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书法碑帖(临习碑石上的书法)
最好的书法碑帖(临习碑石上的书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区分这两类书法,应该是以他们具体的书法风格、面目以及书写工具来加以分辨,而不是简单的,用承载体是纸质文稿还是石头来分辨,因为许多帖学书法,它的的确确也刻在了碑石之上,这个时候,它属于的,应该是帖学书法。看似非常泾渭分明,非常的好辩识。但是现实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刻在碑石上的书法并不一定就是属于碑学范畴,这一点需要加以解释。学习碑文书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为,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释。二、碑石书法等于碑学书法吗?所谓的书法,在我看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习帖为主的书法,也称之为,帖学书法;另一类是以碑石为主的书法,也成碑学书法。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松风阁书法日讲(sfgsf86)、松风阁书画日讲(sfgzt86)
一、碑与帖
学习书法,最为重要的是临帖。不管你认同也好,不认同也罢,总的有一个学习、追求的目标和对象吧,总不能凭空的就去写罢。
通常而言,我们所说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往往又是以古代的或者现当代的某一群体、某一书法家的书法为代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碑帖,再这其中,帖是指墨迹,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犹豫的,或者说需要辩解的地方,而真正要命的是碑。
学习碑文书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行为,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释。
二、碑石书法等于碑学书法吗?
所谓的书法,在我看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习帖为主的书法,也称之为,帖学书法;另一类是以碑石为主的书法,也成碑学书法。
看似非常泾渭分明,非常的好辩识。但是现实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刻在碑石上的书法并不一定就是属于碑学范畴,这一点需要加以解释。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区分这两类书法,应该是以他们具体的书法风格、面目以及书写工具来加以分辨,而不是简单的,用承载体是纸质文稿还是石头来分辨,因为许多帖学书法,它的的确确也刻在了碑石之上,这个时候,它属于的,应该是帖学书法。
比方说我们熟悉中国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毋庸置疑的帖学书法,但是唐代欧阳询的摹本将兰亭序刻在了石头上,后世也称之为定武兰亭。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版本的兰亭序时,就不能说是碑学书法,不能因为它的载体发生改变就够否认了他书法原来的本质了,这是不应该的。
因此,我们说,碑石上的东西,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属于帖学内容。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怎样还原到他本来的面目。
三、启功的透过刀痕见笔痕说
因此,我们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那些刻在了碑石上的帖学书法时候,就应该格外注意。因为这些书法,他们原来的面目是靠毛笔写就的,然后,工匠用他的刻刀把已经写好的书法作品勾勒上石,一点一点凿刻而成。
并且,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当时的那些人,那些将书法刻在石头上的人,并不是为了秀一秀自己的书法,也肯定没有想到后世的我们居然把这些东西当做宝贝、善本一样对待,他们或许出于皇帝的敕令(九成宫)、或许出于个人意愿、喜好、友人交际、应酬答谢等。
其实,在当时,实用性是第一位的,我想当年唐太宗之所以要将发现醴泉的事命令魏征撰写文章、欧阳询书丹,他最根本的意图在于记录这件事,让后世的人都了解、明白,其次才是考虑这个碑要用谁的书法,可见实用性是第一位的。
即便是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书法水平展露无遗了,可是最后摹刻上石的,不是欧阳询本人,他只能在那块碑文上用红色的朱砂笔,用自己不太熟悉的方式,写下那些让后世惊艳无比的书法,最后是宫廷里的刻石匠,用自己的刻刀,一点点的刻成的。
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欧阳询的书法肯定是要有变形的,有变化的地方,因此,这便是问题所在了。
也就说,这些碑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反映欧阳询的真实面目,他是刻石匠的杰作。
那有人讲,这不简单,直接看欧阳询的墨迹不就行了?很遗憾,欧阳询虽有墨迹传世,但是都是行书,很少有楷书,或者说几乎没有楷书墨迹传世,这是一个比较令人遗憾的地方,因此我们目前只能通过欧阳询现在流传于世的石刻拓本来学习他的书法。
但是他的书法并不是真面目,所以这便是学习欧体书法的矛盾之处。
因此,这个问题也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便是启功先生,而且他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透过刀痕见笔痕
四、如何看见笔痕?
启功先生说出这个方案,是很好的,但是他却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办法,也就是我们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但是启功先生提出这一点来也是很伟大的事,至于如何去做,我觉得这需要我们自己在具体的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经验,摸索一条自己的路,这样才不至于临帖临到死板、临到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