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钢铁厂的年产量(曾经有一家红得发紫的三线建设企业)
自贡钢铁厂的年产量(曾经有一家红得发紫的三线建设企业)来几张炼钢工人的特写吧。这是浇铸车间的浇筑现场,把钢水浇筑在各个沙型箱里,形成各种铸钢型材。一条专用铁路穿过厂区,还有一个小站台。这是铸钢厂的主要生产单元,冶炼车间的三吨电炉工作现场。废钢就是在这里被冶炼成各种所需要的钢水。这个场面挺像电影,但这是真实的场景。这是出钢水的时候的情景。照片是当年为了宣传需要,做了一些处理的。按理,倒钢水时,出现这么多钢花,是不应该的。电炉冶炼好的钢水,倒在钢包里,送浇筑现场进行浇筑。
自贡市大安区马鞍山,曾经有一家红得发紫的铸造企业——自贡铸钢厂。这是一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搞“三线建设”时,由上海中华冶金厂等企业内迁来的,在原自贡机械一厂的铸造车间基础上建起来的专业铸钢厂。
这是自贡铸钢厂的大门。说实话,我特别佩服大门旁边收发室的那位老师傅:他不仅能记住全厂职工的名字,甚至还能记住谁和谁是一个部门的,谁是谁的孩子的,谁和谁是亲戚......每次我去拿报纸等,不说名字他都会把我的信件、报纸等给我,并让我把我们部门的其他同事的信件等带走,真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这个厂因为改革试点而红遍全国。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由于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单靠热情和信仰,企业最终走向了衰败。好在厂宣传干部廖荣茂等老同事保存了一些当年的照片,让我们还能看到当年的风采。
当年的国营企业,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除了生产单元外,学校、商场、饮食、服务等机构应有尽有。曾经外国有个笑话,说中国的市长在干厂长的活,厂长在做市长的事。铸钢厂也不例外,电大、技校、幼儿园、医院、澡堂、食堂、小卖部......这张照片正面是铸钢研究所,旁边是技校和资料室,左面是澡堂、理发店、小卖部,右面是食堂。
一条专用铁路穿过厂区,还有一个小站台。
这是铸钢厂的主要生产单元,冶炼车间的三吨电炉工作现场。废钢就是在这里被冶炼成各种所需要的钢水。这个场面挺像电影,但这是真实的场景。
这是出钢水的时候的情景。照片是当年为了宣传需要,做了一些处理的。按理,倒钢水时,出现这么多钢花,是不应该的。电炉冶炼好的钢水,倒在钢包里,送浇筑现场进行浇筑。
这是浇铸车间的浇筑现场,把钢水浇筑在各个沙型箱里,形成各种铸钢型材。
来几张炼钢工人的特写吧。
当年我们有句口号:“宁流千滴汗,不少国家一两钢。”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炼钢不是在为企业创利润,而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这人我认识,是冶炼车间的一位电炉炉长,个子高大魁梧,干起工作来特别的能吃苦,所以人送外号“何干将”。
这个搪瓷水杯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喝水用具,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优秀员工才会有的。
这种玻璃杯是当年的常用饮水用具。
这是光谱实验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贡市第一台在美国购进的直读光谱仪,用于钢水化学元素的分析和控制。
这是铸钢厂中心化验室,主要承担进厂原材料的化验工作。中间那位小个子老头,人称“老组长”,厂里的所有化验方法和操作规程,几乎都是他制定的。
这位老师傅是质检站的老质检员,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几乎每年都是一等功臣,同事们戏称他为“一等功专业户”。
当年,我们也年轻。照片上的共青团员们现在最年轻的也是当爷爷奶奶的年龄了。
那个年代,信仰比金钱重要,荣誉比物质重要。虽然大家都显得消瘦,但当自己的班组被评为先进集体后,脸上的笑容都是非常自豪和满足的。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个难忘的年代,一个人们为了一种信仰而甘撒青春乐于奉献的年代。
本文照片由原自贡铸钢厂宣传干部廖荣茂提供,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