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亮集团 董事长(新能源材料研究院)

海亮集团 董事长(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准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全国突出贡献者”等称号。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担任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编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冶金、新材料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研究,是我国

7月30日,海亮集团(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在京举行顶尖人才聘任仪式,正式聘请干勇院士为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首席顾问,吴锋院士为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建国为干勇院士、吴锋院士颁发聘书,并与两位院士及冯长根院士就新能源材料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

海亮集团 董事长(新能源材料研究院)(1)

海亮集团 董事长(新能源材料研究院)(2)

干勇院士与吴锋院士是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此前已多次与海亮深入交流。两位院士的重磅加盟,无疑为海亮发展新能源材料事业装上了“最强大脑”,不仅为海亮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的长远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础,也将在技术研发、产研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引领作用,极大提升海亮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发展上限。

在座谈交流中,三位院士围绕国家未来新材料发展战略需求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新材料产业将向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吴锋院士对新能源电池及铜箔行业的技术方向做了研判,强调铜箔技术的未来研发方向必须紧跟电池行业发展趋势。曹建国表示高度认同,并向三位院士介绍了海亮新能源材料发展规划,高性能铜箔是海亮进军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第一仗,未来必将在更多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上发功发力。海亮也将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做用理论指导工艺、用技术驱动生产的“技术流派”。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同时,瞄准前沿领域攻坚克难,全力构筑人才及技术创新战略优势,打造行业人才创新高地。

海亮集团副总裁、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博士,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冲博士参加了聘任仪式。


院士风姿 · 简介一览

海亮集团 董事长(新能源材料研究院)(3)

干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冶金、新材料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研究,是我国材料、冶金、现代钢铁流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准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3部。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全国突出贡献者”等称号。主持国家十一五重大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担任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编制专家组组长。


海亮集团 董事长(新能源材料研究院)(4)

吴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求是书院院长、材料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清洁能源与动力领域主任,兼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委员。

吴锋院士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是我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率先提出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学术思想,研发出高比能新体系二次电池与关键材料;开发出一系列锂离子电池关键新材料、电池制备新技术、新工艺;率先提出电池系统安全阈值边界的概念,率领团队开发出识别与控制技术;发明了含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和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作为首席科学家连续成功主持了三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项目(2002-20019)和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还被聘任为Science合作期刊《Energy Material Advances》主编。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编多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和16项省部级科技奖;还获得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科研成就奖、国际电化学学会(ECS)电池技术成就奖,国际车用锂电池协会(IALB)首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等4项国际奖,中国储能杰出贡献奖。连续担任14届中美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讨会共同主席和9届国际动力锂电论坛主席。为我国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