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全集内容(知青1由来)
知青全集内容(知青1由来)三是那些人之所以回乡一方面各有各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力发展有极大关系。我国从建国初就开始了的农村互助组发展、1953年大规模推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一化三改中的一化),呼唤有知识的人,如农业技术的传播需要有知识人才,合作化的管理需要有知识人才(别说其它,就是记工员都需要有文化的人)。这是农村知青回乡及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下次再说。 “回乡知识青年”就是新中国知青的最早来源。有几点: 一是最早的知青是“回乡”,也就是TA们本来就是农村人,读书后自己回乡了,与“上山下乡”基本无关!1955年后国家正式号召知青支持农业发展,大量知青到农村去,仍然以“回乡”为主,当然也就开始有了城市中学或小学毕业的青年到农村去支持农村发展,开始有了“上山下乡”的说法——只有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才可称为“上山下乡”。 二是TA们读的书并不多,因为多数人只是小学毕业,称T
今天我们一讲到知青,一般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经历者。但新中国知青的叫法从建国后不久就开始了,最早来自对一些地方“回乡”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叫法,基本意思很简单,就是有知识的青年,简称“知青”。从一般字义看,知青是有知识的青年,或者说是青年知识分子。但说TA们是“知识分子”,今天看来有点“名不副实”,因为从一开始,“知青”读的书就不多,而且最早的知青读的书更少——六十年代运动中的那批知青都是中学毕业,甚至有一部分大学毕业,而第一代被称为知青的人,读的书最多的也就中学毕业,而很多人都只是小学毕业。
如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名知青的山东姑娘徐建春只是小学毕业。据报道,1951年高小毕业后 徐建春曾希望继续读书 但因为家庭困难只好辍学回乡务农。当时村里正在组织互助组 年仅17岁的徐建春和4户人家组成了一个互助组并担任组长。
徐建春虽然只是小学毕业 但在当时当地已经属于能识文断字的“稀缺人才”——能利用所学文化带领村民学习报上刊登的种田知识,同时她还有管理才干 把互助组搞得井井有条 得到了村民拥护。1954年3月12日 《人民日报》转载《山东日报》上的文章《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 徐建春就成了中央机关报为全国青年树立的第一个回乡知识青年典型。
“回乡知识青年”就是新中国知青的最早来源。有几点:
一是最早的知青是“回乡”,也就是TA们本来就是农村人,读书后自己回乡了,与“上山下乡”基本无关!1955年后国家正式号召知青支持农业发展,大量知青到农村去,仍然以“回乡”为主,当然也就开始有了城市中学或小学毕业的青年到农村去支持农村发展,开始有了“上山下乡”的说法——只有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才可称为“上山下乡”。
二是TA们读的书并不多,因为多数人只是小学毕业,称TA们为“知青”有点牵强,考虑到建国初我国的教育状况与中国人的受教育水平,“知青”的称呼带有明显的积极色彩,是对当时的知青一代的肯定,TA是“人才”!
三是那些人之所以回乡一方面各有各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力发展有极大关系。我国从建国初就开始了的农村互助组发展、1953年大规模推进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一化三改中的一化),呼唤有知识的人,如农业技术的传播需要有知识人才,合作化的管理需要有知识人才(别说其它,就是记工员都需要有文化的人)。这是农村知青回乡及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下次再说。
第一代知青涌现了(或者说包装出了)不少名人,徐了上面所说徐建春外,还有更有名的人,如刑燕子。刑燕子1958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组织的“燕子突击队”,她是有名的“铁姑娘”,后来曾官至天津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