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蒲城县(老马的幸福生活)
我和我的祖国蒲城县(老马的幸福生活)春江水暖鸭先知。马春先说,改革开放对50后的他来说,最先带来的变化,是在吃饭上。从吃饱到吃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大家开始流行买布料到裁缝店订做衣服。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渐渐从马春先的生活里消失,成了历史。马春先说,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要让孩子们穿得漂漂亮亮。“现在网上买衣服很方便,又好看又实惠。”如今乡镇集市上再没有了裁缝铺,而是开起了各种品牌的服装店。他以前经常去市里买衣服,最近开始学着网购了。从穿衣保暖,到穿衣时尚又好看,农民衣着上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写照。
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前两天,马春先收到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儿子在网上给他买的新棉袄。
“这一年都给我买多少件衣服了,这又买!”马春先一边嗔怪儿子,一边高兴地说:“想不到现在买衣服都不用上街,直接送到家,真是太方便了!”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年能穿身新衣裳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马春先清晰地记得,1978年过年,母亲扯了几米“的确良”料子,给他们弟兄几个缝了新衣裳。这些新衣裳平时舍不得穿,只有走亲戚时才穿。“那些年,我们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穿完给老三,一个个往下传,衣服补丁摞补丁。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做了一件在当时来讲算是像样的衣服。”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镇上开了一家裁缝店,大家开始流行买布料到裁缝店订做衣服。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渐渐从马春先的生活里消失,成了历史。
马春先说,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要让孩子们穿得漂漂亮亮。“现在网上买衣服很方便,又好看又实惠。”如今乡镇集市上再没有了裁缝铺,而是开起了各种品牌的服装店。他以前经常去市里买衣服,最近开始学着网购了。
从穿衣保暖,到穿衣时尚又好看,农民衣着上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写照。
从吃饱到吃好
春江水暖鸭先知。马春先说,改革开放对50后的他来说,最先带来的变化,是在吃饭上。
“农村包产到户后,我家4口人分了两公顷地,全都种玉米。”包产到户第一年,他家粮食喜获丰收,赶着马车把一车车金灿灿的玉米运往自家粮仓。
当时,23岁的马春先第一次吃饱了肚子。
“刚开始,大米白面还是缺,平时都是玉米面大饼子,逢年过节和家里来亲戚了才有大米白面吃,不过已经很满足了。”马春先回忆道。
从吃上大米白面,再到鸡鸭鱼肉新鲜果蔬样样不缺,随着党的政策一步步落实,马春先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马春先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村里人自掏腰包下馆子越来越流行,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滋味。现在,马春先的儿子在市里工作,他们一家也时不时进城吃饭。
“就是不下馆子,我们吃得也好着呢!”马春先的老伴接过话茬说。现在村子里卖啥的都有,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肉菜和水果,想吃啥,随时都能买到。
“我经常去买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搭配营养。”马春先笑呵呵地说。
不过,对女儿如何在手机上点几下,就有人把热饭热菜送到家的“外卖”,马春先说他还是有些想不明白是怎么操作的。
从土坯房到大瓦房
1983年,对于马春先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那一年,他家告别了黑暗的土坯房,盖起了全村第一幢瓦房,虽然只有三间,但是在当时那也是全村的“别墅”。“坐在宽敞明亮的家里,幸福感油然而生。”马春先说。
马春先回忆道:“那时候家家都住着小土坯房,夏天闷热,冬天四处漏风。”凭着一股子干劲儿,马春先积攒了几千块钱,在原有位置上翻盖了三间瓦房。第一幢瓦房盖起来之后,屯子的人都来庆贺,这让老马特别自豪。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他家没几年又盖了第二幢瓦房,这次盖了五间。“那时候就想,日子好了,房子也变得越来越宽敞,别人家有的我家也得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争取。”老马说。
儿时的记忆一直在马春先的儿子小马脑海里萦绕。小马是70后,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我家盖了第一个瓦房,特别牛气,好多人都来我家感受一下住瓦房的感觉。随着社会的进步,别人家也都盖了瓦房,都比我家的宽敞,于是1991年我家又盖了第二幢瓦房,仍然是当时最好的。”
而今,小马也在市里找到了工作。在老马的资助下,又买了100平方米的楼房。小马时常把父母接过来住几天,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还是楼房好,等过两年,我也要去城里住,看孙子。”马春先一脸高兴地说。
说到住,就不得不提家电。在马春先的家里,家用电器啥都不少,冰箱、彩电、洗衣机样样俱全。
老马清晰地记得1984年,他家买了一台14英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我们家是村子里第三家有电视机的。当时信号不好,一般都是一个人在屋子外面转天线杆子,一个人在屋子里面调台。”小马笑着说,虽然电视常常飘着“雪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但他和村子里的小伙伴还是把当年流行的电视剧《霍元甲》看了好多遍。
2000年是新世纪的开始,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大大小小的变化。市场经济极大地丰富了物质生活,人们开始从“必需品”时代过渡到“消费品”时代。小马告诉记者,2000年,他刚20岁出头,大学刚毕业,老爸用3000块钱给自己买了个诺基亚手机。
“太喜欢手机了,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小马说,那时候能用一款诺基亚手机,可神气了。
从自行车到小轿车
前两天,马春先在省里换了第二辆小汽车。“换了这么多次车,最开心的还是结婚时候买的永久牌自行车。”马春先说,那时候有辆自行车很洋气,载着老婆孩子回丈人家,特别有面子。
1992年,马春先拿出自家所有积蓄,花8000多块钱买了摩托车。
“买摩托车,是家里的大事,也是村里的大事。”马春先说,真没有想到两三年后,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了摩托车。
2000年,种田加外出做电工,日子渐渐好起来的马春先买了一辆捷达小轿车,这也是全村的第一辆家用轿车。随着生活的提高,马春先又给儿子买了一辆本田小汽车,“就是院里停着的那辆,看看多漂亮。”马春先指了指院里的车不住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