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摇滚巨星(安东尼波登摇滚厨师)
波西米亚狂想曲摇滚巨星(安东尼波登摇滚厨师)安东尼·波登1956年出生于纽约,在新泽西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父亲 Pierre Bourdain 在唱片公司古典音乐部工作,母亲是《纽约时报》的编辑。“Bourdain”重音在后,是一个法国姓氏,父亲一家来自法国。正因如此,波登在童年时期就常跟父母和弟弟一起去法国度假,在那里,他喝到了第一口冷汤,吃到了第一只生蚝,完成了自己的美食启蒙。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大量阅读,从小就词汇量惊人,还热爱音乐。种种迹象表明,家境不错、受过良好教育的波登有一个不错的童年。波登去世后,他的女友 Asia Argento 委托好友 Rose McGowan (美国歌手、演员)发表了公开信,信中指出,波登的自毁倾向由来已久,并因此看过医生,但没有遵守医嘱。波登曾有过两次婚姻,2007年与第二任妻子育有一女,2016年离婚后,与演员 Argento 交往至今。波登多年的好友、名厨 Eric Ripert 告诉
2018年6月8日星期五,美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美食评论人、作家、前厨师安东尼·波登( Anthony Bourdain)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一间酒店房间里自缢身亡,终年61岁。去世前,伯尔顿正与拍摄团队在当地拍摄新一集的 CNN 旅行美食系列节目 “Parts Unknown”(《未知之旅》) 。
波登去世的新闻在当天占据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并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持续发酵。人们震惊、沉痛、惋惜,CNN 电视主持人播报消息时眼含热泪情绪失控,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发了悼念推特,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电视中致哀——坏消息过于突然,世界没有做好准备失去这位独一无二的传奇人物。
世界也不懂为什么
大家想不通。这个常出现在主流电视频道上的高大白人男性,不是已经拥有了最好的人生吗?在世界各地旅行、跟有趣的人交谈、吃好吃的——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吗?写的书上了畅销榜,拍的电视节目连得了多年行业奖,他在一流媒体上发表见解直抒胸臆,可以对着镜头大声说出自己看不惯的事,却仍然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并且,就算对他的生平一无所知,任谁都会在第一眼看到他时注意到他的英俊外型。
就连 Gladys Bourdain——波登的母亲——也毫无头绪:“他什么都有,他获得了做梦都想不到的成功,和做梦都想不到的钱。”
波登多年的好友、名厨 Eric Ripert 告诉波登母亲,波登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情绪很差。自从十多年前相识后,Ripert 跟波登走得很近,常常作为游伴与波登一起出现在电视节目里——Ripert 就是“Parts Unknown“的四川那一集里,吃不惯辣却被波登一直折磨的那个厨师朋友,是他,在法国的酒店房间里发现了已经失去生命体征的波登。Ripert 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简短悼词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也缺席了本该出息的公开活动,他的厨师朋友表示,无法想象 Ripert 的心情,“他可能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去消化这件事。”
在波登去世后的几天内,各路媒体回顾他大起大落的一生,发现,抑郁和自毁倾向如影随形。早在十几年前,波登就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在20岁就该死了。但在四十岁的某天出了名,五十岁的时候成了父亲”,他觉得自己“像在开一辆偷来的好车”,随时担心会撞车。他的一生就像过山车,对年过六十的他来说,“什么都有”是最近十几年的状态,更多的时候,他在人生低谷徘徊,他曾身无分文,付不出房租,也曾深陷毒品泥潭之中。
波登也没有掩盖过自己的黑暗一面,他谈到过自己的暴力倾向,也说起过自己情绪的大起大落,在2017年《卫报》的采访中,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快乐的灵魂……我伤害和冒犯过很多人,也让很多人失望,我非常懊悔。我活着就要背负这些耻辱。”
波登去世后,他的女友 Asia Argento 委托好友 Rose McGowan (美国歌手、演员)发表了公开信,信中指出,波登的自毁倾向由来已久,并因此看过医生,但没有遵守医嘱。波登曾有过两次婚姻,2007年与第二任妻子育有一女,2016年离婚后,与演员 Argento 交往至今。
浪荡不羁的摇滚厨师
安东尼·波登1956年出生于纽约,在新泽西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父亲 Pierre Bourdain 在唱片公司古典音乐部工作,母亲是《纽约时报》的编辑。“Bourdain”重音在后,是一个法国姓氏,父亲一家来自法国。正因如此,波登在童年时期就常跟父母和弟弟一起去法国度假,在那里,他喝到了第一口冷汤,吃到了第一只生蚝,完成了自己的美食启蒙。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大量阅读,从小就词汇量惊人,还热爱音乐。种种迹象表明,家境不错、受过良好教育的波登有一个不错的童年。
反叛是从青少年时期正式开始的。在自传体文集——那本卖了上百万本、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厨室机密》里,他说自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痛苦的、有自恋和自毁倾向的、愚蠢的年轻人”,那是在1970年代的美国,年轻的波登对一切不满,每天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喝酒和吸大麻,偶像则是“威廉·巴勒斯(垮掉一代代表人物)和 Iggy Pop 这样的“危险”人物。
1973年,安东尼·波登17岁,在有“小常青藤”之称的 Vassar 文理学院上大学。因为“无所事事又心情不好”,他跟朋友们去东海岸的科德角过暑假,在那里,波登不情不愿的以洗碗临时工身份踏入一间餐厅的后厨,并喜欢上了这份边缘人聚集,充斥着脏话、性、烈酒和毒品,但又对体力、头脑和技巧都有着很高要求的工作。“厨师简直像海盗一样,”波登在书中写道。有等级制度,有暴力和兄弟情谊,有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和可以立刻兑现的成就感——这种“当代海盗”式的生活填补了青年波登不满足的内心,并让他终生留恋。
这段经历让他从文理学院退学,进入美国烹饪学院开始两年的专业学习,从此走上专业厨师之路。厨房救了他,让他有了归属感和敬畏之心,也为他后来的事业提供了支撑。2016年在接受美食播客 Splendid Table 的主持人 Lynne Kapser 采访时他说起:“我写作起步很晚,如果我没有成为一个还挺能干的职业厨师,那我也就不可能成为作家,我身上任何优良品质,任何所谓的敬业精神,我的故事和观点——以上所有都来自我成为洗碗工,来自那个缓慢的从厨房里‘升级’的过程。”
但厨房也差点毁了他,跟很多在1990年代在纽约餐厅厨房里超时工作的人一样,他也曾深陷可卡因和海洛因之中。1980年代,波登决定戒毒,因为身体的戒断反应他无法正常工作,陷入人生最低谷,“糟糕的连环债务,没有医保,付不起税也付不起房租”。直到近两年接受采访时他还对媒体说,“当时我44岁,站在厨房里时,不知道夜晚入睡时该如何才能摆脱那种终极恐惧。”
从餐厅后厨走到电视台前
波登做专业厨师做了二十多年,他在行业内有着广泛的人脉和深刻见解,但真正作为公众人物对行业以外的社会产生影响,是他在厨房以外的地方完成的。
虽然出身餐饮行业,但他跟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明星厨师(celebrity chef)不同。安东尼·波登并不拥有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星级餐厅,他在餐饮行业二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做的是后厨里工作时间最长最辛苦的流水线厨师。这是他跟自己斗争的前半生,他吸毒、超时工作、醉生梦死。在后厨,他与自己并肩战斗的普通厨师、洗碗工结成了紧密同盟。后来,这些人成了他笔下的平民英雄。他多次纠正那些叫他“ Chef(主厨)”的人,“我是一个 Cook (厨子)”,他说。虽然后来与明星厨师们称兄道弟,但波登永远跟亲手准备食物的那些人最亲近,无论这人是半句英文都不会讲的墨西哥黑工,还是偏远小镇上要给一大家人做饭的老祖母。
1990年彻底摆脱海洛因以后,波登开始写作,这时他已经快四十岁了。一开始他写了几部犯罪小说,而真正让他获得注意的,是一篇名为《看这个前先别吃》的随笔,文中说出了一些不为人知也不太光彩的餐厅秘密。《纽约客》刊登了这篇文章,整个纽约都大吃一惊。“星期一不要吃鱼”,所有人都记住了他这句话,那是1999年。《纽约时报》的食评人 Pete Wells 说:“那篇文章导致在至少十年的时间里,餐馆服务生几乎不可能在周日和周二之间卖出海鲜。”
这篇震惊四座的文章为波登带来一纸书约,也就是那本后来也被中国读者熟知的《厨室机密》(Kitchen Confidential: Adventures in the Culinary Underbelly)。Pete Wells 这样评价这本书:“别的美食作家在营造对富有创意和艺术性的大厨的崇拜,波登却让洗碗工和帮厨成了平民英雄——在此之前,只有餐厅员工知道这些人的工作内容。他通过具体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日常工作。”
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 Brassarie Les Halles——波登自1998年起任行政主厨的地方。《厨室机密》出版后横扫排行榜,也为波登带来了可观收入,但直到2014年他都一直以顾问或特聘主厨的名义与这家餐厅保持紧密联系,没有脱离过。Les Halles 已经在2017年因破产关门大吉并空置,在波登去世的消息传出后,Les Halles 禁闭的大门前立刻成为粉丝和观众悼念波登的地方。
也是在 Les Halles,波登跟找上门来的电视制作人见了面,录下了一段谈论新书“厨师之旅”的视频,这段录影让他得到 Food Network 一份23集电视节目合同。
那时起,波登开始了一年旅行两百多天的电视人生活。Vice 的美食频道 Munchies 曾在2012年跟拍采访了波登的工作状态,在采访中波登说,他觉得做电视跟在餐厅很像:“在餐厅是我会全天工作,下班后跟别的厨师一起去吃饭,继续聊工作;在电视里工作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大的改变,我还是一样的,全天工作,跟我一起工作的都是我的朋友,当天拍摄完成以后,我们就一起去吃饭,还是聊工作。”
《厨师之旅》(A Cook's Tour) 于2002年1月8日在 Food Network 首播,一共拍摄了35集。2005年7月,一个新节目《波登不设限》(No Reservations)在旅游频道首播。差不多同一时间,《厨室机密》还被改变成了电视剧。《波登不设限》从2005年拍到了2012年,期间,摄制组在贝鲁特经历了以黎冲突爆发,他在节目里把这一过程真实呈现出来,得到了当年艾美奖的提名。2012年起,波登转战 CNN,新节目《未知之旅》(Parts Unknown)第一次明确的把主题从美食拓宽到人文政治,从2013年开播,到2018年波登自杀时,该节目都在持续制作中,为他赢得了5座艾美奖和2座皮博迪奖。在波登去世后 CNN 宣布,将继续按计划播放已拍摄完成的《未知之旅》剩下的两集集,Netflix 也宣布续约,延长本已到期的《未知之旅》的播放时限。
说真话的人
贴在波登身上的最大的标签,就是他说真话。虽然这些话里总是掺着很多脏字,但人们爱听。“他用说真话建立了一份事业”,《纽约客》的纪念文章这样写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波登的真话不仅限于行业内,他对世界的贡献也绝不仅是一些金句、行业内幕和能够帮助食客变得更懂行的外出用餐“小贴士”。波登2010年的文集“Medium Raw”的中文译者蔡宸亦,近来正在处理此书的再版事宜,她听到消息也非常震惊。她认为,波登的存在非常特殊,“做菜的人很少有从事写作的,而写作的人又很少有人跨入电视行业,他是一个罕见的综合体。”
他打破了名厨高高在上、完美又虚假的形象,第一次展现出餐饮行业真实的一面,虽然他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更多是得到了共鸣和支持,他让厨房里的边缘人找到了身份认同。Quora 上一个由前厨师做出的高分答案说:“他讲的是纽约所有厨师的故事。”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美食写作语言,让食物不再仅是食物,而是移民故事,是社群文化,是劳工福利,是社会问题。是波登最早告诉纽约食客,如果没有墨西哥员工的工作和才华,纽约很多知名餐厅都会停业。
他是“饮食文化大使”。通过电视节目,波登深入异国文化,在镜头前大吃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可疑”的街头食品,这一方面在塑造新美国人的形象——一个对异国文化和生活有兴趣、理解力和同理心的世界公民;另一方面,他也在通过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人,或任何持有封闭心态的节目观众。他还不遗余力反复重申,要尊重为你准备食物的人。太平洋大学的社会饮食学教授 Alison Alkon 说:“我们可能失去了美国最重要的‘世界公民’”。少数族裔都对他的发声心存感激,对他们来说,喜欢倾听、理解和仗义直言的波登提供了一种最好的白人男性范本。年轻的美籍亚裔漫画家 Jenny Yang 的一条 twitter 被转发了3万次,“波登从来不标榜自己“发现”了我们的食物”,她说,“他跟祖母们相处甚欢,他知道自己才是那个要学习的人。”
波登当然是媒体的受益者,但反过来,媒体的人也受他的照顾,他用自己的直言不讳滋养了无数媒体版面。他对采访者一视同仁,总是接受来自媒体的采访,并从不用空话敷衍。每个采访过波登的人,都可能对他心存感激。他保持着自己当厨师时的职业道德——无论内心多么崩溃,情况多么失控——他处理工作总是井井有条,面对约会从不迟到。
2004年起,波登的作品被陆续引入中国,其时也适逢中国餐饮行业和美食写作的兴起,国内最早对饮食文化产生兴趣的人,都很难绕过安东尼·波登的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的作者庄祖宜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的做菜和写作,并通过社交平台积极发声,对中文世界的饮食文化交流产生了诸多影响。她曾在书序中这样评价安东尼·波登:“近期中外饮食书写的重大变革始于2000年出版的《厨房机密档案》(Kitchen Confidential)。那是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纽约厨师安东尼波登的自传性散文集,揭发专业厨界的秘辛,文笔辛辣幽默,弥漫着一股江湖侠士气息。这本书透过口耳相传得到无以伦比的跨界回响,不但捧红了波登,也激励许多新一代作者,其中不少就透过部落格形式,尝试日益受欢迎的饮食文类。百家争鸣的状况下,饮食书写的内容愈发多元和接地气,一方面脱离过去以抒发乡愁和人生游历为主的文人骚客风格,一方面也打破吃喝玩乐不学无术的刻板印象….”
作为公众人物,他不仅在餐饮领域发声。他的现任女友Asia Argento 曾是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受害者之一,他坚定的站在她的一边,还公开反思《厨室机密》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近来“me too”运动中最响亮的男性声音之一。“也许我之前不敢说出来,但现在我告诉你,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他主动告诉媒体记者。
甚至他的死本身,也成了一个社会议题。也许波登本人没有能够“寻求帮助”,但他去世的事实,开启了一场对自杀、抑郁的公开讨论。波登的好友、门徒和从各个层面都志同道合的“战友”David Chang,6月8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张全黑的图片。几天后,David Chang 仿佛重新鼓起勇气般的,在自己的播客节目”Dave Chang Show”里,首次公开谈论了他自己的抑郁病情和治疗经历。
这是这位同样具有“坏男孩”气质的韩裔明星厨师第一次敞开心扉,在自述中,他抨击了美国医保制度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当心理出现问题时寻求救助的社会障碍,找到好医生的难度及花费,以及亚裔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等实际问题。曾因波登到访而从地下室小关子变成连锁店的纽约中餐馆“西安名吃”,年轻的老板 Jason Wang 宣布将6月8日一天的餐厅收入约7.3万美元捐助给自杀预防热线。
纽约名厨、电视名人 Tom Colicchio 曾和安东尼·波登一起担任美国版顶级厨师(Top Chef) 的评委,在反对餐饮行业内性骚扰现象上,Colicchio 跟 波登一样是最先站出来说话的人。他的反应也许代表了大多数人,“我不知道如何理解这件事”他说。Colicchio 认为,波登正迎来他事业的最高峰,他还有潜能没有发挥出来,“我觉得 Tony (实际上所有人都叫这么叫他)还有更多更好的故事要讲,但现在我们没有机会听到了。”
也正如 CNN 的主持人 Anderson Coopper 噙泪所说:“此时此刻,用过去时态来谈论安东尼·波登,这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对所有人认识他的人来说,波登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都是进行时,而非过去时。
波登的突然去世,留下许多未竟的工作,比如他想要在纽约建一座美食广场的计划,一本“更个人”的新书计划,当然,还有 CNN 的《未知之旅》。留给所有喜欢他的人的课题可能是:接受波登已经去世的事实,在有机会的时候,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曾有记者问波登将如何撰写自己的故事。“我已经写过了”,波登回答,“而且我其实不太在乎人们在我死了以后说些什么。”Les Halles 的前老板 Philippe Lajaunie 在接受《纽约客》采访时这样评价波登:“他极为体贴,但这种体贴来源于一种深刻的不信任,他接受了每个人都有些坏掉的零件,不是这儿就是那儿。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接受别人跟自己一样坏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