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徐渭春雨笋帖译文欣赏(小谷选读之五十三)

徐渭春雨笋帖译文欣赏(小谷选读之五十三)(二)小谷用自己的实践生动地告诉人们,“诗在功夫外”。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与行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阅历。小谷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行动上。他所以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他有自己纯真的追求,有自己高远的目标。【原文】读万卷书,不染一尘。行万里路,不谒一人(1)。独来独往,吾自有真(2)。泛涉考古,浪游救贫(3)。眼界日阔,心源日堙(4)。祸枣灾梨,冤哉积薪(5)。【注释】(1)谒:本义禀告 陈述。这里是告知的意思。(2)独来独往:独身来往,不与人为伍。亦比喻事事不与人同。(3)救贫:补救知识的贫乏。(4)心源: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日堙:一天天堵塞。(5)祸枣灾梨: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雕版,因谓滥刻无用的书为“祸枣灾梨”。【解读】专心攻读万卷诗书,不让任何一点世俗之尘点染自己的心灵;潜心远行万里路,不向任何人告知自己的目的。我一向如

“小谷选读”之五十三:读郑小谷文《诗旨四言四首为汪芙生书素笺》

◎唐立逵

徐渭春雨笋帖译文欣赏(小谷选读之五十三)(1)

唐立逵老师(廖才兴∕摄)

(一)

【原文】读万卷书,不染一尘。行万里路,不谒一人(1)。独来独往,吾自有真(2)。泛涉考古,浪游救贫(3)。眼界日阔,心源日堙(4)。祸枣灾梨,冤哉积薪(5)。

【注释】(1)谒:本义禀告 陈述。这里是告知的意思。(2)独来独往:独身来往,不与人为伍。亦比喻事事不与人同。(3)救贫:补救知识的贫乏。(4)心源: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日堙:一天天堵塞。(5)祸枣灾梨: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雕版,因谓滥刻无用的书为“祸枣灾梨”。

【解读】专心攻读万卷诗书,不让任何一点世俗之尘点染自己的心灵;潜心远行万里路,不向任何人告知自己的目的。我一向如此独来独往,因为我有自己纯真的追求。我曾广泛涉猎考查一些古籍资料,还四处漫游去补救自己知识的贫乏。因此我的眼界一天天得以开阔,心性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凝聚着我心血的诗文决不是那种滥刻无用的“祸枣灾梨”,如果也要当作堆积的柴火一样烧掉就太冤枉了。

小谷用自己的实践生动地告诉人们,“诗在功夫外”。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与行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阅历。小谷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行动上。他所以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他有自己纯真的追求,有自己高远的目标。

(二)

【原文】山好如画,人好如花。种花读画,好安在耶?向禽五岳,何必画叉(1)?刘阮双鬟,何必春华(2)?扣槃扪烛,似之愈差(3)。方知入门,终非到家(4)。

【注释】(1)向禽是指向长和禽庆。两人是东汉人 隐居不仕 相传两人遍游五岳名山 不知所终 被后人视为遨游山水的代表人物。画叉:表示否认。(2)刘阮:指刘晨阮肇。(无法找到刘晨阮肇“双鬟”的资料。现找到一些其它的资料录作参考: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 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 迷不得返。经十三日 粮食乏尽 饥馁殆死。遥望山上 有一桃树 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 永无登路。攀援藤葛 乃得至上。)春华:喻女子娇艳的容颜。(3)扣槃扪烛: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后因以“扣盘扪烛”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4)入门: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入门”原为引进之意,后指学问或技艺得到门径。

【解读】山的优美景色就像图画一样,人的漂亮容颜就像鲜花一样。那么种花和观画,好处又在哪里呢?向长和禽庆遍游五岳,何必要否认他们的如此举动。刘晨和阮肇束着少女般的两个环形发髻,也不必为他们的这种女子般的娇艳打扮而吃惊。我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靠扣槃扪烛得到的东西,样子虽然相像实质相差很远。由此我懂得了刚会做诗只是找到了初始的门路,还不能说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好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创造好的东西更是大家都乐意的事。但要能真正地拿出好东西来可就不容易了。只会“扣槃扪烛”决不能拿出好东西来;满足于刚刚入门水平同样也不能拿出好东西来。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指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只有永不满足,才会永远进步。

【相关链接】郑小谷(1801~1872年)也叫郑献甫,民间习惯称之小谷、郑小谷,广西象州县寺村镇大井村委白石村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著名教育家、经学家、诗人,广西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壮族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徐渭春雨笋帖译文欣赏(小谷选读之五十三)(2)

郑小谷像(资料图)

郑小谷官至刑部主事,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毅然辞官回乡办学兴教。毕其一生读书著书教书,著有经学、文学、诗歌等著作数百万字。曾在象州、宜州、桂林、广州等地12家书院执教,桃李芬芳誉满神州,素有“岭南才子”“两粤宗师”之称。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在今广西、广东广为流传,历久弥新,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博大精深的小谷文化。

在此,我们将连载唐立逵老师所作的小谷著作解读,帮助大家更便捷地了解小谷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小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