯特。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根据条约重新划分的苏德势力范围,苏联红军入侵芬兰,并迫使芬兰割让领土。1940年,苏联先后吞并或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协议,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联合罗马尼亚王国和芬兰等盟友兼受苏联剥夺的国家,对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