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六二年深秋,年仅十岁的尹公先敦先生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踏木屐,左手策杖,沐风栉雨,踏破坎坷,怎奈土路泥泞不堪,泥淖繁多,有的深近二十公分,再加上大雨弥漫,积水很多,泥土粘性很强,木屐陷下去必须用木棍支撑着方才可以拔出来,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在上学的路上,加之路两旁坟茔时隐时现,内心有些惶恐不安,忽然一阵狂风扫过,雨水迷住双眼,脚下打滑,年幼的尹公先敦先生随着风雨一起摔倒在地,右手臂重重地磕在地上,全身的力量在此时全部叠加在右臂上,锥心刺骨的疼痛,令尹公先敦先生几乎失去知觉。一次在古镇的腊月集市上,尹公先敦先生看到有人在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墨出五彩,便蹲在地上饥肠辘辘地观赏到了下午,仍意犹未尽;时常怀揣着馒头到灵山庙里观摩古碑石刻,也常常出没在田间地头的坟茔,无畏地临摹碑文;自幼家境贫寒,无钱购置笔墨纸砚,便以木棍为笔,河滩为纸,心绪为墨,湍河为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

尹先敦,字格如,号灵山人,斋名云鹤轩,河南内乡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文化部中国书画院画家,东方典藏美术馆研究员。曾任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理事,河南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阳市书协第二届副主席。

尹先敦自幼潜心艺术,诗书画印兼擅。幼时因右臂受伤,后苦练左腕执笔。早年师从江南名家谭建丞、叶一苇,其后拜中原名家张海、周俊杰、朱剑峰门下问学,艺事大进,呈现出独具个性的左笔书画风格,素有"中原鹤尹"美誉。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

以虔敬和般若(智慧)度一切苦厄,到达彼岸而后觉悟的便是心经…… ————题记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

晚风,吹拂着远远的街灯,可没有随风漫舞的细雨,怎诉说他的艺术人生。孤独、静寂地踯躅在艺术的朝圣路上,朝朝夕夕,不会有停止的可能,无畏的前行,这是什么?答曰:虔敬。虔敬像一扇身后的门,紧闭着,路也在迈出之后,无声地消散着,无畏的前行着,穿过迷雾,渡过险滩,越过荒漠,在日月星辰的导引下,来到了精神的绿洲,当卸下一身的疲劳与岁月的芳华,直视眼前的萤火,却当作皓月,不为别的,只因为一颗虔敬的心,一颗朝圣的心,在激烈地跳动着,即使是爬行,也不会有停止的可能,因为虔敬的心最为擅长超越的壮举……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

尹公先敦先生兀立风中,背着手踱步独自徘徊,往事历历在目,一时思绪万千:从小自学写字画画,继而求学从军,后又至地方工作,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从艺之路,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与生俱来对艺术的一种喜爱,使得自己对艺术抱有一颗虔敬的心,这颗虔敬的心,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给予了自己无限希望与光明,指引着人生的方向,让自己高唱着青春之歌,在艺术人生的海洋中,伴着缤纷的朝霞与火红的太阳,劈风斩浪,扬帆远航……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6)

一、挥毫不觉乾坤小,落纸方知日月长。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尹公先敦先生出生成长于古宛菊潭灵山脚下湍河之滨,钟灵毓秀,聪灵的尹公先敦先生受本家晚清秀才堂爷的影响,自幼喜习书作画,闲来无事走街串巷观赏千家万户的春联、大队部的大字标语以及集镇街道两旁的门店招牌。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7)

一次在古镇的腊月集市上,尹公先敦先生看到有人在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墨出五彩,便蹲在地上饥肠辘辘地观赏到了下午,仍意犹未尽;时常怀揣着馒头到灵山庙里观摩古碑石刻,也常常出没在田间地头的坟茔,无畏地临摹碑文;自幼家境贫寒,无钱购置笔墨纸砚,便以木棍为笔,河滩为纸,心绪为墨,湍河为砚,习得“锥划沙”之妙笔;还常常往来竹林寺求学度日,素喜到县城文庙、乍岖石堂山观览闲游,其间被寺庙碑碣、壁画、楹联、碑林石刻、古迹匾额上的文字深深打动了。仿佛着了魔,日日观摩,月月研习,虽谈不上“三月不知肉味”,但也说得上是流连忘返了。虽是幼年,书名已闻名乡里,誉满菊潭,被称为“灵山神童”。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8)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六二年深秋,年仅十岁的尹公先敦先生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踏木屐,左手策杖,沐风栉雨,踏破坎坷,怎奈土路泥泞不堪,泥淖繁多,有的深近二十公分,再加上大雨弥漫,积水很多,泥土粘性很强,木屐陷下去必须用木棍支撑着方才可以拔出来,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跋涉在上学的路上,加之路两旁坟茔时隐时现,内心有些惶恐不安,忽然一阵狂风扫过,雨水迷住双眼,脚下打滑,年幼的尹公先敦先生随着风雨一起摔倒在地,右手臂重重地磕在地上,全身的力量在此时全部叠加在右臂上,锥心刺骨的疼痛,令尹公先敦先生几乎失去知觉。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9)

骨折后,右手拈不起毛笔,痛苦、疑虑的心绪,让他感到了异常的孤寂,对书法的痴爱,让他一刻也不能离开毛笔与墨香,与其说是对书法艺术的痴迷,倒不如说是幼时翰墨情结的回溯。因为书法,让他把所有虔诚的等待熬出一个愿意跟他感同身受的伴,从此,他的一生也就有了甘之如饴的想念和羁绊。对书法艺术的“爱”,使得他想起往日与书法的点点滴滴,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右手不成,那就左手挥翰,矢志不移,永不言弃。”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0)

于是,在煤油灯下,左手执笔,克服了生理的局限而实现了自我救赎,在平凡的世界里用虔敬的精神书写着不平凡的艺术人生,用虔诚的左手演奏了一曲激扬豪迈的命运交响曲,并以此向心中的艺术信仰和翰墨情怀致意。如果说藏传佛教磕长头的信仰者无上虔诚的话,那么尹公先敦先生左手拾起毛笔在虔诚的心灵的指引下创造了生命与艺术的奇迹也应如是,是他用生命的血、泪、汗悉心浇筑的灵魂之花,将永远盛开在无私而高尚的阳光下,灿若烟霞。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1)

二、人间好句题红叶,天上良缘系彩绳。

自古道: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在一处,三生三世,不离不弃,相偎相依……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2)

1978年底尹公先敦先生从部队回家探亲,经朋友牵线与夫人见面,羞涩的四目相对对而视,幸福的感觉弥漫在两人的心间,伴随着浅淡时光向着爱的港湾停泊靠岸……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3)

认识两年后于1980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在部队(浙江湖州)举办了很革命化的婚礼,在部队驻地龙溪公社办理的结婚证,给连队干部和战士们散发点喜糖就完事,非常俭朴,别有一番浪漫与幸福在二人的心田。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4)

三、自谓儒生著战袍,书斋壁上挂弓刀。

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尹公先敦先生自幼研习书画,至十几岁时其书画已名满乡里,无论是真草篆隶,还是花鸟、人物、山水,皆有所长,意趣不俗,颇有古意,令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慕名前往恭请作画,传为佳话。及至初中毕业,曾与同窗联袂创作《群英谱》画刊,内容取自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八大样板戏里正面人物,诸如杨子荣、白毛女、李玉和等。画刊被公社领导所激赏,遂推荐《群英谱》画刊的两位作者上高中,真可以说是因缘际会,福运恒升。及至高中毕业,恰逢部队来学校征兵,尹公先敦先生因善书画,被安排在公社门口书写诸如“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之类的大字标语,被接兵部队首长所欣赏,遂动员其参军报国。又是书画的缘故,让尹公先敦先生参军的愿望成真。翰墨有情,因缘和合,命运在悄然之间向其青睐,军旅人生从此展开了一幅浓墨的画卷。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5)

尹公先敦先生入伍后先在河南许昌驻防,随后又换防至浙江湖州。虽身在行伍,立志报国,服务人民,然翰墨情缘未泯,时时研习,处处留心,积极参与创办“战士之家”、“军人俱乐部”,从连队画到军部,成绩斐然,被授予全军“军地两用人才”并荣膺三等功。在浙江湖州驻防时还有幸结识了江南著名书法篆刻家谭建丞、叶一苇两位夫子,不耻下问,苦心人,天不负,终有所得,渐有自家书法艺术风格与面貌,成就斐然,名震书坛。正如尹公先敦先生所言:“以前自己比较盲目,缺乏名师指导,在江浙的十几年,我得到了名师指点,路子做了些调整,对艺术理念、风格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6)

浙江省书协顾问、西泠印社顾问叶一苇先生云:“古人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先敦善于在这个‘余’字上花气力,做到不遗余力。许许多多‘余’之积累,结出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创作上先敦善于在兼收并蓄之中能钩其无,与个性结合,取其所需,为我所用。经过咀嚼、品尝、消化,然后汲其营养。一遇妙语,就顿成创造,取得新果。”西中文先生亦云:“先敦在传统上下过精深的功夫,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古代优秀法帖的影子,举凡二王、颜柳、米南宫、黄道周、张瑞图、邓石如、吴让之以及汉隶碑刻、简帛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然而他又不是死守一家,而是把诸家精粹集于一炉,其中充分表现了他的个性化再创造,其浑厚沉郁,峻折飞动的风格已基本成型。”除了名师的“醍醐灌顶”般地悉心教导,还有自身对书法艺术虔敬般的挚爱。试想身处行伍之间,训练频繁,工作繁重,还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刻苦研习书法艺术,是何等的虔敬与自律。白天从事紧张繁重的军事训练,晚上时常是临帖到深夜,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地挥毫染翰,不知疲倦,不为名不图利,只缘于幼时的翰墨情结与艺术情怀。翰墨情结、艺术情怀又源于对书法艺术虔敬的挚爱。虔敬为因,翰墨情缘为助缘,通过虔敬而执著地上下求索、研习与悟化,才有这圆满功成的艺术硕果与随喜的翰墨人生。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7)

艺事多艰,惟求虔敬,虔敬的心,执著的意,空灵的境,至善的韵,仿佛佛前的花瓣,随风飘入尹公先敦先生的彀中,何其的美、何其的静,正如先生题写的《灯下偶成》诗云:“勤于耕耘如登山,寒来暑往诗书间。冷暖自知不懈怠,意到笔随快若仙。”……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8)

四、得时俱为公家计,墨韵莲华成扇开。

韶华倥偬,尹公先敦先生脱下戎装,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家乡,他怀着虔敬的心投入到内乡县纪检信访工作中去。众所周知,信访工作细致具体,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异常繁琐。尹公先敦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学习政策法规,尽快适应工作。同时他紧密结合党风廉政建设,依托自身书法篆刻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书法篆刻作品向党报党刊投稿,在当时的南阳媒体和全国纪检行业媒体上几乎每周都能看到他的作品,为党和政府信访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一时期,是尹公先敦先生的创作高峰期,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也因为书法篆刻结识了张海、周俊杰、李刚田等著名的书法大家,经过交流、沟通、批判式的研学,其书法、篆刻又有了质的提升、面的扩展与境的臻化。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19)

一方面在于尹公先敦先生自幼习书,有坚实的楷体功底,在创作上涉猎广泛,诸体兼善,为书艺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于服务纪检委工作的实际需要,客观上为促进尹公先敦先生书艺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尹公先敦先生为人谦和、虚心好学、聪慧睿智、刻苦钻研,逐步形成了以篆书为主、诸体兼善的书法艺术体系。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0)

尤其是其篆书,虔心临摹《大盂鼎铭文》、《毛公鼎铭文》、《秦石鼓文》、《邓石如篆书》等经典法帖,由最初研习大篆到把重心落在小篆上,走过了艰辛的探索道路,并把大篆的精、气、神融入到小篆的艺术创作中去,同时更加注重古文字的辨识与研究,将书法技法与书学理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大气磅礴又委婉细腻、华滋厚重而又俊逸灵动、苍茫生辣而又典雅文气的篆书风格与“尹家篆”,成为篆书界的楚翘、中原书风的代表。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1)

唐代孙过庭《书谱》云:“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先生从人品、书学的高度谈到他的书法贵在碑帖融合,厚重博大,气韵生动 书如其人。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2)

唐代孙过庭《书谱》又云:“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周俊杰先生从书风的视域出发,认为他五体兼备,触类旁通,师法秦汉,苍茫、厚重、奇峭、灵动的尹氏书风,别具一格,独步书坛。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3)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有《论书》诗曰:“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善璋先生从书法的艺术本体出发,认为他的书法气势贯通,富有郁拔的神韵,在笔墨的枯湿浓淡中流露出浓郁的书卷气,尤为可贵。具体表现在用笔的娴熟,结字的自然,布白的阴阳相生,无不彰显着深邃的艺术哲学,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的书法美学新境界。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4)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有句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不是对纪检工作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如不是对书法艺术的虔诚痴爱,如不是有“崇文弘道”的人生格局与艺术情怀,怎么会有这翰墨飘香、佳作如云的艺术成就?正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着意学书须刻苦,挥毫染翰见清新。苍天不误青双眼,会见他年笔有神……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5)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6)

五、奉使只应虔敬去,运筹已作幄中来。

一九九六年元月,一纸调令使尹公先敦先生来到内乡县文联工作,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众所周知,文联工作繁复且凌乱,人员众多,队伍庞大,缺少资金,人心松散等突出问题。尹公先敦先生凝神地望着内乡的青山绿水,在心里默默地思忖着文联工作的现状与文艺济世的良策:“每个人都有脾气和性格,但要看用在哪里,把脾气用在干事上就很好。文章写得好的作家,摄影搞得好的摄影家,字写得好的书法家……文联最大的优势、最好的资源是人才,只有多开展活动,把人心凝聚到一块文艺就盘活了。到文联后我应该把单纯对艺术的热爱转换到参与社会角色上,把精力放在带领文艺作者、繁荣文艺创作、服务中心工作、培养优秀作者上,这也是文化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为了解决内乡文艺的发展问题,首先应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座谈会,集思广益,为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建言献策、寻策问计、鼓劲加压。要召开座谈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钱的问题。但文联账上没钱,这个会怎么开?面对困难,作为当家人必须理清思路,拿出对策。”文艺工作的崇高使命、敢为人先的雄强魄力以及广大文艺作者的热切期待,使得尹公先敦先生走基层,访专家,接地气,聚人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地提出了“创新思维,文经联姻,互惠共荣,繁荣创作”的工作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本质问题。在内乡县文联工作座谈会召开前夕,尹公先敦先生携带着自己的两件作品,来到县国税局,与局领导倾心畅谈沟通,寻求支持,达成共识,决定以“文经联姻”模式,召开好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富有人文情怀的国税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在座谈会的场地布置、接待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周密的安排,营造了一个和谐舒适、高端大气的环境,使得与会的领导、专家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与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工作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切身感受到了“家”的关怀与温暖,激发了投身文艺事业的坚定决心,激情澎湃,群情振奋,会场气氛欢快、热烈、温馨,在庄重、活泼、热烈、祥和的会场氛围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内乡文艺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一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新天地即将拉开缤纷绚丽的帷幕。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7)

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在尹公先敦先生的精心运筹下,邀请著名作家李敬泽、格非、李洱、王鸿生、耿占春等到内乡县举办“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研讨会”,来自南阳市百余位作家、评论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聆听名家授课,共叙文学发展走向,走出了内乡县文联工作的一步好棋。尹公先敦先生又邀请著名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莅临内乡,举办南阳市书法篆刻培训班,通过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南阳市书法篆刻人才队伍、提升队伍理论水平、创作技能,实现科学发展与长远规划。为了进一步繁荣内乡县文艺事业,实现文艺事业的“提质扩面”。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8)

一九九七年尹公先敦先生提议并组织成立了“内乡县文联爱心艺术团”,创造性地提出“设团不设编,管才不管人”的运营原则,整合内乡县文艺资源、文艺人才,打造内乡县文艺事业运营平台,为党、政府和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务。尹公先敦先生怀着对党和政府文艺事业的虔敬之心,作为“内乡县文联爱心艺术团”的掌舵人,既分享着文艺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喜悦,也承担着文艺团运营发展的困难与挑战。抚今追昔,尹公先敦先生在心里不禁感慨万千,心潮翻滚:“县文联工作的蓬勃开展和文艺事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创新思维,文经联姻,互惠共荣,繁荣创作’的工作模式,通过‘有为’才能‘有位’的工作运营理念,通过每年开展的几十起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县领导愿意参加、媒体乐于报道、企业热心支持、队伍甘于奉献的‘文经联姻’模式。”苦心人,天不负,在虔敬、诚心、敦厚、仁义的尹公先敦先生的带领下,数年间县文联举办各类活动多达百余次,出版各类专著、丛书五十多部(套),发表文学、摄影、词曲等作品两千余件,题写的匾额楹联、碑碣石刻遍布全县各个旅游景点,艺术团像春雨一样滋润、渗透到县内城乡社区、厂矿企业、农村乡镇、部队学校……。高瞻远瞩,与时俱进,锐意革新,立足内乡文艺发展战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整合文艺资源,打造文艺品牌,通过对内乡县文艺品牌形象的整合传播与运营,提升公众对内乡的认同感、满意度与知名度,增强文艺凝聚效应与辐射效应,实现内乡县文艺品牌的升级。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29)

在尹公先敦先生看来,内乡县文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和合共生,相互依存。文化发展需要依托品牌建设而实现横向的产业链聚集和纵向的内涵深化与提炼。在经过深入调研、反馈、研究之后,认为书法品牌建设势在必行,而且大有可为:内乡县书法底蕴深厚,艺术渊源颇深,书法名流代有传人。隋唐时期的内乡已开办儒学,设立书院,把书学教育作为重要科目,为内乡书法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根脉。文昌艺兴的社会环境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交融、渗透、升华,为内乡书法薪火相传提供了精神内涵与丰厚土壤,结出了人文丰硕之果,仅名见经传的传世作品以及书法名人数不胜数,诸如明清时期的张炜人、杜芨弟、赵宗普以及王涤心等,民国时期的刘炳寰、刘宗阁、尹霖生、余允恭、马邻荃等。而且内乡境内遗存的衙门楹联、匾额、碑林、石刻、古迹牌坊等丰富的书法遗产,为内乡书法艺术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作用。诸如石堂山碑林、县衙匾额楹联、宋代邓窑遗址等存有丰富的书法遗迹,成为打造书法品牌不可或缺的人文资源。于是,尹公先敦先生利用书坛人脉与文化资源,依托书法交流与研讨活动,积极开展书法品牌建设的运营工作。据知情者回忆:当时内乡每年都举办了数十场书画展览、书画交流和书法研讨。还邀请省内外、海内外书法家到内乡采风、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书法品牌建设理念,使得内乡县书法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经常在国内各地以及海外诸如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交流、研讨。功不唐捐,在尹公先敦先生的不懈努力与大力推动下,内乡书画院、内乡书法艺术馆先后成立并投入运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争创全国书法百强县和“中国书法之乡”实施意见》,同时设立了政府文艺成果奖,为内乡县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发挥着巨大的催化作用。如此一来,内乡书法事业焕然一新,朝气蓬勃,形成了书法队伍蓬勃发展、创作空前繁荣、人民广泛参与的良好艺术发展局面。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0)

尤其是书法创作群体,老、中、青三代结合,书体多样,书风各异,各有专长,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南阳书法家群,涌现出了以尹先敦、张青山、刘新泽、高志民、杨涛、王晓峰、张学敏、靳书义、侯明灵、徐战成、靳风月、李书贺、胡富康等骨干书法家为代表的书法创作群体,被业内称为:“内乡现象”。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1)

对内乡书法现象,著名书法家、理论家与评论家周公俊杰先生曾深刻地谈到:“书法复兴三十年,就各地书法的发展情况来看,恐怕有这么一个规律:某一地区书法活动开展轰轰烈烈,涌现出相当多的书法人才,在国家级书展上入选、获奖比例较大,往往与这一地区出现了一位优秀的书法组织工作者有直接关系。而某一地区尽管书法底蕴深厚,但主持者属于武大郎式的人物,这个地区书坛就必然闹分裂,书法水平会急遽下降,我在书协工作多年,对此感触颇深。此文开篇之所以发以上感慨,是由于近年来令人欣喜地看到,河南南阳西部一个相对偏僻的县城——内乡,经过多年的努力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书法名县、大县,而引领者则是曾担任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而现任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的尹先敦。”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2)

二零零九年七月,内乡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经内乡县委、县政府精心筹备,在县城湍河东岸三一二国道旁矗立了一座中国书法之乡纪念碑,在城东城西两侧分别建立了中国书法之乡纪念亭。同年十月,中书协、省书协领导亲临内乡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3)

尹公先敦先生以“带队伍推新人、办展览出力作、广交流增友谊”为根本立足点,于二零一三年六月和十月,携门生杨涛、李书贺、胡富康、王晓峰、靳风月,先后在古宛、姑苏举办师生书法作品展,在展现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艺术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展示了内乡“中国书法之乡”的实力与光明的前景。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4)

道不远人,自在人心,内乡县文艺事业与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尹公先敦先生功不可没,“海纳百川”的胸怀、“虔敬赤诚”的人文情怀与“锦心绣肠”的智慧铸就了其博大雄浑的人生格局。这可以在尹公先敦先生所题的《冬夜》与《勉同仁》的诗中窥见其内在的精神世界:“胸襟旷达纳百川,博学多思可移山。贵于专精戒浮躁,岁月如歌霞满天。”“人生难得二百秋,一船同渡三世修。相互欣赏多包容,暖意在心少烦忧。”有时候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决定他的命运的,气度也是影响格局的关键,而情怀是影响格局的内在诱因。可以说情怀影响境界、格调,思维决定人生的高度,格局决定人生的结局。格局彰显了一个人的气度、情怀与人生境界。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5)

六、诗书画印随缘得,一片虔心染翰成。

著名作家路遥先生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在尹公先敦的身上不仅有初恋般的热情、宗教般的意志,还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境界:虔敬。虔敬的人生境界不仅寓于书,还通过尹公先敦先生的诗、画、印得以诠释。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6)

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诗,志也。”也就是《尚书·虞书·舜典》所云的“诗言志”,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志向的,而诗言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定义。《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身为中华诗词协会的一员,梦笔生花,才情高迈,文心隽永,情感、志意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抒发情感,表达心中的志意,累有千余首诗作,从中萃取而成,著有《尹先敦诗集》一部,内含“诗韵山水”篇、“人生偶悟”篇、“砚边心语”篇、“友情题箴”篇,凡一百三十六首,蔚为大观。或寄情山水、吟咏大千世界,或感悟生活、寄寓人生志向,或品味艺术、藉此澄心问道,或长歌当风、金鼓为乐、旌旗作笔、春秋为墨,以虔敬的心怀,蘸着深情而炽烈的笔墨尽情地挥洒着文心诗情与翰墨情怀。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地评价道:“借问行藏谁得似,诗家才子酒家仙。”著名散文家周公同宾先生也题诗称赞云:“作书治印已超群,兴余风骚写素心。古典情怀归淡定,艺术渐老人青春。”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7)

艾青说:“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诗是人类心灵最为隐秘的语言,善于表达人类质朴的情感、纯真的心愿和虔敬的心志,是整个内心世界的裸露式的表现。尹公先敦先生深情地谈到:“诗书寄情,自幼对古典诗词就情有独钟,加之本人又挚爱书法,这样便对诗词的感情又近了许多。不管在哪个岗位,不管在什么地方,从没有放弃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研读和创作。尽管自己的作品还很稚嫩,很浅薄,但数十年来一直在坚持,在不断体验,不断感悟,不断思考,不断吟咏,并以此为乐事。”一叶而知秋,尹公先敦先生对诗与生活的热爱由此可见,在热爱的背后支撑着他的是一颗虔敬的诗心。他是在以一颗虔敬的心虔敬地书写人生况味。《而立自题》:“书学晋唐印宗汉,常觉迷茫岂敢站?韶华岁月匆逝去,无悔追求穿铁砚。”《习书随感》:“军旅江南十春秋,闲暇问艺从未休。欲臻化境勤补拙,功在不舍自风流。”这两首诗,用大写意的艺术笔墨语言形象生动地镌刻了对书法艺术的虔敬而无悔的追求。《祝福》:“灵山道观一炉香,敬天敬地祈上苍。平安吉祥居温暖,人勤春早寿而康。”朴实、诚挚、虔敬的诗意,时刻浸润着人们的心田,感受到心的虔诚、恭敬与善念。《过淅川》:“西望荆关百里行,秀山碧水万千重。麦浪笑迎古城近,如黛画卷天然成。”《远眺香严寺》:“暑月江面生凉风,波回浪打涛声声。帆影高悬天际处,古刹深锁雨雾中。”《曼顶吟》:“拾级万台至巅峰,翠松苍茫涛连天。清风拂面心欲醉,远离尘寰恍若仙。”这三首诗用质朴的白描般的语言,虔诚而恭敬地抒发了对大好河山与家乡的无限热爱。《雨窗》:“荷月细雨传心声,香绕琴斋佛音清。凝神挥毫尘事忘,五彩墨韵见古风。”《斋中写兰》:“素笺若玉裁如方,霜毫挥洒写华章。心手双畅淡淡墨,一任歪斜散清香。”脱俗雅致的笔墨语言,诠释着对翰墨丹青的一往深情与艺术境界的虔敬追求。《涛声依旧友谊长存——怀念文友朱景涛君》:“涛去浪回波难平,声容历历在梦中。依伴青灯五更冷,旧年不惑三书成。友朋贤士临君坐,谊厚情长励我行。长念遗德勤思进,存传业绩慰英灵。”此为七律悼念亡友的诗作,言及由衷,悲从中来,倾东海之波,携黄河之水,也难以冲洗这千古忧伤,虔敬的笔墨语言如刀刻骨,深入人心,令人读来感同身受,泪眼潸潸。……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8)

英国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赫兹里特说:“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尹公先敦先生的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一颗虔敬的心在书写灵魂的意境。可以说,他的诗,内涵是自己的虔敬的生命境界,而外延就是他和他生活的空间:青春与生命寓于诗,信仰与情怀寓于诗,热情与火焰寓于诗,平凡的世界与非凡的人生寓于诗,虔敬的心境与升华的品性同样寓于诗:诗与人生、岁月以及荣光同在。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39)

书画同源,善书者也善画。此言不假,尹公先敦先生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拜名师,习绘画。初学画菊,颇有见地。继而画兰、松,频出佳作,绘事渐臻佳境,后又助攻仙鹤,自成一家。作家李茗公先生曾有诗句云:“少小闻乡里,弱冠走江南。从戎笔不投,持枪砚也穿。一心诗书画,三更欧柳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0)

俗话说的好:人到六十不学艺,身体、精力渐已力不从心,然依旧拾起画笔,用心作画,实为不易。在诗书画印的艺术道路上,既要深凿也要融通,不仅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与心血,还需要有一颗虔敬而坚毅的心。尹公先敦先生坦言,自己的时间好像不够用,每天在绘事之余,还要坚持勤习书法至夤夜。而且,尹公先敦先生不是简单地运笔描摹,还融入了自己的文化内涵、艺术思想、人生境界以及修养等精神内涵,这也使得他的画作富有了文人画的艺术本质属性。陈公衡恪先生曾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并同时提出文人画的四个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尹公先敦先生人品贵重,学问渊博,才情高妙,思想深邃,具有天然的文人画属性。譬如,他画菊花,不仅仅是艺术题材的选择,更是人文思想的深刻诠释,菊花具有凌寒的傲骨、冰清的品质、坚贞的意志与文雅的容华,具有浓郁的文人风骨,也是自我人格与思想的生动写照。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1)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2)

再譬如画兰,兰的寓意有爱国、典雅、高洁以及坚贞不渝,乃是美好、淳朴、坚贞、贤德和俊雅等的象征。它常常和菖蒲、水仙以及菊花合称为花中四雅,又和竹子、菊花、梅花合称为花中四君子,寓意品质高洁。之所以画兰,是因为尹公先敦先生仰慕兰花的君子之德,能耐严寒、历酷暑、幽芳自若、风骨高洁,是亭亭净植的花之君子。还曾为自己的画作《兰馨》题诗云:“意兴翩然起叶林,迎风而舞最宜人。坚贞自有高洁骨,留取清香入素琴。”乃至后来画仙鹤,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而是为了寄寓思想、情怀、风骨……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3)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4)

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丹顶鹤,是长寿、高雅、富贵、吉祥的象征,常被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为“仙鹤”。仙鹤象征着高洁品德、和合如意、父鸣子和、富贵长寿、隆誉高升,尹公先敦先生画鹤除了表达对高洁品德的无限仰慕、富贵长寿的美好祝福,更多地寄予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希望中国隆誉高升,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希冀世界和合,天下太平,共襄大同。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5)

英国画家、艺术评论家乔舒亚·雷诺兹爵士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由此可以引申为,心中有画,笔下成画,是人文思想和艺术境界的表达。唐代张彦远曾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尹公先敦先生的意在乎思想、情怀、风骨,更在于一颗虔敬而赤诚的心,境由心造,象由心生,意由心寓,画由心映……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6)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7)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8)

印,亦称篆刻,始于先秦,至宋元文人篆刻兴起,印学之道方兴未艾,文人治印逐渐成为风尚。自民国以降,大多文人皆善治印,譬如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等,治印也成为了文人必备的艺术素养。能诗文、善书画的尹公先敦先生,在篆刻上也颇有所成。并始终以生活行为来进行创作,在古雅的篆刻形式中寄寓了人文思想内涵,可以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思想、情怀无限。尹公先敦先生所治印章多为实用章和闲章两大类,实用章如姓名印、斋名印、鉴藏印等;而闲章则多是吉语佳句诗文等,凝聚着他的文人精神、艺术情怀以及人生故事、阅历,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与铭记之缘由。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49)

他每每治印,静思熟虑,精心布局,虔心制印,多得古意,师法汉印,古意盎然,宋人秦观有句诗云:“拈笔古心生篆刻”,正是尹公先敦先生篆刻风神的生动写照。同时,他的篆刻又关照了时代审美需要,承古出新,与时俱进,呈现出气象博大、刚劲老辣、沉稳郁拔、苍茫灵动的艺术风格。其篆刻艺术特质可以用沉稳、古拙、活脱来概括。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0)

沉稳,放浪旷达而不失沉稳。尹公先敦先生的印作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不可阻遏的驱动力,但又稳如泰山,坚如磐石,既有方正平整之风貌,又有天马行空之神韵。譬如他所斫之印:“读有用书,行无愧事”“风月无边”,沉稳之中寓险劲,刀法精熟,于方正平稳之中呈现出信马由缰、收放自如、放浪不羁的态势,奇相环生,令人拍案称绝。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1)

古拙,厚重浑穆而不失雅致。尹公先敦先生追求一种苍茫浑穆、雅致奇秀的印风境界。厚重浑穆,是一种静穆烂漫浑然天成的气息;雅致奇秀,则是发自心底深入骨髓的高雅贵气,同时还具有一种别样的虔敬气息迎面款款扑来,感受到来自心底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审美观的涵养下,他在诸多的篆刻作品中均注入了一种潜藏在厚重浑穆外表下的雅致奇秀,于是,他的印作映入眼帘的是粗头乱服般的率意朴拙,但细细品味之下,却似一脉馨香萦绕在方寸之间,让人流连忘返。譬如他所刊之印:“达观”,苍茫浑穆。而又古拙雅致,意味隽永。活脱,苍茫大气而不失活脱。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2)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3)

尹公先敦先生对字法、刀法、章法的安排是极为考究的。常常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刀笔浑然一体,充满了书写意趣与韵味,印面的留红、布白、残边、界格既精心谋划,又大胆率性落笔奏刀,呈现出苍茫大气而又鲜活灵动的印作风格。诸如他所治的印:“返璞归真”“飞瀑鸣琴”,苍茫大气的布局,加上清越卓拔的文字,激越昂扬的刀法,疏密虚实之间,灵气若隐若现,在给人波澜壮阔感官的同时,又给人春风细雨般的细腻与委婉。而在沉稳、古拙、活脱之间,寄寓着一颗对篆刻艺术无比虔敬的心,以心入篆,篆由心生,寄托一颗不羁的文人灵魂……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4)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5)

风依旧,夜依旧,凭轩远眺,多少亭台楼阁,掩映在山林、雾霭中。满眼浮华,千般情绪,万种由头,用左手一挥而去,满载一窗月光,带上一颗虔敬的心灵,一份深邃的思想,一种质朴的情怀,简约而从容地走向诗和远方……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6)

删繁就简腹中装,

素心扬,

写华章。

戴笠披蓑;

折臂论荒唐。

左笔生花何处是?

青笛响,

叹无双。

修身自省道难忘,

傲寒霜,

赏孤芳,

翰墨仙翁,

晚事不悲凉。

暂借丹青作道场,

禅已定,

梦留香。

取到真经的才是真的金蝉子(素有34)(57)

来源:應開文學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