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有(两汉时期的外贸)
两汉时期的有(两汉时期的外贸)大月氏其实一度非常强盛,匈奴刚刚建国时,慑于大月氏的威胁,匈奴老单于曾经将太子冒顿送到大月氏充当人质。这位差点死在异国他乡的太子当上单于后,对大月氏展开了灭国行动。而后老上单于即位后,匈奴人再次入侵大月氏,不仅如此,让大月氏人羞辱愤恨的是,匈奴人不仅杀了他们的国王,还割走了国王的头颅,将它做成了酒壶。当时,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西域各国的大月氏对匈奴最为痛恨。月氏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敦煌祁连间,这里气候温润,雨水丰沛,既是肥美的牧场,还是著名的大粮仓。汉初月氏被匈奴击败,被迫西迁,到了伊犁河流域,后来又被匈奴的盟国乌孙占领了领地,再次南迁到今天的阿姆河一带,这部分人就是大月氏。小部分月氏人未迁徙进入祁连山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可事实上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不在于此。汉初,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日益强大,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击败东胡,驱逐大月氏,并且不断南下袭扰汉朝。但由于汉朝刚立国,
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空前提高,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独具特色的中国丝绸、漆器等手工业品,质量精良的铁质生产工具,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且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冲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进入国外市场。中央政府组织修筑跨区域的大道,各地方政府修缮辖区内的道路桥梁及邮亭,便利了各地的商品交换与经济交流。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此时万事俱备,西汉王朝离走出国门拥抱全世界就差一股东风了。这股东风的到来得从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就是张骞——丝绸之路开拓者,西汉著名外交家、第一冒险家。
丝路凿空第一人,曾经籍籍无名张骞,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凡提到“丝绸之路”,都无法绕开这个人物。
上篇文章我们说过,丝绸在春秋以前早已被远销到西方,丝绸也成为了西方人最早知道的“中国制造”,并且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以贩卖丝绸为主的国际交通贸易道路——丝绸之路就已经出现了,但并没有得到繁荣与畅通,一是因为各民族部落的纷争而中断,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另外即使它有时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缺乏食宿,没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艰难,直到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才完完全全打通了这条中西双方之间的交通商贸之路。
可事实上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并不在于此。
汉初,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日益强大,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击败东胡,驱逐大月氏,并且不断南下袭扰汉朝。但由于汉朝刚立国,国力虚弱,不能跟匈奴硬碰,所以只能采取缓和之计同匈奴和亲,到了汉文帝时期,匈奴征服了西域各国,对汉朝的态度也越发地蛮横,不断侵犯汉朝边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游骑甚至逼近长安。
面对匈奴如此的挑衅,汉朝早就按捺不住想反击到底了,窝火的日子已经过够了,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汉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综合实力增强,汉武帝即位后就立马开始谋划反击匈奴的策略了。其中一条便是争取、联合与匈奴有尖锐矛盾的西域各国,从侧面夹击匈奴。
当时,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西域各国的大月氏对匈奴最为痛恨。月氏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敦煌祁连间,这里气候温润,雨水丰沛,既是肥美的牧场,还是著名的大粮仓。汉初月氏被匈奴击败,被迫西迁,到了伊犁河流域,后来又被匈奴的盟国乌孙占领了领地,再次南迁到今天的阿姆河一带,这部分人就是大月氏。小部分月氏人未迁徙进入祁连山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
大月氏其实一度非常强盛,匈奴刚刚建国时,慑于大月氏的威胁,匈奴老单于曾经将太子冒顿送到大月氏充当人质。这位差点死在异国他乡的太子当上单于后,对大月氏展开了灭国行动。而后老上单于即位后,匈奴人再次入侵大月氏,不仅如此,让大月氏人羞辱愤恨的是,匈奴人不仅杀了他们的国王,还割走了国王的头颅,将它做成了酒壶。
所以,大月氏对匈奴是恨得咬牙切齿。但因为自身势力太过单薄,大月氏也只能忍辱负重。于是,汉武帝便招募史臣出使大月氏,想联合一起夹击匈奴。
此时张骞正式出场,他以郎官身份自荐出使西域。在汉朝,“郎”是汉朝一个较为特殊的官职,等级不高,可以说在西汉公务员队伍里,这个职位毫不起眼。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史书上几乎没有关于张骞本人的记载。那汉武帝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吏呢?
当时汉武帝年轻气盛、雄心勃勃,不愿再卑躬屈膝,想大干匈奴一场,但招募令出来后满堂文武都沉默了,因为出使西域必定会经过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极易被匈奴俘获,另外也没有地图指引,一路尽是干旱地带和险要地貌,环境十分恶劣,除了防范敌国还要防范盗匪和猛兽,这必将是一段艰辛且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旅途。这样凶险的差事,高官家庭、世袭家族的子弟是肯定不会去的。这时候出来一个报国心切的张骞,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张骞成为汉朝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出使西域的使团首领,率领100多人向西域进发。可问题来了,这毕竟是去外国,怎么解决语言问题呀?这就不得不提堂邑父这个人。
丝路开拓的功劳,离不开这位异邦翻译官大家都知道张骞,把“凿空西域”等诸多殊荣都归功于他,却很少有人知道伴随张骞东征西杀、鞍前马后十几年的堂邑父。堂邑父是谁?他是叛臣。匈奴侵犯大汉疆土时他被汉军俘虏,被赏赐给了汉文帝女婿堂邑侯陈午做家奴。堂邑父亲眼目睹西汉王朝的文明、礼仪,深为自己入侵汉朝边境、滥杀无辜的罪行所不安。汉人对他以礼相待,更使他追悔莫及,心悦诚服于西汉王朝。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堂邑父,射箭技巧精良,身强体壮,武艺高强。所以他被朝廷选中给张骞担任向导、翻译、保镖,身兼数职,协助张骞出使西域。
西行路上异常艰辛,戈壁流沙、冰封雪山,汉朝人自然是不适应这样粗粝的环境,也没有一点野外求生的技能,但出身匈奴族的堂邑父就不一样了,断粮断水时,堂邑父会千方百计凭借草原生活经验寻找水源,用弓箭射杀飞鸟走兽来充饥。
在堂邑父的保护和引导下,13年后,当年声势浩大的百人出使队伍,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平安回到长安。可以说,堂邑父是张骞出使西域最得力的副手,如果没有他,这位祖师爷级别的外交家恐怕早在半路就变成一堆枯骨,丝路的凿空或许要推迟好多年,历史也将重新改写。
外交界祖师爷,两次出使都没完成任务?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历时13年。我们知道第一次是去找大月氏联盟,但他第10年才达到大月氏。中间这10年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138年,张骞等百余人前往西域,为了躲避匈奴人,他们日伏夜行,结果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逮个正着。
河西走廊在哪?它地跨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五省区,大部分范围在甘肃省,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两边都是山,像走廊一样。可以说,张骞一行刚出汉朝边境没多远就被匈奴骑兵给生擒了,并被押到单于面前。
面对单于质问,张骞极力辩解:“我们只是代表天子出使大月氏国,并不想对匈奴不利。”然而单于反唇相讥:“如果我派使节穿越汉朝,出使南越,你们大汉天子会让他们通过?”张骞无力反驳,被软禁起来,这一禁就是10年,单于还亲自做媒,给他找了匈奴美女当妻子。
张骞一行如此可疑,单于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以除后患?这似乎不像嗜血好战的匈奴人的作风。
首先是惯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汉朝与匈奴连年交战期间,都有互相扣留使者而不杀的记录。
再次是不愿。匈奴人是个好战的民族,内部经常发生战争,各部落之间互相仇杀,报仇雪恨,他们通过战争,来达到一级级的征服、兼并,逐步壮大力量,最后达到大统一,形成鼎盛时期。对于一个嗜战的民族,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匈奴人大批伤亡,人力资源尤其重要。
一是需要男人快速实现人口繁盛,二是需要大量人才。匈奴在人才方面极度欠缺,这成了限制匈奴强大的最大短板。虽说匈奴和汉朝一直是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但匈奴人一直对中原文化非常渴望,而汉朝的使臣一般都是有才华有见识的人,像张骞这种精英,更是匈奴需要笼络的对象。另外张骞身上有大量的汉朝情报,匈奴也不能鲁莽行事。
最后,是不敢。当时汉朝日益强大,匈奴没有必要因为一名使臣叫嚣汉朝挑起战端。
单于想招安,原以为有了妻儿的牵绊,静好的岁月,张骞会慢慢放下他的使命,融入匈奴。可张骞毕竟是张骞啊,任他东西南北风,任他娇妻爱儿绕身旁,他坚定不移,坚贞不屈,自始自终都没有忘记他使臣的身份。白天他跟妻儿,说着胡语,仿若一个真正的匈奴人,过着柴米油盐劈柴喂马的生活,晚上却抚摸持节,望着远方喃喃自语,这是代表他大汉使臣身份标志的节杖,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终于趁匈奴看护松懈的时候,张骞抛下妻儿带着堂邑父逃了。这要放在现在,张骞可是妥妥的渣男啊,又或者从另外的角度讲堂邑父才是他的真爱。
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冒险前行,终于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国。大宛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富饶,想跟汉通好,所以对张骞一行欢迎备至,主动派人把他们送到了康居(今巴尔喀什湖至咸海间),由康居南下到大月氏。
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到了大月氏。10年,历经千难万险,岁月的磨砺,张骞依然心怀大汉,不改初心,踏入大月氏的国土,他热泪盈眶。10年了,使命终于要完成了。可是,命运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的大月氏非彼时的大月氏,他们迁到阿姆河流域,占领了大夏,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月氏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对匈奴的仇恨也逐渐不再强烈,不愿意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这里呆了一年,几经劝说,也没结果。最后只能返回。
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拦截,这一次,张骞选择了另外的路线,沿塔里木盆地南边进入柴达木盆地,想经过羌人控制的地区返回汉朝。可哪都有匈奴的影子,张骞他们到了羌中,今天的青海地区,又被匈奴的骑兵捕获了。11年前,张骞有能耐让单于宽待他,11年后,他依然可以。但一次,单于被他的气节深深动容。
一年后,张骞趁着匈奴内乱和堂邑父再次逃脱,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的妻儿。
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的故土,曾经那个朝气的小伙变成了糙汉子,脸上写满了岁月痕迹。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他未能完成,却带回了远高于使命价值的东西。他了解到大量关于西域的地理、物产、军事等情况,带回了匈奴和西域的重要信息,传播了大汉朝的声威。他一五一十地向天子朝臣讲述过去人们一无所知的西域,那里的山脉、河流、物产、风俗……纷纷出现在地图上,展现在众人面前。
张骞不在中原的这13年,蛰伏多年的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但总体上负多胜少,因为马上的匈奴人神出鬼没,草原沙漠中没有地图的汉军很难找到目标,却总是在孤军深入时被匈奴人伏击。
归来的张骞成了一张活地图,他多次随军北上、西征。在此后汉匈战争中,张骞多次充当向导,助汉军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出使西域前张骞只是小小的一枚郎官,归来后升任中大夫,因在汉匈战争中的功劳,而被封为“博望侯”。
这里不禁让人疑惑,张骞走的这13年,汉武帝为什么不派人找他?
首先,汉朝那会通讯水平非常不发达,况且派往联系大月氏的使者也要通过匈奴领地。所以,汉武帝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张骞会了无音讯或一去不回的心理准备,张骞消息断绝后,汉武帝主观上也就不准备派人寻找。
然后,虽然汉武帝上台后就想和匈奴开战,但派张骞出使的时候,汉匈之间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亲关系。所以,派张骞出使匈奴的死对头大月氏是瞒着匈奴的,汉武帝也不好派人去匈奴找。公元前133年,汉匈进入了全面战争,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更难派人到匈奴境内去寻找张骞了。
说回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在公元前119年,这一次的目的是与西域大国乌孙结盟。乌孙,前面我们提到过,它是匈奴的盟友。那为什么汉武帝要联盟乌孙呢?
乌孙原来和月氏都居住在河西走廊,但常受月氏欺负,后来月氏更是独占河西走廊,乌孙只好北上投靠匈奴。在匈奴的帮助下,乌孙用了几十年时间收复河西走廊,把月氏人赶到了伊犁河流域。但匈奴却将河西走廊据为己有,乌孙迫不得已,继续西行追击月氏,恰好月氏与当地塞人交战后兵力大损,乌孙得以占据伊犁河流域,大月氏南迁到阿姆河流域。
乌孙原本依附匈奴,但匈奴独占河西走廊,令曾经唇齿相依的盟友关系破裂。乌孙占据伊犁河流域后,便不再向匈奴岁贡牛羊,匈奴也曾多次对乌孙用兵。因此,汉武帝便希望招引乌孙回到自己的河西故地,并联络西域其他各国,共击匈奴。
此次,张骞和他的副使率领了300多人,携带数万头牛养,数千万金币、丝帛,顺利抵达了乌孙。乌孙王国热情接待了他们,但提到要对抗匈奴,乌孙国王便回绝了,只要匈奴不主动攻击乌孙,他们不愿轻易出兵。当时乌孙国王年事已高,国内四分五裂,各大势力虽表面上统属于老国王,但都各自私养战士,对老国王表里不一。就算乌孙上下一心,也未必愿意,伊犁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并不亚于河西走廊,他们犯不着为此得罪匈奴。
所以此次出使,张骞又未能完成使命。
在乌孙停留期间,张骞派副使分别奔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境内)、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及周边小国。到了公元前115年,张骞与乌孙使者数十人返回大汉,乌孙使者惊叹大汉朝的强盛,乌孙国王在接到使者的报告后,立即与汉朝结盟共抗匈奴。与此同时,被派往各国的副使也带着各国使者纷纷返回长安。
张骞两度出使西域,虽未能完成任务,但达到了孤立匈奴的目的,为汉军战胜匈奴创造了条件。随着匈奴势力的削弱,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汉朝与西域、西方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来往相通日益密切,中国被迫封闭的状态被打破,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
但次年,或许是长年在外奔波,致力于大汉的外交事业,身心俱疲的张骞,这位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因病与世长辞。
丝路上的第一网红,到底带了什么货?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动机本来是出于攻打、对付匈奴军事方面的目的,意想不到竟然凿空了中西陆上交通之路,推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来往这条交通孔道的人们常报上“博望侯”的名号,因此得以互相信任。张骞成了丝绸之路上的第一网红。
这条丝路的凿空意味着什么,让世人给予张骞如此多的美誉?
从政治上看,丝绸之路畅通后,我国新疆与中原地区首次连为一体,关系日益密切。汉在新疆设立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从此确立了新疆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另外,随着张骞及其副使出访中亚、南亚、西亚各国,这些国家也派出使臣回访长安,由此建立起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密切的外交往来。
经济上,在中西方外交关系建立的同时,丝绸之路贸易日趋繁荣兴旺,汉朝每年派出十多批使臣,每批数百人,出使一次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各国也相继派出使者来往汉朝,大家都是以官方交往为名,实际上是做外贸生意。
汉朝的丝绸、漆器、铁器等源源不断地进入西域,并转运至更远的南亚、西亚、欧洲。异域的风物也络绎不绝地输入长安,并进入广大内地,一时间,洋货纷纷袭来让国人大开眼界。
原产地中海的葡萄,原产西亚的石榴,流动在民间市场;身毒的孔雀、大象,安息的狮子、鸵鸟,出现在汉武帝的上林苑里;大宛的汗血宝马,成了皇宫贵族的坐骑;大秦(今罗马)的夜光璧、珍珠,陈设在西汉宫苑……
与此同时,因丝路的畅通,两汉时期中国也大量吸纳了外来文化。国外珍禽异兽的传入,为汉朝的石雕艺术提供了创作题材,国外植物的输入,使铜镜及丝织品的图案中出现了葡萄等花纹。汉武帝时,经安息传入了大秦的魔术,到东汉时,大秦的杂技艺术又通过掸国(今缅甸)传来,丰富了汉朝的民俗表演艺术。中亚、身毒及掸国的音乐也传入中国,随之而来了西域的胡笳、琵琶、箜篌等乐器。
胡笳十八拍图(局部),明人绘
在所有外来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印度的佛教,大约在公元前80年,有印度僧侣跟随商人来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佛教在新疆逐渐传播。东汉时,大月氏占据印度西北部,大月氏王崇尚佛教,在国内大造佛塔与佛寺,佛教极度兴盛,大月氏僧侣陆续来访问汉朝,并在中国翻译佛经,弘扬佛教。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朝佛教雕刻、绘画及建筑艺术也蓬勃发展,熠熠生辉起来。
张骞开拓的这条陆上丝绸之路,让中国真正走向了世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沿线经过了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
陆上丝绸之路东自我国汉唐时代的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东岸的一条横贯亚洲大陆的商路。 这一道路不是单一笔直的,而是一个东西相连、南北交错的交通网络。但主干线联结着政治、 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的城镇,所以相对比较稳定。
陆上丝绸之路可分为三段:
东段(汉代开辟):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这一段从长安向西至河西走廊。
中段(汉代开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这一段也就是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到敦煌。
西段(唐代开辟):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总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北→葱岭→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南亚
此外,西南陆上丝绸之路也在两汉时期的开拓得以畅通。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就发现当地有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由此得知中国四川与印度之间有贸易通道的存在。所以返回长安后张骞将此上奏汉武帝,并建议汉朝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通道。汉武帝随即派出使者,从四川出发分头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没有成功。
此后汉武帝又发兵攻打西南夷,遭到当地族落的顽强抵抗,没有成功。一直到东汉,哀牢(云南、缅甸北部地区)人归顺,东汉在这里设立了永昌郡,自此,滇缅通道得以打通,汉朝与缅甸的掸族开始官方交往,经由缅甸,中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源源不断地开始了,西南丝绸之路才由此畅通。
除了这两条陆上丝绸之路外,两汉时期还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
以中国为起点,将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西两条,即东海丝路和南海丝路。东海丝路是指自中国东北沿海,经渤海或黄海、东海到达朝鲜,再渡朝鲜海峡,最终抵达日本的贸易航线。南海丝路是指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至西亚、非洲的贸易航线。
因为地理上毗邻,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海上交往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秦汉之际,东海丝路已经开辟,只是随着大汉王朝的兴盛,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加频繁。
南海丝路的开辟源于汉武帝的雄心,当时西汉国强民富,他便想进一步拓宽疆土,以加强巩固大汉帝国。他一边派大军北击匈奴,另一边派水师出击割据东南的百越。平定百越后,沿海航路被打通,为进一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并获取海外奇珍异宝,汉武帝派出远洋船队驶往印度洋,由此开辟了南海一印度洋航线,中国打通了印度洋航线后,东西各国在印度中转,展开贸易交往,使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通过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中国以绝对开放的姿态与东西方各国展开频繁的贸易往来,不过,两汉时期经由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此时,我国与哪些国家有贸易往来,之间又有怎样的贸易关系,具体的故事我们下篇接着聊。
参考文献:
《张骞:“丝绸之路”第一带货人》 大地理馆
《中国对外贸易通史》孙玉琴 常旭
《大月氏是怎么惹上匈奴的?曾经强大的大月氏为何会被匈奴灭国?》寻根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