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对此,韩炳哲在书里作了个很好的比喻,每个人都幻想自己身处自由之中,而事实上,我们更像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而如今后工业时代的剥削,则是自己剥削自己,是不用资本家挥鞭人们就会自觉加班、在自我实现驱使下的高强度自我消耗。他指出其忽略了功绩社会内部的系统性暴力:“ 并非过多的责任和自主性导致抑郁疾病,而是作为晚期现代社会新戒律的效绩命令 ”。换言之,现代社会是绩效社会(功绩社会),过往的剥削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是需要强制力、人们被动接受的压榨式剥削。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1)

“ 抑郁是对高速运转社会的抵抗 ”

这是至今为止我听过对抑郁阐释最完美的观点。

在《倦怠社会》里,韩炳哲否认了阿兰·埃亨伯格仅从自我管理的视角看待抑郁症的观点。

他指出其忽略了功绩社会内部的系统性暴力

“ 并非过多的责任和自主性导致抑郁疾病,而是作为晚期现代社会新戒律的效绩命令 ”。

换言之,现代社会是绩效社会(功绩社会),过往的剥削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是需要强制力、人们被动接受的压榨式剥削。

而如今后工业时代的剥削,则是自己剥削自己,是不用资本家挥鞭人们就会自觉加班、在自我实现驱使下的高强度自我消耗。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2)

对此,韩炳哲在书里作了个很好的比喻,每个人都幻想自己身处自由之中,而事实上,我们更像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

“ 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不断重新生,这只恶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如此看来,普罗米修斯同鹫鹰的关系是一种自我指涉关系,一种对自我的剥削。”

肝脏自身并无痛觉,而由此导致的疼痛感即是倦怠感。

普罗米修斯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他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3)

映射到现代社会,高度的自我实现压力,“ 养育 ” 着一个又一个疲惫、燃尽的心灵。

倦怠成为抵抗的最优策略,越来越多的过劳式抑郁开始出现。

当然,导致抑郁的原因还有很多,遗传、原生家庭环境、人际关系担心、经济困难或生活中的巨大变故等。

绩效社会竞争机制、自我剥削只是其中之一,但它却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

✿ ✿

在《倦怠社会》里,关于抑郁与免疫学之间的关系,韩炳哲用了一章的篇幅去论述。

“ 在一个匮乏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在过剩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排斥和拒绝,普遍的交流和信息过剩正在威胁全体人类的免疫机制。”

换句话说就是,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你掌握较多的“常识”就已经可以出类拔萃,困难在于知识的获取;

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你所掌握的知识别人可以以另一种途径获取,所以大学生甚至是硕士等不再凤毛麟角,困难转移到了对于知识的筛选搜集。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4)

这一理论是鲍德里亚从免疫学角度对同类的极权主义的阐释。

对此,韩炳哲在书中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篇幅较长且内容较晦涩难懂,具体的辩驳内容就不搬上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下,有个评论的观点让人深思:

“ 当下根本称不上信息爆炸,最多只能说是注意力的不正当转移,反倒是欠缺对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社会的很多裂痕。”

✿✿✿

关于如何面对抑郁,播客【Steve说】和凉意合作的一期节目说得很好(强烈推荐!)。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5)

节目中,凉意谈到意义感时是这样表述的:

“人类是追求意义的动物,如果我们不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受到意义感的存在,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意义……探寻生活的意义是对抑郁症一种很好的抵抗。”

听到这,不禁让我停下来思索:积极探求生活的意义,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摆脱不安。

但如果一味的强调生活的意义而忽略生活本身,是不是无形中就给人们戴上了意义感的镣铐?

节目里的steve和凉意的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认同。

但在意义感这部分,我可能更倾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

“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生活永远都先于意义,只有我们享受生活本身,感受当下,我们才能收获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6)

(这张图好有悉达多和乔达摩的感觉)

《悉达多》里这一段话也是对意义感很好的阐释:

“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

说回抑郁话题,我发现人真的很容易掉入情绪陷阱,我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因为无法自我开解,半只脚踏进抑郁症的边界。

那是我第一次切实感受到“ 对声音极度敏感、不分场合且控制不住的掉眼泪、无休止的自我否定” 是怎样一种感觉。

如果你也是一个共情能力比较强的人,要记住,不要用别人的感受惩罚自己,不要因为猜测别人的反应而感到焦虑。

你如何对待别人是你的课题,别人是否回应怎样回应,那是别人的课题,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好了。

为什么会有人变得抑郁(这是我听过最戳心的解释)(7)

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有坏情绪、很消极,就愈加怀疑、否定自己。

人有负面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站在上帝视角审视我们自己,会发现这只是人生中再小不过的一件事。

很喜欢余秀华的一段话:

“ 我从来不指望吸引别人,我觉得这样很浅薄,我得吸引我自己,让我对自己有了热爱,才能完成以后一个个孤独而漫长的日子。”

如何在漫长的一生跟自己相处?

在这个话题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答案。

“充实自己、保持热忱、去挑战 ”,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