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华贸易战(狼狈为奸封锁对华贸易)
德国对华贸易战(狼狈为奸封锁对华贸易)艾森豪威尔截止到1953年,新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加了52%,接近1952 年的水平。至此,美国操纵联合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政策开始破产。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同英国、荷兰、法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芬兰、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工商界人士签订了贸易协议,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23亿美元。当时的中国莫斯科会议之后,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有所发展。1952年6月,中国进出口公司的代表同西德企业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贸易总额为1.5亿卢布的民间贸易协定;同年10月23日,同智利贸易公司签订了中智贸易协议; 1953年1月,同埃及签订了“棉花交易合同”。1953年6月5日,同法国工商业贸易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贸易总额双方各为1000万英镑的贸易协定,同英国工商界签订了贸易总额为3000万英镑的商业协定。
由于封锁、禁运,自195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其追随者的贸易关系几乎陷于停顿。以中日两国贸易为例,1949年、1950年两国贸易总额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24%)的水平。但从1951年起,由于日本吉田茂政府追随美国对华封锁禁运,中日贸易总额不及日本外贸总额的1%。由此,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缩小。从而加剧了西方国家的矛盾,特别是加剧了美国同一些原材料产地国家的矛盾。
因此,冲破美国损人利己的政策,要求恢复与扩大对华正常贸易,完全符合西方国家和一些民族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这种呼声日渐高涨,为中国打破封锁禁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哥本哈根
1951年10月27日,各国经济界人士在哥本哈根集会,成立国际经济会议发起人委员会,其中中国委员4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52年4月3日,第一届国际经济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以南汉宸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需要改变由美国推行的对中国等国封锁、禁运政策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不正常状况。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同英国、荷兰、法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芬兰、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工商界人士签订了贸易协议,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23亿美元。
当时的中国
莫斯科会议之后,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有所发展。1952年6月,中国进出口公司的代表同西德企业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贸易总额为1.5亿卢布的民间贸易协定;同年10月23日,同智利贸易公司签订了中智贸易协议; 1953年1月,同埃及签订了“棉花交易合同”。1953年6月5日,同法国工商业贸易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贸易总额双方各为1000万英镑的贸易协定,同英国工商界签订了贸易总额为3000万英镑的商业协定。
截止到1953年,新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加了52%,接近1952 年的水平。至此,美国操纵联合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政策开始破产。
艾森豪威尔
1953年1月,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继续执行杜鲁门的敌视、孤立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拖延和破坏朝鲜停战谈判,阻止中国解放台湾,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继续对中国实施全面的封锁和禁运。
1953 年上半年,美国政府所遵循的政策首先是使其“盟国对共产党中国施加经济压力”。虽然艾森豪威尔本人也认为完全中断同新中国的经贸关系并非明智之举。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的对华封锁、禁运政策一直遭到它的西方盟国的非议和不满。
板门店停战协定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生效,朝鲜半岛实现和平。要求恢复与扩大同中国经济贸易的呼声日益高涨。1954年,不顾美国的阻挠,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其中双方政府订立的协定和合同有17个,贸易额比1953年增长40%。
1956年8月21日,中国方面在谈判中就禁运问题提出中美联合声明草案,草案说:“为了逐步改善中美关系和缓合国际紧张局势,王炳南大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约翰逊大使代表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认为,应该各自采取主动措施来消除目前阻碍他们两国之间的贸易的障碍。”由于美国方面没有诚意,以中国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为双方谈判的先决条件,拒绝讨论中国方面提出的声明草案。
1957年4月2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决定解除对运往共产党中国的某些和平用途项目的管制,但美国还政府表示,“美国对于同共产党中国贸易一事的政策没有改变。美国将继续单方面禁止对共产党中国的一切贸易。”由于美国未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敌视政策,美国单方面“制裁”中国的封锁禁运不可能根本取消。
结语直到1969年起,尼克松政府先后7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禁运。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使用美国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长达20年的中美两国间禁止贸易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