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钢琴音乐家肖邦(散文走近钢琴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钢琴音乐家肖邦(散文走近钢琴音乐家肖邦的故乡)  据说每年夏天的周末,这里会自发聚集一批来自各地的年轻音乐家到此演出,以表达对肖邦大师的敬意。每年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这里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肖邦爱好者前往旅游观光。大量游客就会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热拉佐瓦沃拉的民宿一房难求。肖邦故居和纪念馆已经成为波兰的一处旅游胜地,不仅弘扬了肖邦的艺术天才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肖邦母亲的房间里,墙上挂着一幅紫红色花纹的波兰壁毯,墙角上放着一只十七世纪的衣橱,另一边的墙角上摆放着古老的立钟,靠窗放着一架钢琴,这就是肖邦的母亲用的,肖邦的母亲是一个很温柔的女人,她有着天才的禀赋,是肖邦和妹妹的启蒙老师。在肖邦母亲房间的隔壁,是肖邦的外祖母的房间,墙上挂着几幅十七世纪的华沙城市的素描,还有一幅肖邦少年时的画像,这是法国名画家德拉克瓦画的。在靠窗的一边,也放着一架大钢琴。窗外就是花丛和草地,演奏者在屋子里演

作者:沁香一瓣||责编:一默

钢琴音乐家肖邦(散文走近钢琴音乐家肖邦的故乡)(1)

在波兰,只要一提到音乐,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赞美天才音乐家肖邦。

  几年前,我从东欧的匈牙利一路采风来到波兰,走进了音乐家肖邦的出生地和他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有关肖邦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一

  肖邦的故乡在离开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一个幽静小村庄热拉佐瓦•沃拉,这里是肖邦就诞生地。据介绍,村庄的人口不足100人,却因为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诞生地而名声在外。肖邦成为了这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我们的旅行车在肖邦故居的大门口停下,只见面前就是一幢被花木包围着的古老的住宅。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室内陈设还保留当年的风貌。院内竖立着4座造型各异的肖邦塑像,其中一座是100多年前的作品,也是波兰的第一座肖邦塑像。一棵巨大的栗子树耸立在屋子前。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

  屋门是很普通的,但却很别致,故居室内保留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静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休闲、散步。据导游介绍: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作品。肖邦的也是肖邦故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达7公顷,晴好的天气下,由波兰各地捐献的花草树木变得更加美丽。故居外的庭院是风景如画的肖邦故居公园。

  在肖邦母亲的房间里,墙上挂着一幅紫红色花纹的波兰壁毯,墙角上放着一只十七世纪的衣橱,另一边的墙角上摆放着古老的立钟,靠窗放着一架钢琴,这就是肖邦的母亲用的,肖邦的母亲是一个很温柔的女人,她有着天才的禀赋,是肖邦和妹妹的启蒙老师。在肖邦母亲房间的隔壁,是肖邦的外祖母的房间,墙上挂着几幅十七世纪的华沙城市的素描,还有一幅肖邦少年时的画像,这是法国名画家德拉克瓦画的。在靠窗的一边,也放着一架大钢琴。窗外就是花丛和草地,演奏者在屋子里演奏,人们都在窗户外面听到。

  据说每年夏天的周末,这里会自发聚集一批来自各地的年轻音乐家到此演出,以表达对肖邦大师的敬意。每年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这里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肖邦爱好者前往旅游观光。大量游客就会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热拉佐瓦沃拉的民宿一房难求。肖邦故居和纪念馆已经成为波兰的一处旅游胜地,不仅弘扬了肖邦的艺术天才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据介绍,这所住宅之被发现并认定是肖邦的出生地,这还是在1891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热爱肖邦的俄国作曲家巴瓦基莱夫,在离沃里亚十一公里的一座教堂里发现了肖邦的出生证明书,好奇的作曲家循着纸上面的地址,终于找到了这里。从那以后,肖邦家里摆放着的一些用具就被当作宝贝一样被保存起来。现在,这里的一切陈设,都是按照肖邦出生时的样子陈列着。一进门口,就看见肖邦父亲的书房,在老式的书橱里,放着许多法文书籍和法国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集。

  二

  对于肖邦,我并不陌生。早年在中学读书的时候,音乐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国内外著名的进步音乐家,波兰音乐家肖邦就是其中之一。在老师的介绍中知道:肖邦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大约二百部作品,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巴赫等的影响。著名的钢琴曲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叙事曲》、《夜曲》、《革命练习曲》。多少年来,每当听到钢琴的声音,就会想起音乐家肖邦,并走进图书馆翻阅有关肖邦的人生故事片段。

  当我走近肖邦的故乡,我从导游的口中又知道了许多关于肖邦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层层叠加,丰满了这位世界级音乐家的辉煌人生。

  据介绍,肖邦的出生住宅,本来是一个叫施卡尔别克的伯爵的领地。而肖邦的父亲——尼古拉·肖邦,是一位有着波兰血统的法国人,当波兰遭受第二次瓜分的时候,他参加了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的复国雪耻的起义部队,并且当上了大尉,转战波兰各地。后来起义失败时,他几乎被战死。后来由木筏漂流到沃里亚,给当地的施卡尔别克伯爵的孩子当了一名家庭教师。由于肖邦的父亲喜欢钢琴,他也成为了家庭钢琴教师。

  在这里,他和伯爵的远房亲戚尤斯汀娜·克瑞扎娜伏卡娅发生了好感而产生了爱情,并且在热恋中结了婚。1810年3月1日,肖邦就在这所屋子里降生了。一个男孩的到来令全家人欣喜若狂。按照当地的习俗,在肖邦出生后1810年4月23日,父母就抱着他去了约翰教堂举行了洗礼仪式。

  那时候,波兰正处于历史上暴风雨般的动荡时代,到处充满了惊惶和不安。而拿破仑王朝的军队,又不断地在沃里亚地方路过和驻扎,使得平稳的乡村失去了宁静。于是,在肖邦生下后的八个月后,尼古拉·肖邦就把家搬到了华沙。

  当时华沙的局势也动荡不安。肖邦一家在华沙的克拉科夫郊区大街的附近住所换过好几次。肖邦从年幼时起,就喜欢听和看母亲和父亲弹奏钢琴,经常听父亲的学生及大姐鲁德维卡练习钢琴曲,并且自己也开始了弹钢琴的尝试。没想到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一试就展现出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肖邦三岁的时候,每当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喜欢参加跳舞,只有肖邦在看自己的妈妈在弹钢琴,看妈妈熟练的手指和动作。晚会一结束,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学着弹出了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这位老师就是捷克音乐家捷克裔的沃伊切赫•日维尼。由于肖邦学琴十分认真,这位老师很快就发现了肖邦杰出的音乐天赋。可是,因为肖邦年龄小,手小手指短,影响了按键。但肖邦是一个有志向的孩子,为了尽快突破这个难题,他在父母的指导下,每天一有空就练习手指的弹力和张力,为了让手指的间隔大一些,他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想办法在自己的手指头缝里塞上了木塞子,手指张开一时不适,他坚持不懈,令老师和父母非常感动。

  肖邦6岁时,已经在家中的钢琴上能欢快地弹奏乐曲。每逢节假日,他还会不定期地随父母从城里回到家乡,除了在周边土地上游览看风景,还喜欢把家里的钢琴搬到花园旁,在云杉和椴树荫下演奏他学会的钢琴曲,受到乡人们的围观点赞。

  肖邦的父母先后育有四个孩子,大姐露伊斯,聪明伶俐,16岁已经是华沙文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她从小喜欢文学,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梦想着成为一名女作家。肖邦之后是两个妹妹。大妹伊莎贝拉从小喜欢绘画,后来进入华沙的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肖邦的小妹叫艾米莉娅,肖邦和妹妹很合得来,兴趣也相同,小妹也喜欢学习弹奏钢琴,她兴致一来就常常往肖邦的房间里跑,缠着哥哥多教她一点琴艺。在家里,他们兄妹俩的情谊也最深厚。肖邦在和妹妹一起学习音乐和钢琴的日子里,总是想方设法关心着妹妹。原因是小妹从小身体不好,后来就长时间的一直咳嗽,经过多次治疗后,医生认定她患上了肺病。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肖邦心里非常难受,从此家里那种欢乐的气氛顿时消失了。肖邦的父母为了女儿治病,跑遍华沙等地四处求医问药,昂贵的医药费使他们家不得不向朋友借钱度日。

  肖邦知道小妹患病的痛苦,每当看到妹妹咳嗽咳出血来时,他总是会上前安慰并走近钢琴,给小妹弹奏喜欢听的乐曲,用音乐激励小妹战胜病魔。每当这时,小妹那苍白的脸上就会露出丝丝笑容,这是她对哥哥肖邦的感谢。这天,肖邦又一次为病重的妹妹弹奏爱听的乐曲,希望妹妹的病能奇迹般地好起来。就在肖邦弹得浑身是汗的时候,家里人发现艾米莉娅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父母看到睡着的小女儿,便去摸一下她枯柴般的手,突然发现小女儿的手已凉了,就放声大哭起来,全家人齐声呼唤艾米莉娅的名字,但艾米莉娅闭着双眼,她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刻,肖邦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他觉得天在转,地在动,在这个世界上他再也不能见到妹妹了,放声大哭。

  三天后,那是1827年的一个阴沉沉的春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全家为小妹艾米莉娅举行了葬礼,附近邻里人家也一起参加了送行的队伍,肖邦脸上的泪水和春雨一起流淌着,模糊了双眼。在队伍前,肖邦怀里紧紧抱着小妹的画像,仿佛妹妹艾米莉娅可爱的笑容像平常一样,依然在肖邦的面前闪现。妹妹下葬后,肖邦回到家后就一直处于发呆的状态,他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也不喝,任由姐姐和妹妹;爸爸和妈妈叫门,他也不愿打开。直到肖邦的父母、姐妹都着急了,生怕肖邦也憋出病来时,就在门口哭着喊他的名字,肖邦这才打开了门。

  过了不久,华沙大学开始扩建,肖邦的父亲尼古拉卖掉了他们家的房子,解散了办在家里的寄宿学校,偿还了为小妹治病欠下的债务。一家人就住在萨斯基公园旁边的房子里,在悲痛中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座公园从此成为肖邦和姐姐鲁德维卡活动的地方,经常在一起观赏花草树木,一起奔跑嬉戏,还看妇女们在草坪上跳舞,看入迷了就呆呆地站着,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成为他日后钢琴曲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

  小妹离世后,肖邦的房间被父母设立在二楼安静的一角,室内有一张写字桌和一架父亲送给他的三角钢琴。常常是这样,当肖邦弹钢琴累的时候,就会推开自己房间的窗子,而每每这时,他总会想起他和妹妹一起弹奏钢琴互相比赛的时光,他还可以看见窗外美丽的维斯迢拉河,看四季如茵的草坪!在房间里,肖邦还把小妹的画像挂在钢琴上,他这样做就感觉小妹依然在和他一起在弹琴,另外,有小妹在他身边,他弹琴时就不觉得寂寞。

  也就在这期间,肖邦创作了许多的曲子,而且音乐的主题情绪都比较激越,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这些作品中,肖邦一改以往喜欢活泼、幼稚、乐观、激情的曲调,他的创作风格开始向沉郁和悲壮方面开始发展。

  1817年,肖邦父亲任教的华沙中学搬到了卡吉米若夫斯基宫殿,于是肖邦全家也跟着搬去了。很快,肖邦也快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一名学生,这年他已经7岁,由于学钢琴入了迷,他已学习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体现出他天才般的创作能力。当时,华沙的报纸都争相对肖邦进行了有关报道,人们称肖邦是波兰和华沙出现的音乐神童。

  肖邦8岁那年,他在父母和指导老师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了拉齐维乌宫剧场的舞台,一口气演奏了钢琴曲,优美的琴声把与会听众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次演出不仅轰动了华沙,也传遍了整个波兰,肖邦被人们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24年,肖邦开始进一步深造,他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他从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从此音乐和钢琴成为他的人生追求,同时开始了他全新的创作活动。1829年,肖邦从该院毕业。

  三

  人们说:音乐是无字的诗篇。它的每一个音符和每一段旋律,都会自然走进人们的生命里来。在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的情感世界翻开了新的篇章。其中关于他的爱情生活,也是不能不说的故事。

  早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时,肖邦遇见了华沙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女生康丝丹彩·葛拉特柯芙丝卡。二个人的年龄都是19岁。这位少女是金发女孩,爱好美声唱法,长得很有灵气,真是一见钟情。肖邦一看到这位美声唱歌的女孩子就着迷。但那时的肖邦,心里想得很炽烈,但看到女孩子依然很羞怯,所以一直不敢向女孩吐露自己的爱意,只是独自地悄悄地在背地里爱慕着、苦恋着。这样的相思弄得他心理上无所适从。有一次他想着女孩时,茫然地走在街头,差点撞上了一辆载客的马车。

  对此,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这半年来,我夜夜梦见她,但我还是不曾跟她说过一言半语。我一边想着她,一边创作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这首协奏曲就是世人熟悉的《F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终于和她在一起说话了,二人一起谈音乐,谈未来,很是投缘。然不知道为什么,这对年轻艺术家的感情才维持了一年半就淡化了。

  原来,在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为了他的钢琴音艺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那是1830年11月的一天,20岁的肖邦离开了波兰,他要经过在维也纳逗留一段时间之后,然后前往法国进行创作和深造。那天,肖邦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时。在城郊的路边,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不知道,在此队伍里,还有他的女朋友康斯坦雅在暗暗落泪。如此一景,牵动着肖邦的心弦。

  其实,思念对人来说,每一刻都是孤独而又美好的,那种揪心而凄凉的无奈,那些初恋相诉的一些往事,都会在夜间勾起肖邦的回忆。在离开华沙的马车上,康斯坦雅泪水模糊了双眼的情景肖邦都清晰记得,那时他想跳下马车去拥抱她一下,然马车还是启程了。人生初恋的苦涩滋味让肖邦第一次尝到了。于是,在往后的每个夜晚,肖邦都会坐在钢琴前,用音符写下他对康斯坦雅的爱的柔情。据说《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肖邦在对康斯坦契娅的思念中而产生的灵感。如今,当我们打开肖邦的音乐库,我们就可以找到第二乐章,从中可以感受到肖邦当年那种心灵上对爱的强烈感受。

  为了挚爱的音乐,25岁的肖邦踏上了通往维也纳的道路。在那时,维也纳被誉为是音乐之都,凡音乐上的成功人士,只有登台上了维也纳的舞台,才会受到人们的认同。肖邦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遇。

  肖邦来到了奧地利的维也纳,这座城市当年曾经在世界上很有名望,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城市环境优美,四周景色诱人。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上,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城东面对的是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就像是一块特大绿色绒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在世纪的穿越中,音乐一直都与维也纳紧紧相连,在维也纳的舞台上孕育出了许多世界级的顶尖音乐天才,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在维也纳,肖邦每天都被各种打动人心的音乐所震撼。

  在那里,他遇见了自己儿时的好伙伴玛利亚·沃金斯基。早在1826年,肖邦16岁时在华沙与她初次相遇,曾经一度不可自拔地暗恋上了她。这次重逢,肖邦不再彷徨,他主动大胆地向玛利亚示意了好感。玛利亚此时已经知道肖邦在波兰华沙的名声,名声对女孩子来说就是意味着美好和价值的升华,是魅力的展示。肖邦在遇见了玛丽亚·沃金斯基不久,两人便很快走进了欢乐的爱河之中,还专程去了一次卡尔斯巴特度假,在那里,两人度过一个甜蜜美好的短暂时光。

  由于肖邦不停地在欧洲这片土地上来回奔波,身体也变得日渐消瘦。他决定不再犹豫了,向玛利亚开口求婚,而此时的玛利亚自然不会拒绝,她点头同意了。玛利亚和肖邦的恋情被玛丽亚的家里人知道了,其父母知道肖邦的身体有病,便对女儿的这桩婚事表示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肖邦虽然是才子,但身体患着病,他们不同意自己的女儿与音乐家肖邦在一起。

  玛利亚是个传统的女子,她不想违背家人的意愿,在痛哭一阵后决定和肖邦分手。据说两人在即将分手的那天,肖邦来到钢琴前,望着曾以为可以陪伴自己过好后半生的玛利亚,即兴为玛丽亚弹奏了一曲《降A大调圆舞曲》。随着音符在琴键中缓缓流淌,肖邦倾注着的情感,在手指和琴键上飞扬起来,时而明快,时而亢奋,时而苦笑一般。经受伤痛后的他几乎不相信自己以后还能否被爱神眷顾?肖邦在与好友的信件中多次说道:“也许一次又一次的经历,我只能归结于为我的不幸。”

钢琴音乐家肖邦(散文走近钢琴音乐家肖邦的故乡)(2)

  四

  肖邦来到维也纳音乐沙龙的日子也并非顺风顺水,生活得也很艰难。此消息被当时已经在欧洲立足并且名声大振的音乐家李斯特知道了,他决定为肖邦撑一下腰。他不仅争取让肖邦走进音乐之都的舞台,还想法为他争取了不少演出机会。就这样,肖邦在维也纳很快摆脱了生活上的困境,终于来到了巴黎。

  那时,钢琴家李斯特在巴黎口啤很好,有广泛的观众。而那时的肖邦在东欧地区虽然小有名气,但在法国这座充满浪漫和艺术情趣的城市,肖邦只是一个还没成名的钢琴新手,巴黎人知道他名字和他音乐才华的人很少。

  有哲人说过:成功路上,即使有才华的人,也需要在行走路上有人扶他一把,这是许多名人出道的话题,肖邦也不例外。1930年,肖邦初到巴黎,经济上又发生了困难。而巴黎是文化发展和名人辈出的地方,当时的巴黎大街小巷都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巴黎到处充满着对新生活的诱惑,那些巴黎美人,时尚大胆,打扮得非常时髦。而肖邦的到来许多爱好音乐的巴黎人还不知道,不知道肖邦的钢琴水平有多高,而当时誉满全城的钢琴师就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

  一天晚上,李斯特举行大型公演,大厅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在演奏过程中台上的灯火必须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精彩演奏。然人们发现,这天的钢琴曲演奏得深沉淳郁,没有一丝一毫追求表面效果的音符环绕耳畔,似由一定数量的旋律情节在组成,这些旋律情节所产生的声音的特色,使得听众大饱耳福,掌声一阵接着一阵,观众们高兴得如醉如痴,人们认为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和境界。

  然在演奏结束,台上灯火亮堂,在听众的狂呼喝采声中,站在钢琴旁作答谢的人不是李斯特,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李斯特在演奏一开始,灯火熄灭之际,就悄悄地把肖邦换了上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把年轻的音乐家肖邦介绍给了巴黎听众,使得肖邦的名字在一夜之间响彻了巴黎这所城市,于是他被巴黎人称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1830年,也是肖邦正式在巴黎定居的年份,他在从事创作和教学工作期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前来拜师,其中大部分是女学生。就这样,肖邦以自己的非凡勇气继续他的音乐创作,他开始突破了著名音乐家克莱门蒂、车尔尼、莫谢莱兹以来的纯技术性的练习曲的创作手法,不刻意突出华丽的炫技性,带着旋律注重让音乐传递深刻的感情。如在1831年,他在得知俄军入侵华沙后,肖邦在悲愤之余写下如《C小调练习曲》。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

  一天,肖邦在巴黎演出。钢琴响起,肖邦在弹奏过自己创作的乐曲之后,在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他难掩兴奋之情。就在这时,人群中有一位长相并不出众,身材略显矮小,穿着朴素衣服的却有股成熟气息的女人正目不转睛的盯着他,可肖邦并没有注意到她的目光。

  就在这时,李斯特走到肖邦面前,向他介绍了正在注视着他的那个女人。经介绍,肖邦认识了比他大五岁的当时的名望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肖邦的著名女作家乔治·桑,她刚和自己的丈夫离婚不久。她已经不止一次听过肖邦的钢琴演奏曲,并且喜欢上了肖邦。据介绍,乔治·桑是位奇特的女人,她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人士,平时喜欢女扮男装,爱骑马、喜欢男装;抽雪茄、爱酗酒样样在行,在她的身上,散发着女人独有的魅力,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时髦。但肖邦对她却无好感。乔治·桑不甘心就此错过与自己钦慕的人相识的机会,她通过李斯特介绍,千方百计地追着肖邦。而被命运玩弄了几次的肖邦,失恋后心灵受到了极大沧桑,他再也不愿意轻易地去接受女人带给他的好感。

  有哲人说:智慧高超的女人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乔治·桑的一生不仅把写作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又喜欢充分享受甜蜜的爱情,她把文学和爱情融在人生的旅程中,同时成为她创作的素材。在乔治·桑的多次亲近下,肖邦和她之间的情感发生了逆转。

  其实那个时候的乔治·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把音乐和文学的语言潜入肖邦心田,很快用女人的魅力敲开了肖邦的心扉。看似貌不惊人的乔治·桑,慢慢震撼了肖邦。时间就是一把神器的剑,该发生的总是按时到来。肖邦也不知道,何时起自己已经被乔治·桑已经吸引,和她包括和她谈话都成为了最快乐的事情,她的聪明,睿智,非凡见解,让音乐家肖邦听得五体投地,并且自觉与她一起同居了。

  从此,他们常常在奥特区一起约会,李斯特也带着他未来的夫人一起前来同乐,四个人经常一起用餐,一起交谈。就这样肖邦接受了乔治·桑,把她抱进了怀里。

  1837年,肖邦听到一个消息,说沙俄准备授予他为“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他一听到就严词拒绝了,他不想看到侵略者授予他的称号,决定走好自己的音乐之路。有人知道后十分感动地说“肖邦是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而肖邦则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不久,肖邦的身体渐渐消瘦,经医生查实是得了肺病,而且还有恶化的可能。这对肖邦来说是多么的难受。他想起当年自己的妹妹艾米莉娅得了这种病的后果,觉得许多事情要尽快去做。为了音乐,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肖邦在乔治·桑的伴随下一起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岛静养,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而健康又有母性的乔治·桑,这时就自然成了他的护理。后来,两人回到了巴黎,又去了里昂乡村别墅,又一起长时期的同居。在这段时间中,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肖邦一面安心保养身体,一面又能专心创作。乔治·桑还精心为肖邦在里昂安排了钢琴演奏音乐会,让肖邦的才华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直至进入巴黎上流社会的圈子。这时的肖邦,在巴黎获得了很多荣誉光环。

  但是,医生知道,一个得了肺病的人是不宜长期与女人火热同居的,所以肖邦的健康状况后来又突然变坏,创作也出现了衰退的趋势。他在给朋友们的信件里,字字充满了对未来的绝望。

  1838年,肖邦和乔治·桑一起,又住在地中海所属的西班牙的马略卡岛上的一个大教堂里休养,马略卡岛上的砂质的海滩、陡峭的悬崖、隐蔽的峡谷、无尽的橄榄树、杏树林和柑橘园引人入胜,充满了自然风光的野趣,成为了作家和音乐家休闲的天堂,真是令他们留恋忘返。这是一个雨夜,乔治·桑外出归来,看到肖邦坐在钢琴前,正弹奏着被后人称为“作品第38号降D大调的雨滴前奏曲”,那声音就像是“落在教堂屋顶上的雨”。肖邦用手指能弹奏出雨的声音,展示了他的令人难以猜测的微妙的内心世界。

  回顾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月,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生命中的最高点,人们称赞这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可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数不尽的音乐活动和繁忙的社交让肖邦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也是考验爱情真假的时候。这时候的乔治·桑才四十来岁,她风韵犹存,据说和外面的男友交往也比较频繁。眼看着就要卧床不起的肖邦,她竟然称呼肖邦为‘我亲爱的尸体’,这种带着文学色彩的讽刺,让肖邦感到沮丧和大吃一惊,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与乔治·桑继续走下去了。

  这个秋天,具有爱国情操的肖邦决定还要为波兰革命筹款,他要带病通过举行巡回演出积累款项,这在观念上和乔治·桑发生了剧烈争执。乔治·桑一怒之下就要将他赶出门。双方的情缘从顶峰落到谷底,但肖邦并没有怨言。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终于在1847年11月画上了句号。在和乔治·桑的同居生活的九年中,因为有了爱情的滋润,肖邦的心情一度变得开朗,身体也逐渐有了康复,他走出琴房,走向自然,创作的灵感又一度将消沉的肖邦带到了激情的顶峰。他创作了著名的《降B小调第2号奏鸣曲》、《雨滴前奏曲》、《小狗圆舞曲》等等,这是对一起在里昂乡间别墅生活的记录反映。乔治桑无疑是最了解他的人。她曾经这样评价肖邦说:“从性格来看,肖邦比巴赫更精致,比贝多芬更有力,比韦伯更有戏剧性,肖邦集三者于一身…”这是乔治·桑的真正心里话。

  肖邦的一生中,带出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其中简·斯特林尤为突出。她既是肖邦的学生也是他的爱慕者。在肖邦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里,简·斯特林和她的姐姐带着肖邦在伦敦四处游览和举办音乐会,给了肖邦在生活方面的体贴照料。

  1848年,肖邦的病情开始严重了,在简·斯特林及其姐姐〔肖邦也曾为她作过曲)的邀请下,肖邦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重要的旅程:他们一起来到了伦敦。在那里,肖邦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会。在伦敦,肖邦还为维多利亚女王进行了演奏,然后又去了苏格兰。在英国的社交生活中,病弱的肖邦每天都靠精神支撑着。在英国期间,简·斯特林为了让肖邦好好休息,和她的有钱的姐姐一起把肖邦带到了一座乡村别墅中去疗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医药费用2500法郎,令肖邦感动不已。因为有这种照料的关系,让肖邦的友人格奇马非常羡慕,拉奇马开玩笑的问他:“是不是要结婚了?”这一段师生情是肖邦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在肖邦的作品中,编号Op.55的F小调夜曲和降E大调夜曲,尽管他是在与乔治·桑时期开始创作的,但肖邦却最终题献给了另一位“神秘”的女性:那就是他的学生简·斯特林。

  这时的欧洲大陆战火熊熊,然肖邦继续和简·斯特林和她的姐姐一起,在她们亲眷的美丽庄园里游玩。每天一开窗户,便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如茵碧草,还有云雾缭绕的山峦、古老的城墙、清澈的溪涧和传说中的精灵,还有屋后的茂密森林,这似乎是肖邦生前最惬意的妙曼时光……

  在庄园,简·斯特林将肖邦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很懂得肖邦,以至于肖邦觉得仿佛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曾说:“不管是怎样的爱情,只要相爱了那便是最美的乐章……”

钢琴音乐家肖邦(散文走近钢琴音乐家肖邦的故乡)(3)

  五

  1849年10月,肖邦躺在巴黎家中的床上,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就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说:“姐,我死后,请把我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还请把我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去,我要长眠在自己祖国的地下。”

  肖邦的姐姐路德维卡与肖邦一直很亲近,肖邦到达法国以后,她曾两次到巴黎看望过弟弟,并一起相聚。在肖邦临终之际,她守在弟弟肖邦的床边。这对于肖邦而言,就像是出海避风的船又回到了安全的港湾。在肖邦心中,姐姐和妹妹是永远的亲人和朋友。

  在肖邦死后,朋友们和家人发现了在肖邦的房间里留着一杯泥土,这时朋友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1830年时,当肖邦决定前往巴黎深研琴艺离开故土前夕,他的在校老师特地送了一杯波兰泥土给他,寓意十分深远,就是希望肖邦把祖国和人民牢记心中。这杯泥土,肖邦至死都存放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情怀!看到这杯泥土,周围的人都感动了,情不自禁落下泪水……这也是肖邦请姐姐路德维卡将心脏带回故乡的缘由。

  据说肖邦生前的异性相好还有几个,但其中的一个名叫黛尔菲娜贵夫人的故事不能不说,黛尔菲娜贵夫人风姿绰约,而且在当时被誉为是有着最美歌喉的女性,肖邦曾在一起相识时的聚会上,听过她演唱的音色甜美的歌曲,像其他男人一样多次为她鼓掌。有意思的是,肖邦将灵感最初来自恋人康斯坦契娅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献给了黛尔菲娜,还有那首著名的《“小狗”圆舞曲》也题献给了这位贵夫人。当然,这位贵夫人也对肖邦投桃报李,一直是肖邦的终身挚友,在肖邦患病不能起床的最后几天,她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毅然从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尼斯赶到了他身旁,落落大方地在他的床边,为肖邦轻轻唱起了他爱听的歌曲……

  肖邦死后,他的学生简·斯特林可谓是慷慨之极,和她姐姐一起,除了支付肖邦约5000英镑的丧葬费外,还买下了肖邦的大部分遗产,这一对姐妹,尤其是妹妹简·斯特林,可以说是肖邦弥留之际最关心他的重要人物之一。别样的师生情演绎了别样的爱的故事。

  1849年10月30日,肖邦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奏响了他创作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杯从故乡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家人和朋友撒在他的灵柩上,就像是安葬在祖国波兰的土地上一样。当时,据说有他的家人、学生、朋友们近三千人参加了葬礼。之后,世界各地的粉丝和参观者,都会来到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看望肖邦,即使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他的墓前依然每天鲜花不断。

  说到把肖邦的心脏带回祖国,其实在当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当时波兰的政治状况,一下子无法完成他的遗愿。家人和亲戚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请有关部门进行尸检后,才能把移出的肖邦心脏放置在一个密封的白兰地的罐子内,用酒精严密保存好,之后才由大姐鲁德维卡和妹妹伊莎贝拉等一起带回到波兰华沙。一路上,肖邦的妹妹伊莎贝拉把哥哥在酒罐中的心脏藏在长裙子里,这才才得以过关。此后,这颗心脏被存放在家里多年,中途又经过家乡几个亲戚的辗转保存。随着二战的到来,肖邦的心脏一度被落入纳粹的魔爪。直到战后,心脏才被归还,最终被埋在位于华沙中部的巴洛克式的圣十字教堂的一个柱子里。捏指一数,已经96年。

  圣十字架堂为华沙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早在19世纪初,肖邦一家就是圣十字架堂教友,因此肖邦的心脏才得以安葬此处。1918年波兰独立后。圣十字架堂的柱子上刻有了圣经马太福音6章21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六

  肖邦的足迹遍布华沙。在华沙街头,当我们走在华沙的街头,就经常会看到肖邦的头像,引来游览者的驻足观望。

  拉齐维乌宫建于十八世纪,是华沙最大的宫殿,也是肖邦曾经活动的地方。1818年,8岁的肖邦在这里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音乐会演奏。1994年起这里才做为波兰的总统府。

  维斯泰克教堂也是肖邦活动过的地方。当年,年仅15岁的肖邦,曾经在这个教堂做过风琴演奏员。如今,许多华沙年轻人都喜欢在肖邦活动过的这个教堂中举行婚礼。

  为纪念肖邦的伟大音乐成就,2010年初,华沙市政府在街头放置了15张多媒体音乐长椅。在华沙的信息中心,还可以而拿到一张标识着这些长椅位置的地图,可以试试并聆听肖邦的音乐片段,成为游客必到的地方。由于这些长椅内置了多媒体音乐播放器,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肖邦15首经典钢琴作品音乐片段。在这些长椅上,还刻有肖邦在华沙的生活轨迹,并用波兰语和英语做了简单介绍。

  在首都华沙,美丽的瓦津基公园也是不能不去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熟悉的肖邦,当我们走进公园大门附近的大水池的地方,隔池就是一座肖邦雕塑。此雕塑高5米,重16吨,宽大的底座由浅褐色的花岗石砌成。这座雕像构思深邃,造型别致。细看,肖邦雕像是深褐色的装饰铜铸成,他也许是很累了,坐在一棵柳树下,上身微微右倾,两眼轻合,眉头稍朝上皱,似乎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哀愁;他那英俊的脸庞和飘逸的长发,似有一种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不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而是肖邦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倔犟的音符,激荡的旋律,浪漫的、顽强而又深邃的爱在此闪现,同时也充满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据介绍,拉津基公园每年5月至9月的每个周日12点和下午4点,都会由肖邦协会组织专人举行露天音乐会,而且是在肖邦雕塑下举行,游客可以有机会共享肖邦创作的音乐魅力。

  所以拉津基公园,也被称为是肖邦公园。有人说:这里的肖邦雕像是全世界最飘逸的肖邦雕像,肖邦潇洒地仰着他那奔放的头像煞是好看。因为真实的肖邦孱弱多病,从来没有这么潇洒过。

  华沙的肖邦博物馆。也是不可错过的地方,这里展出了该馆收集的肖邦丰富的纪念品和展品,既有肖邦的签名草稿,又有肖邦的手模等等。其次,它是目前全波兰最现代化的博物馆。该馆内部有很多多媒体的功能。只要把乐谱放在钢琴架上,有关肖邦创作的音乐就会自动播放。博物馆里最珍贵的藏品还有肖邦曾经弹过的钢琴、曲谱、当年肖邦音乐会的门票。看似一本书,其实就是多媒体平台,用手按动上面的琴键,就可以自动翻动页面,选择自己所要听的钢琴曲。

  那天,我们又来到了圣十字教堂。这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堂,恢弘大气。对称的青铜尖顶,中间屋顶上的金质十字架,非常的显眼。进入教堂,只见里面的装饰设计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教堂的顶窗是华丽的彩色玻璃画,上面描述着一个个圣经故事;教堂中耸立着许多高大的罗马式大理石柱,其中肖邦的心脏就被保存在走进教堂左边第二根廊柱中,立柱上悬挂着肖邦的头像,上面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彩色的心形。在此,游客们肃然起敬。

  肖邦是一位“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的伟大钢琴家。肖邦的逝世对当时的音乐界是一大打击和损失,人们很快开始怀念他的过去与他创作的音乐,为他开设博物馆与纪念堂,以及用他的名字命名重要的建筑与街道,他出生的故居也作为波兰主要的景点,供每一位喜爱他的人参观。

  在华沙,除了以上纪念肖邦的地方外,还有肖邦音乐学院、肖邦伏特加、肖邦机场……到处浸透着肖邦的气息。这其中,以圣十字教堂最让人心动:因为每一个游客都能近距离接近肖邦的心脏。

  当我们行走在波兰华沙,哪怕是在一个小餐馆里就餐,餐厅里也会时不时回荡起肖邦的音乐,可以说肖邦的音乐艺术是受到人们公认和崇拜的,谁也推不到他,可见人们对天才的敬畏与崇敬,这是音乐的骄傲,这是艺术的骄傲;这是青春和爱国热血组成的永恒!

  七

  中欧之行,忽然又让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即艺术深入人们的精神领域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成名的艺术家,有时候不仅写就了自己的灿烂人生,还代表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声望。

  当美景与名人故事碰撞在一起的时候,触动人心的不只是在旅途中看风景,而是吸纳能够让人心醉的意境和爱的诗韵……

钢琴音乐家肖邦(散文走近钢琴音乐家肖邦的故乡)(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