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i河纯收尾部分a(rui河纯收尾部分a)
rui河纯收尾部分a(rui河纯收尾部分a)爱你,因为你还小—— 青儿: 窗内,先生的表情;窗外,飞檐往下滴水的声音。姜村的夜,道法自然的安静,藏一份亲切而又神秘的美。 夜深了,我把自己想象为成熟的女人,回想往事——先生的“信”:(第一封信)
第二 中国文化发展史
先生离开山镇,告别汭河,到了城市。城市会以何种姿态迎接先生呢?或者说,先生将会以什么样的姿势契入城市呢?敏感的心性、敏锐的目光,除了伤感,还有批评,除了批评,还有热爱,城市欢迎先生这样的人吗?或者说,城市文化的生态中,有他的话语空间吗?更确切地说,他终于进入了“文化的中心”,他能做什么呢?他会做出什么呢?再问一下,这就是他所要的吗?是他的终点吗?是每一个人的终极吗?或者说城市真的是文化的“中心”吗?
先生终于在太湖东乡租下几间破旧厂房,把它们整饬成了姜园。原来的窑里村随之改为姜村。当窑里村改为姜村的时候,先生与同仁及友好最终把姜村经营成了“文化城”。城非城,高高低低的圩堤,被修缮一番,种上垂柳。“城”里随处可见水车、水井、草垛、石磨、树丛、竹林、石坛,五座流水小桥和祖祠,是后加的。姜园在“城”内东南偏西,半园林式的,没有围墙。出“城”往北是渔村、古道、梅花林场。出“城”向西再前,是太湖。先生看着山包连连的东村,废弃不用的bing工厂,粗壮、结实、高大的厂房,先生一再地想起“798”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城”又俗称“闲人部落”,就是同道中人,筹资共建一方“世外”空间,经费共筹共摊,并适当引资。整个工作的统筹由发起人负责,也就是先生负责了。已有不少苏州、上海的名流,要求进“城”、入股。
夜一定很深了。
窗内,先生的表情;窗外,飞檐往下滴水的声音。姜村的夜,道法自然的安静,藏一份亲切而又神秘的美。
夜深了,我把自己想象为成熟的女人,回想往事——先生的“信”:
(第一封信)
青儿:
爱你,因为你还小——
最是你低头看书时
轻垂的眼帘 给我
震撼人心的妩媚
但是 你还小
不会猛抬头无奈地笑
总是端庄的身姿吗
衬托你低头看书时
温润如玉的脸 让我
用心灵深处的高贵阅读
但是 你还小
不会运作社会资源
眺望窗外的夜
故作镇静地笑
总是细腻的肤色吗
证明你低头看书时
温暖如雾的表情 使我
停下手头几十年的习惯
但是 你还小
不会引用许多人的爱好
和初冬的阳光
无缘无故地笑
最是你低头看书时
眼帘轻垂
文明遗传的一种春天
但是 你还小
爱你 等你的岁月
在你抬头低头时
早已流过
(第二封信)
青儿:
一直说要给你加餐,说要把我的讲稿补充完整后,给你看一看。可惜你姐去北京就医、再也没有回来——我的书稿不知道如何转交。
中华文化的源与流
……聚落、村社时代\\自然群体→图腾空间→仪式化社会
中华文化代表了世界性的连续的文明,从远古宇宙形成论的整体性的框架里走来,全面而又广泛地体现着人类历史的基层;又由于中华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坚持不懈地向内探索,一代又一代以至千百代群体与个性的人,从天人呼应的宇宙、自然、生命秩序,到直指人间的儒道精神、诸子百家,从天人感应的大一统意识,到天人合一的内圣外王之道、理学心学;氏族制、部族制、酋邦制、共权制、共治制、共和制,层层相因,周流不息。从印度而来的佛学、佛教,从欧洲而来的概念和逻辑的对象化世界,嵌入中华文化的天人之学、天地精神……世界众多的古文明业已消失,隔断天地神人、通过技术与掠夺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是突破的破裂性的,布满了脆弱的环节。中华文化是唯一全景地展示人类发展历程的文化,我们自己不爱她,谁敬之?!
中华文化,自然要从远古讲起。远古,概括地说一说了:
在古猿这一生命物种的末梢,有了猿人的突破。中华远古环境内,云南蝴蝶猿人距今400万年、东方人距今300万年、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湖北建始人距今250—200万年,重庆巫山人距今200万年;河北阳原人距今200万年,山西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太行山陵川人距今110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80—75万和53万年……西南云贵高原、中华西北高地、燕山-太行山山地,可能是中华人种进化的核心地带。因为地球处于第四纪冰期(距今200万至1万年),猿人的进化历程缓慢,如北京人距今71—23万年,50万年间体貌特征变化不大。
距今20万年前的猿人还有呼和浩特大窑人、河南淅川人、南京汤山人、广西百色人、贵州黔西观音洞人、辽宁营口金牛山人、湖北大冶石龙头人、安徽歙县人和县人。而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阳高许家窑人、河北涞水人、湖北长阳人、贵州桐梓人、广东马坝人、河南许昌人、东北长白山人则距今20—5万年。在距今10万到1万之间,黄河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长江可能更早的时候已贯通流域内的大湖大泊。猿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第四纪冰期的亚冰期中国大理冰期阶段(距今7万至1万年),其中的4-3万年,地球又处于暖期,中华族群有较大的发展。我们不能断定,处于距今5万到1万年这个时段内的下列的:东北榆树人安图人、宁夏水洞沟人、内蒙萨拉乌苏人、呼伦贝尔扎赉诺尔人、北京山顶洞人王府井人东胡林人、山西峙峪人宜川龙王辿人、山东新泰人、江苏泗洪下草湾人、广东阳春人封开人、广西柳江人麒麟山人、四川资阳人、川西北叠溪人、云南丽江人、贵州普定穿洞人、台湾台南左镇人、海南三亚人等,他们和更早的当地土著有否渊源关系。但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澳大利亚、美洲的远古人,即是中华人种在距今4—3万年时过去的;另外,中华西北高地,东亚西亚欧洲大平原的人种,在这里可能有过交汇。距今1万年左右,第四纪冰期结束,中华人种分布各地,直至东北亚、日本列岛、东南亚;黄色人种的大多数的基本特征都已具备。
我们先明确几个要点,即中华文化的源头:
1、人类作为生物界的特例,其独一无二在于大脑的进化——大脑进化大约在十万年前完成;还有学者考证不迟于距今六万年人类已能说话。那么几百万年中,人类曾有什么伟大的发明意外地促进了人类这个灵长类亚种适应了地球环境,成为高级动物?应该是对“火”的使用,火对人类的重要性就像今天电对社会的重要性一样。人类各个小群体之间类同动物各群体之间的冲突(战争),使得群体内的男性在狩猎的同时、保持着武装(战斗队伍)的组成,就是说,个体的人不分强弱拥有了武器。而狩猎大型动物使得族群内部必须合作,对于猎取的大型动物,群体内进行交换,特别是男子用猎物换(哄)取女性成员的性;人类没有发情期,交pei是经常性行为,这当中,雄性强者霸占过多雌性,必然遭到雄性弱者借用武器发动的进攻,因此,雄性强者与弱者在性的问题上也会逐渐形成一种合作机制。接下来的问题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敌对关系是怎么衍变为和平交换关系的呢?最有可能的就是与“火”有关,某一族群意外获得天火,火可以清除某些植物的毒素、软化某些植物的纤维,用火烤熟食物更关键,不仅改善了人类的消化品质,烤熟的食物能储藏更久,还有用火取暖等等,人类一旦用了火之后便再也离不开火,火成为人群再也难以割舍的神物,保护火种成为族群极其重要之事,专门保护火种的人可能成为后世巫师那样的负责特别工种的人,因为天火“天”也成为至高无上的大神,先民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等等天象而试图推测天意。把火种放置于天然的山洞里是逐渐摸索出来的选择,距今50万年的直立北京人所生活的周口店遗址内有用火的遗迹。可是,一旦火种没有保护住,天上的闪电引发野火是概率极小之事,此族群到外族群借火便成为可能,而且须用物品去交换,被借方借出火种没有损耗、又能获得补偿,漫长的偷抢火种、厮杀的历史过程之后,这种交易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因为是不能走得太近的敌对关系,群体内眼睛能看到的协调动作如群狼的围猎那样、已经不管用,所以远距离叫唤的语言便最终产生了——人类一旦有了语言,群体内的竞争需要说服、谈判、勾结、说谎等,推动语言不断升级,人类这个种群的大脑向复杂化方向的进化便更显著(不是向简单化方向进化——细菌是最简单最有生命力的物种)、人类不同群体的交流也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因为借火种而产生的用女性进行族外性交换机制,既把不在一个群体内长大的异性之间的吸引力更强烈这个特性激发了出来,也因为不是近亲交配而生育的后代生命力更顽强、这个支系便在“自然选择”中存活了下来,所以,漫长的人类的原始时代,一次次意外,使得人类有了突变式的进化。
2、人类的食物,来源于采摘捕鱼狩猎——伴随狩猎行为的思维方式是狩猎舞蹈,即“强迫”狩猎对象出现的法术行为,这种舞蹈行为最终内化为心理机制,使人类的思维开始超越时空的限制,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法术行为,又派生出促进动植物繁殖的交感行为,再衍化出生育、丧葬、战争、节庆等等人类生活结构中相关领域的法术舞蹈、假面道具、涂画符号……古老的人类语言漫长的递变过程,发展到分节语言阶段,当人类用分节语言进行思考时,人类的思维机制再次突变,人类大脑左半球优势形成(猿类大脑没有左右半球之分);法术活动和语言结合,产生了新的思维形式“咒语”,法术思维进入高一级层次;最终,人类发现法术思维的召唤并不能奏效,反过来乞求于万物之灵;当图腾、神鬼现象开始后,族群有所戒惧、有所希望地乞灵于图腾祖先或神鬼的保护,法术活动中往往添加了巫术程序。法术,即幻想以特定动作、语言、呼叫(歌声)来影响或控制客观对象,还没有依靠神灵行事的观念,巫术则有。人类的原始观念如万物有灵等相伴而生,太阳月亮星辰山河湖海动植物,都是奇异的,有生命的。
3、人类的工具制作及其改进,习惯上有旧石器新石器的区别。辽宁营口市金牛山遗址出土的距今4万年的骨针,制作水平较高;距今3万年的山西峙峪人发明了弓箭;四川资阳人遗址也出土了骨锥,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也在用针、锥。人类思维机制的进化和工具改革的交互作用,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进程突然加快。距今20—5万年的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没有一件壁画或雕塑物品,但五万年之后,原始人群的发明创造多了起来。又,原始族群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随时能吃到烤熟的食物,既减少了细菌侵害,又提高蛋白质的吸收,人的生命机能,可能获得了许多方面的突破。
4、思维的进步,使得人类关注群体最重要的“大事”,一是食物,所以有助于采摘渔猎成功的法术巫术活动,更被关注,形态慢慢地走向丰富、成熟;二是对“性”的禁忌,动物界的强者对雌性的优先权,常常引发“战争”,作为人类的原始群为保障群体的力量,会在狩猎的期间,严禁性事以避免“战争”引发的伤亡,这正是人类思维、思想进步的表现——这也正是“男女有别”的由来、后世儒家“礼制”的源头。不同辈分之间的性合可能还常有——《易经》“大过卦”很有意思,九二爻说枯树生新芽,老夫得少妻,无不利;九五爻说老树开花,老妇嫁少男,无所谓好还是不好,这体现的是远古性事的记忆与留痕。人类的体质形态什么时候进化到与现代人差不多的?由最舒服最具诱惑力的性事而来的对男根、女阴、性交的崇拜,进一步的对母体生育的重视、对死亡的处理(墓葬),这些,不断地构作出明确的生命意识。
(第三封信)
青儿:
人类的体质形态什么时候进化到与现代人差不多的?据古生物学研究,十万年以来,人类体质的各方面再也没有大的进化;用考古发现、我们只能说:北京的山顶洞里发现了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与现代人体质特征已经没有区别。人类的体质基本固定下来后,“进化”的就是人类选择的文化了,根据文化的发展判定人类的进步,如果说当符号的创造用来标示领地、区别血亲关系甚至性关系时,我们说氏族文化开始,那么,大概在距今4—3年中华境内就有氏族组织存在了(距今5万年之后,中华各地的原始人群开始慢慢地有了符号的创造,更了不起的应该是人工取火技术的发明);其中,中华西北黄河上游地区的氏族文化有突破性发展(在距今4—3万年之后的冰期即距今3万到1.2万年,地球存活下来的人口只有几千人,中华西北地区的燧人氏因为人工取火而活了下来,所以西北地区应该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源头)。据传说和文献记载,中华境内远古氏族群体及其生存状态可以排列为下列顺序:天皇氏时代、地皇氏时代、五龙氏时代,这实际上是《山海经》中战国时人依据天地人合一意识对古族群的整理与标识;循蜚纪时代,资料列出的氏族群有钜灵氏、黄神氏、魁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二十二氏;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当中以羊为主图腾、崇拜火的古羌是许多族群明确的族源,钻燧(木)取火的燧人氏是从其文明成就最高的角度进行的命名。没有掌握人工取火的氏族向人工取火成功的氏族借火,两个氏族间最终结成“族外婚”的关系,长长的过程之后、其后代生命的质量提高了,这便是距今万年之后族群突然增多的原因(今天很多地方伏羲女娲兄妹婚的传说,是关于“子族外婚”的古老记忆。今天的少数民族基本上多还是在本民族范围内、各支之间通婚)。此后的历史过程中,如果男性力量是族群生存的决定因素,男性头人自然是享有威信的首领,进而享有性的优先权;如果外在威胁不是决定性因素,女祖先因为明确的女系血缘,便是从原始群而来的天然的首领,同时享有性的优先权。这样几千年演绎的结果,形成不同地区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两种形态,流传到后世便有男系为主的收继婚(如匈奴人)、女系为主的走婚(如纳西族的摩梭人、高山族的阿美人)等等不同婚姻形态。
在万物有灵、音节言语、舞蹈律动、法术思维、生命意识、工具制作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族群内可能已有约定俗成的自然规范或自然规范正在形成之中。或许,图腾意识开始了——人们守着“有灵”的物体及天象,繁衍生息,戴着“有灵”的面具狩猎舞蹈,持有“有灵”的工具,面对“有灵”的环境,“离开”即死亡的群体成员也被纳入“灵”的世界,祖先、亲属之灵附着于某种生命力旺盛(如鱼、蛙、羊等等)或拥有神秘力量的事物物体身上(如鳄、蛇、虎、火、太阳等等),图腾现象因之盛行;“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生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图腾即是一种祖先现象,但在精神发展上比后世的祖先观念更丰富。最终,图腾在一些地区演化抽象为族徽,再演变为古老的“姓”(因为血缘意识的作用,后人在抽象、简化、定型古老图腾之姓时,多加女旁,如姜、姬、嬴、姒<si>、妫<gui>、姚、妘、姞、婤、嫪<lao>等等;而作为图腾神灵的羲、昊、帝、喾、尧等等则多与男性力量挂钩);也有的地区古老的族群,把图腾和瑞兽神兽观念结合,或直接演化为瑞兽神兽如“龙、凤、虎、鹿”,加以敬畏、崇拜。也有族群把图腾现象长期地保留下来的。
星辰被作为图腾的,和古人的星象观测紧密相关。中华西北高地的族群,星象观测的水平很高。可能是根据不同的成就或外在文化形态,后来的巫史记录中,有了不同称谓的氏族,如古“羌”,是崇拜火与太阳、以龙蛇羊白石为图腾的氏族(羌、姜互通,种名从“人”,即羌,姓氏从“女”,即姜);魁隗(kui)氏,是以北斗“斗魁”确定北天极的氏族;燧人氏即人工取火的氏族(约在距今1﹒5万年—9000年,燧人氏族团处于大发展的阶段)……由万物有灵观念而来的生命图腾观念,使得族群开始对图腾物加以特别的关注,为之采取特定的法术巫术活动,进而形成相关的图腾礼仪、祭灵仪式。当族群人口增加,为食物而迁徙时,图腾地理空间被打破(“氏”一开始即表示地理范围,包括一到多个姓;到商周时期特别是周政权,反了过来,一个姓包括多个氏,氏代表政治地位了),特定的礼俗仪式及仪式符号蕴含的宗教心理意识包括图腾观念,成为维系族群的纽带。如不迟于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实际上是周围村落或说伏羲氏时段内的氏族群体共同的祭天礼地的祭祀场,存在了几百年,遗址以祭祀坑为主,作为人群生活的居址、墓葬、窑址、锅灶等极少,或干脆说没有;由石磨盘、磨棒、陶盂、陶支脚构成的140群组合祭器,一堆堆摆放,体现了特定的祭祀语言和礼仪,珍贵的粮食更是众多;本地聚居的不同图腾的氏族以图腾为界限的现象已有弱化的迹象。湖南洪江高庙遗址、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内蒙古喀左东山嘴和辽宁牛梁河遗址,也是,都反映着祭天祈年的礼俗活动,中华文明的古“礼”时代成型了。
古族团或迁徙的先民,留下众多考古遗迹,如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存在近二千年,具备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特点)、陕西和甘肃东部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从这里开始),山东后李文化、北辛文化,辽宁阜新查海文化、沈阳新乐下层文化、齐齐哈尔昂昂溪文化,北京上宅文化,内蒙古辽西兴隆洼文化(被称为中华第一“村”,遗址出土了目前中国最早的距今八千年的玉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湖北城背溪遗址,长沙大塘文化遗址,深圳咸头岭遗址;一个考古文化遗址往往生活着多个“族团”,这些考古遗址中的族团,是否能和前面说的本地的“某某人”,直接挂上构,不好断定,但其中的一部分,肯定有关系……部族文化可能已在蕴育之中。随着部族或其分支的迁徙,文化形态包括“地名”也被带了过去。中国今天很多地方的地名是相同的,或仅仅是字序颠倒一下。
下面我们举一举例子。
生活于古昆仑山地区的弇(yan)兹氏、雷泽氏、仇夷氏等等燧人氏集团,迁入祁连山河西走廊时,是带着牧羊犬藏獒下山的,这些拥有獒犬的人被称为猃狁、犬戎、狗封、狗头;因为当时硕大的野生葫芦是重要的食物,故又有盘瓠、盘古的称谓。正因为葫芦(今天的甘肃仍是葫芦之乡),被观测的天,有“葫芦天”“壶天”之说,因“壶天”定方向方位,作天文筹算,叫方术、方技,习此术者为方士,方士又多行医,行医遂有“悬壶济世”之说,药为“方剂”;以葫芦作容器,后来的陶壶、陶尊、陶盆等等陶器,型制便都是圆弧状的。犬戎、盘瓠等,向东的有发明田间小沟的畎夷(畎quan,即田间小沟),归附于太昊伏羲;向北远到阿拉斯加的,为“使犬部”诸族,发明狗爬犁;向南的(到尧时代),由东夷酋邦推举的高辛氏帝“挚”,有归附于他的盘瓠氏(留下“盘瓠”的神话故事),盘瓠裔胄支系众多,后衍为苗、瑶、畲等族。
由燧人氏孕育而来的华胥氏(贺兰山有其图腾刻“花”,华即花),又孕育出伏羲氏。华胥氏伏羲氏向东向南迁徙;距今九千年的河南舞阳贾鲁河考古遗址(遗址出土的字符,今天彝族的彝文,和它相近),有伏羲、女娲文化的遗存(娲、华可以互转)——伏羲氏女娲氏行外婚制,提高了人种质量,留下“女娲造人”的神话;山东苏北有太皞伏羲少昊伏羲文化遗存,安徽含山县铜闸镇距今5600-5300年(以公元2000年为准)的凌家滩族国文明,有河南舞阳文化成分;今天河南淮阳地区的“陈楚文化”是伏羲女娲文化遗存的核心区域。伏羲氏女娲氏联姻氏族群体简称伏羲氏,是当时文明成就最高的族团,是一个以虎、龙、蛇、羊、犬、蛾为复合图腾的部族集团。伏羲氏及其裔族不断地游牧迁徙,所以南北不同地区都有伏羲、女娲文化的遗存,伏羲女娲是今天南中国地区民间信仰中著名的大神。伏羲时代,黄河流域华北大平原辽西内蒙地区,生活着很多氏族群体,如柏皇氏、朱襄氏、昆吾氏、葛天氏、中皇氏(首领仓颉造字)……。
西北古羌(以羊为图腾,崇拜火,是众多族群的始祖;燧人氏则是钻木取火而得名)继续南下藏北、东进,并向东南方向沿着川西山地,进入四川、云贵地区(今天青海四川的一些地区同时有西王母文化习俗的流传);后来,羌族成为除汉族外分布地区最广的民族。又,聚居于不注山(周人称不周山,魏晋南北朝时改称贺兰山)的共工部族群,活动范围西至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东至甘陕界山子午岭、南达四川邛崃山,世代治水,擅长土木营建、天象观测,今天的羌藏碉楼和北方平顶民房,是其遗俗。共工氏与女娲氏有过部族祭天权即领导权之争;共工氏由古羌而来,争祭天权(即“共工怒触不周山”)失势后,和炎帝族联姻而再度发展,用姜姓。共工氏后裔犬戎犬夏发展为诸戎诸夏(居夸父夏主之地,名夏),建立夏政权。西周中后期,共工族的“共伯”一度主政,前841年,建共和之治;战国时的墨家对共工氏文明有所继承。
东部的少昊族群主体,逃避距今6000年左右-5900年左右、5300-5200年左右的洪灾,长途迁徙到了美洲,玛雅人是其裔族(玛雅是女娲的音转);少昊凿齿民即山东大汶口文化人南下,推动浙江宁绍平原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的发展,湖北则出现屈家岭文化。再南的,今天的波利尼西亚人、其水神名太昊。夸父族西去(夸父逐日,太阳是其主神;其图腾“猴”作为族徽简化为“夏”字。华胥氏之“华”和夸父族之“夏”即“华夏”的由来),北上,今天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阿留申人是其裔族,南美洲的查文文化也属夸父文化。新疆孔雀河流域发现一批遗骸,距今6000多年,和之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头骨”一样,同属白种人特征。
中华本土范围内,华(花)族、不泗(伏羲)、炎帝与伏羲支系的有邰氏联姻而繁衍的注帝(注是颛顼的合音),华—不—注,是当时文明最高的千年大族群体,其文明成就包括:训育成功野生植物(莱、粟、稻等等),保证了食物的供应;而种植业即农业的发展,使得族群以岩画山体及山洞为圣地聚居的同时,有了人工村落的形成,炊器食器之陶器最终作为礼器而发达,图腾族徽被刻画在礼器上,使用、携带非常方便;作物生长和生殖崇拜的结合,形成季节性的祭祀歌舞狂欢(包括性活动直至神妓制度的形成及一些季节性习俗的开始);因种植而形成的固定村落,各有保护神“社”及对各自“社神”的崇拜仪式——黄土高原以土坛为社、辽河流域竖石为社、湖南沅水流域立木为社、太湖流域筑台为社,社坛即是巫觋祭天祭神祭祖中心,由作物生长的季节轮回而隆重的太阳神崇拜很普遍,神兽意识如龙凤现象在一些地区特别明显……
▲先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当年,我十四、五岁,他竟然爱上了我,偷偷地爱着。说真的,我好像觉得是有那么一回事,却又不知道如何面对,索性什么也不管,一心一意地学习。后来,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说真的,我又有一点失望——读不懂他,读不懂成人的世界。继续读“信”吧:
(第四封信)
中华文化元素的凝聚与存续
——族国、酋邦、邦国时代\\巫政合一社会→世袭制祭政合一社会
青儿:
距今六七千年,黄河流域的气候与今天的长江流域差不多,黄河部族文化区、长江部族文化区、辽河部族文化区的族团,活动频繁。当族群之间发现不能在冲突中同归于尽,联盟便是最佳的选择;不同族群间的联盟使得小群体开始层级化,也就是巫觋(祭司)神权管理的社会体走向世俗首领参与管理的政治体,从而形成古国“政权”组织。这从考古上可以得着证明,关中河南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山东苏北的大汶口文化、燕山长城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等,出现帝王陵,陵内出土象征王权的斤斧、王冠和祭祀天地的玉礼器——北斗星成曲柄大斧的形状,北斗是宇宙的中心,是最高神(太一、太极——春秋战国时代,太一成为中心,统领太阳、太阴等等众神),所以“斧”成为首领权力的象征;玉和王同源,特殊的石头作为礼器,得以称为玉器(即王器)。
根据贺兰山图画文字的解读,玄允(轩辕)由女娲有姬氏孕育而来,巫史在神山上直接记着“有姬氏女娲是轩辕妣”。炎帝族和不泗(即伏羲)女娲族的有邰氏婚合,炎帝族是古羌的支系(羌的至上君长称帝,羌人崇拜太阳、火,炎帝即火神、太阳神;东夷的最高首领称昊,即天上的太阳神),炎帝族是注帝系统的始祖。轩辕族、炎帝族在甘肃陕西崛起后,逃避洪水,东进;炎帝族分化为东部神农氏、西部炎帝氏;伏羲女娲部族过于庞大,逐渐衰落,神农氏兴起、称雄;轩辕族、炎帝族争夺地盘(或说争夺今山西运城的盐池),后世称为炎黄大战,炎帝战败,服从于轩辕氏,炎黄成为联姻氏族(夏商周时代姬姜之间是典型的姻族关系)。黄河下游被称为九夷的土著民(两昊后裔,伏羲女娲是远祖),和从长江流域而来的苗民结合,崛起为三苗九黎部族集团,最高君长是蚩尤(“蚩”是以双角海兽为图腾的氏族的族徽,“尤”即东夷“人方”蛇族图腾祖先像)。炎黄部族联盟与蚩尤大战,得胜、称雄(轩辕图腾“龟”即鼋,从正面看,为一“黄”字;黄即光,光明帝,即太阳神),建立酋邦政权(有熊氏古国),距今6500多年,存在了500年左右的时间;黄帝族以龙鹿合体的麒麟为图腾——至今日本等地仍称长颈鹿为麒麟,黄龙为辅图腾,众多游牧族群保留了狼、熊、白鹿、鹰等图腾。黄帝及众族团结盟的轩辕丘保存到西周春秋时代,姬姓后人从郐国购得轩辕丘及其周围土地,建立郑国,即今天的河南新郑。炎、黄、蚩尤的冲突,可以看着是仰韶、红山、大汶口三个北方考古文化区域之间的冲突与接触。冲突后,失势的神农氏南下,留下许多文化遗存,湖北神农架即其一;遭受严重打击的蚩尤民南下,蚩尤成为今天南方众民族的大神或祖先神。
此时段,成熟的“华—不—注”文明传统,被古国、部族联盟发扬光大,并向各地分散,甚至走向世界。
“古国”文明典型的有:
黄帝族团的主体北移河北大平原后,建立的以辽宁牛梁河遗址为中心的古国文明,是红山考古文化的核心地区,东山嘴大型祭坛遗址的“女神庙”,可能是后世祈天祈年祭神祭祖中的尸女神妓制度的源头之一。安徽巢湖流域凌家滩遗址、属于大溪文化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也是典型的古国文明。考古发现的典型的古国文明历史城堡遗存还有: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古城、江苏连云港大汶口文化少昊古城、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山东章丘城子崖古城及寿光的边线王古城、内蒙古包头阿善古城及凉城的老虎山古城、湖北石首走马岭古城、湖南澧县南岳古城、四川从古昆仑山向成都平原迁移的燧人氏弇兹氏支及伏羲氏裔支等等古羌民留下的系列古城等等。
河南淮阳平粮台的城堡,全城成正方形,座北朝南,几乎与子午线重合,与天圆地方的天地观吻合;城南门较大,为正门,设于南墙正中,北门甚小,又略偏西,当为后门;这种格局显然是精心规划的,它所体现的方正对称思想,一直影响到中国古代城市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
中华大地不迟于四五千年前,大体皆进入古国建制,大致包括行国的部落制和居国的城堡制两种形态,各地相差幅度一般不超过五百至一千年。一“国”之民往往有着血缘上的联系或是姻亲关系,有明确的巫权神权分级统治机制,首领依靠传统习惯和宗教威慑,管理、控制族群,而不是暴力。一个古国内的社会单元多为家族单位,或者一个家族联盟就是一个古国,这种“古国”春秋时代还有。从“黄帝联盟”开始,黄河中下游的“古国”之间、部族之间的联盟,不断地向“酋邦”政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