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一生简短介绍(拿破仑传拿破仑的人生)
拿破仑的一生简短介绍(拿破仑传拿破仑的人生)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小说,可读性比较强。不管你对拿破仑,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了解或不了解,顺畅地读下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作者力图在人物生平的素描中,把握拿破仑内心的种种状态,捕捉他的心理轨迹。他的这本传记,跟传统传记有点不太一样。传统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线,对传主的经历进行介绍。比方说他在哪一年,或者是多少岁的时候,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但是这本书里,并不会刻意地去把时间线、地点线、人物关系线以及历史背景线捋得特别清楚,而是着重于一些细节描写,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拿破仑,在中国人所知道的外国名人里边,应该可以排得上前三吧。
他死后这两百多年来,有关他的研究汗牛充栋,传记也有很多很多本,法国、英国、德国、俄国、中国,各个国家的作者都在写。
其中当然也是良莠不齐,有好有坏。
德国著名传记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算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也是比较好的之一了。
他的这本传记,跟传统传记有点不太一样。
传统传记一般都是按照时间线,对传主的经历进行介绍。比方说他在哪一年,或者是多少岁的时候,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但是这本书里,并不会刻意地去把时间线、地点线、人物关系线以及历史背景线捋得特别清楚,而是着重于一些细节描写,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者力图在人物生平的素描中,把握拿破仑内心的种种状态,捕捉他的心理轨迹。
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小说,可读性比较强。不管你对拿破仑,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了解或不了解,顺畅地读下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这样的描写由于生动形象,容易使人误以为作品是虚构的。但是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
今天的这篇书评里,我没有按照书中的章节划分,而是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将拿破仑的人生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
这样写下来之后,我猛然发现:他的人生,可不就是一支波澜壮阔的“英雄交响曲”吗?
蛰伏期从1769年出生,到进入布里埃纳军校和巴黎军校学习,包括刚毕业当少尉军官的那几年,也就是拿破仑20岁之前,可以作为第一个阶段,是其早年学习生涯,或者可称之为“蛰伏期”。
在这一阶段,拿破仑人生的主旋律就是读书,处理家庭经济事务,以及执行少量的公务。
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但自小所积淀下来的性格、习惯、观念,和他将来的成功与失败紧密相连。
事业上升期第二个阶段,从1779年法国大革命后投身科西嘉政治,到土伦战役崭露头角,以及镇压“葡月暴动”,意大利战场所向披靡,远征埃及,一直到1799年“雾月政变”之前,都可称之为他的“事业上升期”。
该阶段中,拿破仑人生的主旋律当然就是他的军事活动。你就看着他以比敌人少的兵力,打一仗赢一仗,打一仗赢一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然后,他还那么年轻,仅仅20多岁,就很热血上头的一个阶段。
人生巅峰期第三个阶段,从“雾月政变”成为第一执政,到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整个十几年的执政生涯,可以统称为其“人生巅峰期”。
此时,他人生的主旋律除了继续征战欧洲,更重要的则是“改造法兰西”。
他制定《民法典》,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法兰西,甚至包括整个欧洲的舞台上,挥洒自己的才能。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最值得研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力的。
我觉得作者在后记里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凯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靠战场的胜利称霸天下,但恰恰是这些战役,对后世显得越来越陌生。
如果这三人只是军事统帅,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吸引力,便不会如此之大。是政治天才使他们卓尔不凡。因为当政治家处于事业巅峰时,人类的命运便由他们所承载。
包括拿破仑后来流放圣赫勒拿岛时,自己也曾说过: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事业下行期第四,从远征俄国,到后来莱比锡战败后第一次退位,以及滑铁卢之后第二次退位,这是他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的阶段,姑且把它称作“事业下行期”吧。
这一阶段最广为人知的肯定是“兵败滑铁卢”了,但其实“侵俄战争”才是更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再细究的话,半岛战争已经开始显露出不好的苗头。
我前面有讲到,埃米尔·路德维希在这本传记中,意在捕捉拿破仑的心理轨迹,对细节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描写都很到位,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会让人非常有代入感,整个情绪会随着拿破仑的人生起伏而剧烈波动。
读前边的时候,那种金戈铁马,蒸蒸日上的感觉,带动得你整个情绪都很昂扬。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你都相信他是能克服的。
而随着从第二、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推进,你可以很明显得感觉到那种氛围的变化,就是那种千头万绪,摇摇欲坠的感觉。
于是,你明明已经知道结局,但还是好揪心呀。
特别害怕听到坏消息,会觉得哪怕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压倒拿破仑和他的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怎么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就是那种感觉。
尾声第五个阶段,从1815年二次退位后被流放,在圣赫勒拿岛上度过最后六年,直到1821年52岁时去世。
这是他人生的尾声。
这个阶段的整体基调,当然就是尘埃落定后的平静,以及“孤岛余生”的悲凉了。
一个曾经开拓过那样伟大事业的英雄,一个曾经拥有过整个法兰西,甚至大部分欧洲的帝王,一个精力旺盛、情感充沛的男人,困顿于小岛,被病痛和寂寥折磨,直至死去。
谁能不为之感慨呢?
埃米尔·路德维希在后记里说:拿破仑用一生写就的悲剧可谓千年不遇。
拿破仑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一言以蔽之,我的一生就像一首情节丰富、以悲剧收尾的叙事诗。
而我,则在他的人生里,读出了一支“英雄交响曲”的感觉。
前段时间在读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文集,《可爱的中国》一篇中,他写年少时:读西洋史,一心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一心又想做岳武穆。
作者说,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到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而我想说的是,两个多世纪以来,拿破仑可不只是欧洲热血青年,更是全世界热血青年心向往之的人物呢。
最后,用雨果的一句话结尾吧: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伟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