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理学解梦(怎样自己解梦)

心理学解梦(怎样自己解梦)人类对梦境的探究愈是深入,愈是能被一个简单梦境背后,所蕴含的庞杂的心理过程所震惊。#一个个让人无法释然的梦,到底该如何对待?#

心理学解梦(怎样自己解梦)(1)

每个人的梦境都有着不同的预示吗?

那它究竟预示着什么呢?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是否真的如此?

一个个让人无法释然的梦,

到底该如何对待?

#

#

人类对梦境的探究愈是深入,愈是能被一个简单梦境背后,所蕴含的庞杂的心理过程所震惊。

特别是梦境对潜意识欲望的直观揭示,以及梦境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交互影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实操上,都对我们阐释世界、认识内心、应对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整合与呈现,目前最新的梦境研究成果,便于大家尝试着运用这些东西,来解读梦境。

——————————————

内容提要

一,梦境的三种来源

二,做梦的生理学节律

三,梦境的形成过程

四,梦的功能

五,梦的现实意义

六,如何解梦?

————————————————

#

#

【序言】

人们对梦的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至今,仍然无法明晰梦的真相,或者破解梦的秘密。干百年来,无数人试图找到解梦的钥匙,找到关于梦的答案,然而由于种种局限,迄今仍旧迷雾重重。

关于梦境与现实的交缠,是个古老而悠久的命题。这方面的探究,主要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第一种探究,是经验主义的,以中国的“周公解梦”这种体系为代表。人们首先是坚信,睡梦中的经历,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隐晦的反馈,或者预示。尔后,就尝试着通过观察、通过大量汇总各类梦境,企图从中找到普遍适用的规律,即“某种梦境一旦出现,就意味着做梦者,正在经历某一类事件,或者即将面临某一类问题”这种“梦和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探究,从根源上来讲,是很有实用意义的,因为所探寻出来的对应关系,是基于观察,基于总结,所以许多时候,也是吻合实际的。但因为不去做深入的、确切的探究,而满足于“梦见如此,必有这般事”这种粗浅的对应关系,很快就走了歪路子。路子歪了,是因为人们很快就开始关注一个问题,就是“为何会有这样子的对应关系”,比如,为什么“饮水不休得大财”?

面对这种进一步探究的疑问,一个诚恳的、极富经验主义色彩的答复,应该是这样:我们总结了五百多个“梦中饮水”的梦境,发现,做梦的人当中,有四百八十人很快就发了财,所以,你也大概要发财了。

但同时,这种回答也是很不给力的,让问答双方都很不满。问询者觉得自己没得到一个“确切的、必然会如此”的解答,所以不愿意为此买账,也不觉得回答者是一个“掌握了某种神奇知识”的令人敬畏的人物。回答者也很尴尬,既挣不到银两,也无法让人对自己心生敬畏,那不就白玩了么。

所以,玩弄这套体系的人,对其做了两个“心术不正”的调整:一者,是把可以大概预测的“大概如此”的规律,改说成了斩钉截铁的“必然如此”;二者,是在缘由的阐释上,引入了一堆神秘主义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之中,水就对应了財,那么,饮水不就是要发财嘛,多么的通俗易懂。只要对方别再问“为什么水对应着财,而不是其他?”这种明显“搞事情”的问题,那么,我提前告诉了你这么大个好消息,是不是该有点恩赏?我掌握着这么神奇的知识,会运用各种神秘力量来指导生活,是不是值得令人敬畏?如果心生敬畏了,给我的报酬,就不能按“传消息的小厮”这种标准,而得是“了不起的大人物”这种待遇才行。

再然后,江湖术士们也开始在其中掺杂与玩弄“心理暗示”。他们通过闲聊,通过令人放松的闲谈,再配合察言观色的本事,大概推知,来问的人,究竟是身处怎样的困扰之中。当大概得知了这些信息后,可以把梦境解读成这方面的“心想事成”,让人欢喜,施舍点恩赏;也可以把梦境往糟糕、可怕的方向解读,引发人的恐惧或担忧,再兜售所谓“化解之道”,也是可以骗到钱的。这种“解梦”是不可能出错的,当术士已经得知,对方主要困扰就是夫妻不和、家宅不宁,他就斩钉截铁地说“血在床妻妾有奸”,这与其说是通过解梦得知某种预示,不如说是帮助正在纠结犹疑的男人,终于做出一个“天意昭昭”的认定,或者说,这人本来就是要搞事情的,只是还缺少一个“非做不可了”这种契机,那就索性给他一个。接下来就是秉持这个认定,休妻卖妾,而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在古代,不只是中国,其他个类文明都不例外,对于梦的解读与探究,往往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且不论其中关于梦境的解读,是否具备普遍的正确性,单单是其中故作神秘、斩钉截铁的那些论断,就足以让那些想好好探究、不愿陷入迷信的人,本能地感觉到很厌恶。更不用说其中大规模应用的象征、双关、借代、拆字等蒙昧而野蛮的解梦手法,因为其本身没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所以只能掺入神秘主义,令人“只能去相信,不能去探究”,也断绝了自己良性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毫不意外地,其理论水平和实用水平,都停留在了两千多年前,其诞生的时代,不具备任何科学参考价值,也没有任何向前发展、适应时代的生命力。

第二种探究,是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形成的,并且正在整合认知理论、进化论、脑科学等诸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有趣的视角。这也是本文探讨的重心。

西方关于梦境的研究,在早期也是蒙昧的,但幸运的是,西方诞生了以泰勒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流派”。

为坚持探求真理,总是有人乐此不疲地以思辨为武器,与世俗中的愚昧观念、迷信等等做斗争,最终奠定了“使用无可辩驳的理性逻辑,来理解和阐释所有事物”这一根本宗旨,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对主观、客观世界的认知与发掘。

以此为基础,经历漫长的酝酿,关于梦境的研究,才在新近一两百年内,慢慢跳出简单粗暴、愚昧迷信、神秘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深入、客观,并且多元化全面发展。我们也才有机会,抛弃单纯以梦的内容为对象的,关于“这个梦预示着什么?”这种粗浅的问答,将视角拓展到诸如“梦境中释放的欲望与担忧”、“快速眼动睡眠对记忆力、疲劳感、情绪控制能力的影响作用”、“意识体系,以及意识运作的通路分化”等等更广泛、更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的领域。

具备临床意义的“梦的研究”,爆发在弗洛伊德时代。弗洛伊德通过对意识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梦境是睡眠状态下潜意识欲望的一种表达与释放”这一论断。由于心理治疗过程中,最妨碍治疗的,就是患者潜意识层面的“保护性自我隐藏”,而做梦的时候,是显意识对潜意识的监管最为薄弱,恰好是潜意识表达最直接的时候。因此,对患者的梦境进行解析,就当然成为了潜意识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临床上了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继弗洛伊德之后,心理学家依据认知理论的发展,一直在修正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同时,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乃至进化心理学的一些最新发现、新理论,也在不断修正和发展我们对于梦的认识。

关于梦境的研究,虽然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大一统的理论出现,但是其中已然拥有许多获得广泛认可的理论。

#

#

【第一部分:梦境的三种来源】

一、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会进入梦境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正在睡觉,而外部产生了刺激,那么,这些刺激会以某种形式被整合到我们的梦境之中,比如闹钟。这种梦境还是比较常见的,而它经常是跟上学或者上班迟到相关。

闹钟确实是响了,但是在梦中你倚着长椅听着钟声,或者是正在享受一场演唱会,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你已经迟到了。梦者体内的生物钟可能知道闹钟铃声即将响起,或者闹铃已经响起,这理所当然地,是意味着睡眠时间结束,人要让自己醒过来,开始一天的劳作。可是,一个舒服的睡眠,一个酣然的梦境,又是被需要的,不舍得被终止的。那么,人就要想办法“不听到”这种令人厌烦的起床号角,所以他的潜意识,构造了一个能“接纳”这种声音的梦境,让它即便被接收到了,也是表示其他“无关紧要的”含义,在梦中营造了与铃声相匹配的某种意象,来让这一外界刺激显得“不用被特别地在乎”。即是梦者的潜意识提示了这一外界刺激即将出现,或者已经存在,但对于“继续睡觉”的渴望,以某种方式扭曲了这种提示信息。

在这类梦境里边,梦到的意象,和外界实际发生的意象,在细节构造上往往是不一致的,梦里构造的意境,更像是在对外界刺激所作的一个合理化的象征性解释。在梦中有些细节原本不明显,然而外界感觉刺激,为了被安放到梦中合理位置,便按照梦中情景,结合常规,设置出了合理化的道具,来安放这一刺激的出场,如雪橇上出现铃铛来匹配闹钟铃声。曾经我也做过一个梦,是吹风机的声音在梦中被演化成风扇噪音。

有时候此情景与外界刺激并不完全相匹配,但本来就是,梦境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常理,由于人的正常意识状态并未完全清醒,所以,也不会对其进行清晰的分析。

再看一下以下这几个梦境,这种似是而非的特性就很明显了。

(1)

1993年10月,我和同事到重庆出差,为了便于赶上去三峡的船,就住在朝天门附近的一家较差的旅店,我被安排在一个小单间,窗外是阴沟,散发出强烈的恶臭,我一直无法入睡,后来迷迷糊糊地做了个梦,我梦见我去厕所,那种很老式的厕所,里面爬满了巨大的、肥硕的回虫,有大姆指那么粗,约30公分长,回虫多得让人无法进入。我不小心踩到了几条,其体内流出黏绸的黄色液体,十分恶心。

(2)

我有病躺在床上,我的母亲坐在我的床边。不久,我睡着了。梦把我带回到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我目睹了各种令人激动的事件,我被带到法庭,见到了罗伯斯庇尔等名人,和他们激烈辩论,最后,我被判处死刑。刽子手把我带上了断头台,铡刀落下,我被从恐怖和焦虑中惊醒。我发现床上的一块木片已经掉了下来,而且正好击中在自己的颈椎骨上,而此处正是断头台的铡刀铡人头的地方。我母亲对我说:“这块木片刚落下来,你就醒了。”

(3)

我梦见我带领着一帮人打游击,我们要占领密林中的城堡。那是一个方形的城堡,我们顺利通过了护城河,闯入城中,同敌人展开巷战。城里的房子和街道都很规整,布局极其严谨。对方的人中,有一个外国人,十分了得,我们好不容易才把他“搞定”。我们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攻克,就快要拿下整座城了,这时我一回头,发现自己背上有一条蛇,把我吓得惊醒。原来是我睡觉时,放在枕头下的外衣的袖子被我的肋骨压住了。

总结:在睡眠中给予感觉的刺激,并不是以真实的形式出现,而是被另一种,通过某种方式与之有关的另一个“象征性意象”所取代。此类梦的功能是把外界刺激合理化,合理化的过程具有很强烈的随机性。有很明显的“保护睡眠继续”的目的性。

二、机体内部的感觉刺激会进入梦境

在睡眠时,心灵比在清醒时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意识到躯体发生的变化。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就有人认为,疾病刚开始时,在清醒时还不能察觉任何变化之前,在梦中可能已经有所感觉。

许多人在膀胱过度充盈后梦到自己到处找厕所,特别是儿童,梦中常感到要急着尿尿,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地方尿完,醒后才知道自己尿床了。

我们口渴了,会梦到在找水喝,或者是见到江河湖泊等水的场面。

青春期的男女,多梦见异性好友相约,或有关性方面的场面,这与青春期性激素的分泌不无关系。性梦的研究者发现,性梦的发生,以现实生活中未得到性满足者居多,男子做性梦的频度高于女子,并且较少在性兴奋状态中醒来,而女子在做性梦时有50%会醒来。

月经周期也可以影响梦境内容,月经将要来潮时,会出现候车,或者等候什么之类的梦,月经出现时,又常出现破坏性的梦。总之,人体自身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尽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也会在梦中有所反映。

三、纯粹精神来源刺激会进入梦境

精神来源的刺激,即潜意识内容的反应。在醒的时候接触外部的客观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人脑加工成为经验和表象。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出来,就成了梦的内容。

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更宽泛一些的理解是,不止是日间的所思,其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受,在当时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完全没意识到,但相关场景、人物、事件等等信息,还是会以某种方式进入梦境。

从以下梦境中,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这种现象:

(1)

莉萨·奥本海姆经常做同样一个梦,她这样描述梦境:“我站在许多陶罐上。这些罐子悬浮在黑暗的空中,下面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可以吃人的虎鲸。我需要从一个罐子跳到另一个罐子上,避免自己掉进海里。”奥本海姆发现,每当她准备搬家或即将迁离一座城市时,这个梦就会出现。

专家认为,奥本海姆的情况十分常见,同样属性的梦境,经常会在人生遭遇重要转折时反复出现,例如搬家、结婚、离婚或亲人死亡。在此类梦境中,陶罐或是木片,大海或是虚空,虎鲸或是疯魔,其实不重要,关键的是“身处一个未知的、可能充满了各式危险的情境之中,并为此恐慌、焦虑,小心翼翼地让自己不受伤害,并渴望摆脱”这种感受,这往往是他们在清醒时尚未明显感知到,但其实已然在心中隐隐弥散的情绪。

(2)

发明家霍伊在改良缝纫机时,苦恼于针孔的位置。一日梦见受到原始人的攻击,原始人的长矛尖端钻了一个孔。醒来后,马上悟出缝纫机针的针孔不应象普通缝衣针那样设在尾部,而应在针尖,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了这样的缝纫机针头。

(3)

做梦者当天曾与一位“大人物”会面,做梦者首次拜访他,就被此人的智慧、仁慈的魅力所感动。可是当晚在梦中再与他见面时,“我看到X先生(那位要人),他的脸和昨天所见的非常不同。我看见一个残酷及严厉的脸孔。他正在哈哈大笑地告诉别人,说他刚刚欺骗了一个可怜的寡妇,使她失去了最后几分钱。”做梦者为此梦所震惊,于是开始留意这个“要人”,并且发现了他身上确实有残酷无情的一面。(补充:意念已经被接收,但是并未进入显意识,也会在梦境中出现,产生莫名其妙的效果。类似的还有会梦到很久以前的感觉很熟悉但是并不记得发生过的事情或情景)(E•弗洛姆,《梦的精神分析》,光明日报版,1988年)。

(4)

在《梦的解析》一书当中,举出了儿童的梦,比如早上去了什么地方游玩,孩子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晚上发梦,还是会早上的游玩场景,把他再玩个够,以满足个体需要。

总结: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在潜意识层面都会有压抑的渴望、恐惧、焦虑等情绪,迫于道德超我或者世俗规范所带来的压力,这种压抑作用在人清醒的时候是非常强烈的,强烈到个体连把他们输送到意识层面,进而意识到它的勇气都没有。而在睡梦中,当意识系统进入休眠,其对原始渴望的压抑作用也削减至最弱,于是这些个隐隐约约的担心、羞于承认的欲望、被深层压制的恐惧等等,就会在梦中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而对梦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潜意识含义的解读,能绕开意志系统,直接面对潜意识。

#

#

【第二部分:梦的生理学规律】

我们什么时候做梦?

每个生物体,都生活在“节律性生活周期”之中。对个体而言,最大的周期就是生命周期,从出生,发育,到成熟稳定,直至衰老死亡,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对于人而言,再小一点,就是年节律,然后是月节律,周节律,昼夜节律。时间跨度最小的,也是每日重复的,才是跟我们梦境密切相关的睡眠节律。

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人在入睡之后,脑电波水平、激素水平也是呈现节律性变化的,一晚正常的睡眠,可以被分为下图所示的几个部分:

心理学解梦(怎样自己解梦)(2)

非动眼期睡眠(NREM)

1期(入睡期):思睡状态,意识在觉醒与完全入睡间移行、脑电以混合频率为主、反复眼动;

2期(浅睡期):入睡状态,脑电出现K综合波和纺缍波,占总体睡眠时间的20%-50%,

3期(中睡期):中睡状态,脑电以2Hz的高波幅慢波为主,慢波占比例为20%-50%,

4期(深睡期):深睡状态,脑电以2Hz的高波幅慢波占50%以上,

快动眼期睡眠(REM):

发作性快速眼动、肌肉松驰、脑电记录到较低波幅的混合频率波,此时被唤醒时感受在梦里。也就是说,梦境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进行的。

根据上图所揭示的规律,正常人每晚入睡之后,都会做5、6个梦。

如果此人的睡眠是健康的,那么每次梦境结束,在转入下一阶段之前,大脑会抹掉关于此次梦境的所有记忆,也就是说,这些梦境并不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因此,这个节律,与健康优质的睡眠经验并不冲突,所谓“无梦睡眠”,不是真的没做梦,而是意识不到任何关于梦境的信息。

如果此人睡得不好,那么他极有可能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过来(内因性清醒或者被外界刺激惊醒),此时,他的梦境就会和清醒状态出现重叠,因为清醒状态下,长时记忆系统是默认激活的,那么,梦境就会被他意识到并记住。同时,如果一个人意识到他昨晚做梦了,那么他所记得的,必然是濒临清醒的最后一个梦境。如果同时“隐约地”记得好几个梦,那么,他的睡眠就中断过好几次,只是说,除了最后一次,之前的都没有将人彻底唤醒。

而这种“意识到做梦了”,本身就喻示着,睡眠是不健康的,因为没有经历完整而彻底的“唤醒期”,从而不能抹去关于梦境的所有感知。

除了睡眠节律之外,临床研究还为我们揭示了快速眼动睡眠期的主要生理表征:

1、由于眼外肌的阵发性抽搐导致眼球快速的水平方向运动。在闭合的眼睑中可以看到眼球左右的移动。但人已进入熟睡中。

2、全身肌肉放松,尤其是维持姿态的肌群张力减退。

3、脑血流及代谢增加,引起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规则,血压稍上升,体温升高。

4、所有男性阴茎勃起,部分女性阴蒂勃起。均经历兴奋。(所以一般都建议睡觉时要穿宽松的内裤,有益于下半身健康。)

5、脑电波状况与清醒时相似,呈低电压快波。

6、80%从快速眼动睡眠中醒来的人会认为自己在作梦。因为清晰的梦境在这时会出现。

#

#

【第三部分:梦的形成过程】

关于梦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广获认可的就是“激活—整合”理论,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1、最早由霍布森提出。梦是位于桥脑的神经元,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自发、随机、不自主放电而形成的产物。“充电、放电只是伴随离子移动产生的现象,因为当细胞内外离子浓度高度不均衡,会发生跨膜位移,完成充放电。”。至于为什么会在睡眠中发生这种充电、放电现象,目前我们还不知道答案,只是了解到有这么一个现象。

2、神经冲动到达大脑皮层后,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刺激信号,进行解读。来自桥脑的信号本身并没有心理意义,是随机的、歪曲的、毫无关联的,但是大脑皮层试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记忆整合这些信号,使它们变得吻合某一事件,变得有意义,从而以某种方式,构造出比较连贯的事件、情景。

3、梦境的内容,以由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构成的情境为主,同时伴随强烈的情绪宣泄。

4、由于脑桥发出的信号具有随机性,皮层对这些信号的解释很有可能是不连贯、混乱、扭曲、匪夷所思的。

按照这一解释,梦境的运作可以简化为下图所示的过程:

心理学解梦(怎样自己解梦)(3)

从上到下为信息通路运作过程;从左至右为附着情绪的过程

而各家理论关于此运作机制的解读,最大的分歧点,就在于“情绪的压抑与释放”在整个梦境中扮演的角色。它到底是整个梦境的缔造者?抑或只是伴随着梦境产生的一种偶然释放?

如果“情绪的压抑与释放”是梦境的根由和目的,那么,脑桥放电的原因,也就有了解释:是为诱发梦境,从而释放情绪。

如果“情绪的压抑与释放”只是一种伴随梦境的随机释放,那么,梦境就没有目的,是一种“浪费身心能量”的无聊工作。

也有人基于“梦境剥夺实验”,提出新的观念:做梦不是一种能量的浪费,也不旨在释放情绪,而是大脑在松弛状态下的一种“自检”,是大脑在睡眠中清除代谢毒素、清理老化的神经元,完成这些工作后,要以“处理某种简单信息”的方式让大脑以“精神不太集中的方式”尝试着运作几次,以保证醒来后,能以焕然一新的良好状态,面对生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梦境剥夺”,参与者表现出很明显的反应迟滞、烦躁易怒、易疲劳等诸多身心不适症状,这无疑表明了,梦境对脑功能的自我恢复、自我调节具有影响。

#

#

【第四部分:梦的功能】

关于梦的功能,也有许多的看法与理论,因为大家各执己见,大概成型的,有以下这几种观念:

1、梦可以保护睡眠,拒绝觉醒。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是由一些简单而常见的梦,推导出来的一个合情合理的结论。比如把闹钟的声音转化为梦中的钟声从而拒绝醒来,把忘记关掉的吹风机的声音转化为风扇的声音从而不用醒来,等等。这些梦,确实是带有明显的把外界刺激合理化,使得人在梦境里边理所当然地不用为了这种“被扭曲”的刺激醒过来,进而也就起到了“让睡眠继续”的功能。

2、 人们通常在眼速动睡眠期做梦,该时间段主要是为了让大脑的某些区域获得休息或者给大脑补充神经传递素等化学物质。长期阻断人的快速眼动睡眠,会引起类似精神病患者那样的严重的认知障碍。一般讲阻断快速眼动睡眠后,人体会有一种补偿机理,会在下次睡眠中,自动延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以补充不足。快速眼动睡眠有时会突然中断,往往是某些疾病发作的信号,例如心绞痛、哮喘等病。这是实验心理学家通过梦境剥夺实验得出的结论,揭示了梦对于我们心理机制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功能。

3、梦是一种没有涵义的幻象,是大脑在处理感觉输入的随机脉冲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象。这个解释,是在承认“激活—整合”理论的基础上,否定精神分析理论的猜测,否认“梦境是对潜意识层面压抑的欲望的一种释放与表达”这一论断,而认为梦境只是伴随着脑干放电偶然、随意形成的,没有任何寓意,也不值得解读。

4、梦是大脑处理白天所接触到的信息的过程,它帮助我们清理掉没用的信息从而避免大脑信息混乱,相当于系统自检。这是基于睡眠剥夺实验与梦境剥夺实验而做出的延展性猜测。这种观念,源自人们对“意动过程”的研究,研究发现,人每时每刻,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通道,接受的外部事件信息,是庞杂而无限的。可是,因为注意力宽度的限制,能形成理解、能被意识到的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其余的大部分信息,也会进入脑海,并处于一种“不清除出去,但也不去留意”的暂时搁置状态。在睡觉时,大脑不是完全休息,而是以很放松的状态,间歇性地处理这些搁置的信息,以场景体验的方式,进行“如果这个信息意味着这种情景会发生,我会在其中有何种遭遇”这一类分析,也就是梦境。有些信息导出的梦境,确实是无关紧要的,那么,它们就会被彻底清理出去,并在之后也不被注意。而有些信息,会导出伴随强烈情绪波动的梦境,那么,它们会留下痕迹,以期被“特别留意”。而无论如何,大量的“暂时搁置”的信息,都被这一过程处理,大脑才可以以放空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

5、人们能够在梦中代偿潜意识愿望和冲动,宣泄心理冲突。因而通过梦可以了解个体的深层欲望、动机和意识不到的心理冲突。这是精神分析流派关于梦的解析理论的一个核心论断,在临床上已经获得大规模成功应用。

6、梦主要是用来处理与生存法则有关的信息。因此,梦能给我们提供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深刻见地。美国研究人员表示,当遇到一些关键问题时,有些人会选择睡觉,这不仅是为了逃避,最新研究发现,人们确实能够在睡觉的时候解决一些问题。不仅如此,做梦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清醒时困扰我们的问题。这是进化论里边,通过横向对比的得出的观点,许多生物的脑子,是没有精巧庞杂的“分层结构”的,就只是由简单的“古旧脑系统”组成,而人脑的分层结构,也是由基础的古旧脑系统逐步进化出来的,那么,古旧脑的功能,就毫无疑问会在人身上有所体现,主要处理简单的“生存、繁衍”相关信息,如果是抛开以大脑皮层为主的“智识”,那最吻合这一模式的,就是梦境了。

关于“古旧脑功能遗留”,专门有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猜测,做梦的功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旧脑处理生存与繁衍问题的一种方式。如果此猜测获得证实,那么梦境世界将不再是脱离于实际的幻境,而变成了与清醒世界并存的第二世界:无限潜能,隐藏模式的“额外思考”。

曾经,一个叫来亚斯·豪的美国人,非常希望制造一台机器缝制衣服,但是实验总是不成功,因为穿在针眼中的线总是断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恶梦:他被绑在一个木桩上,周围一群非洲人拿着长矛,冲着他又跳又叫,时而用长矛指点他,他发现每个长矛的尖上都有个小洞。梦醒后,伊来亚斯·豪将梦境和生活联系起来,茅塞顿开:只要把针眼设计到针尖上就可以啦!于是,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诞生了。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年轻时做过一个举足轻重的梦:他沿着一个陡峭的山峰滑雪橇,并且向下越滑越快,到接近光速的时候,他发现头顶的星星折射出他从未见过的色谱。这一景象让爱因斯坦永生不忘。他自称毕生所有的发现都源自对那个梦的沉思,通过这个梦,他创造了相对论。

中国建筑师余俊南曾在梦中完成设计构思,广州市白天鹅宾馆,美丽端庄,富有庭院气质,其设计蓝图就出现在余俊南的梦中。

基于以上现象,有人对“梦中解决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有以下观点:

1、 梦中的发明创造都和我们的右脑有关。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的区域,富于创造力。最有可能的理解是,大脑的左右部分,其实既有分工合作,也存在拮抗关系,而梦中,是这种拮抗关系薄弱的时候,利于右脑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而不会因为想象的内容太怪异,被内部压抑。

2、 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已经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这些思考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点。梦中,白天的高级神经活动会转化成另外形式,继续发展,对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进行加工、创造。

3、 因为白天思考问题时,大脑中信息太过庞杂,会有相互干扰,到了睡梦中,神经放松,干扰消除,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头脑中丰富的信息,开始相互建立联系,碰撞出神奇的结果。

4、 另外,科学家和艺术家们,会对梦进行筛选和加工,它们不是一味跟着梦走,而是超越梦境,将梦中灵感拿到工作中去升华和验证。

沿袭这种视角,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黛笛儿·芭瑞特,进行了一些研究,最终得出的观点是:“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

她认为,梦是视觉化的,常常没有逻辑性,这两点使得梦成为一种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梦也是一种思考,只是,它同人们眼睛睁开时的思考有点不同。无论我们是在做梦还是睁着双眼,我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做梦起初可能是为了其他目的,但是,在时间的雕刻下,做梦开始承担双重责任:帮助大脑重新启动,解决问题。做梦和REM睡眠都可能进一步进化,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做梦仅仅是额外的思考时间,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在梦中解决,只不过,有些答案非常零散,需要人们进一步整理而已。

#

#

【第五部分:梦的现实意义】

5-1:梦与现实,你相信多少?

《盗梦空间》影评:最初的盗梦者就是柯布,他和妻子在梦境中造创了很多很多,结果他的妻子不想从梦中出来,只想跟柯布一起在梦里终老。柯布无法忍受,强烈要求从梦境中回到现实世界,不得已进入妻子的梦中,植入怀疑真实世界的思想,导致他的妻子最终无法辨识真实世界,自杀了结。而主人公柯布就此非常悔恨,所以可想像得到为什么在每次进入他人的梦境时,她的妻子的影像就会出现,就是这个原因。

犹太人流传的古籍《塔木德》里说,“一个没有得到释义的梦,就像一封未曾被启读过的信”(A dream which is not interpreted is like a letterwhich is not read)。

5-2:你认为梦是什么?

卡耐基梅隆大学泰珀商学院副教授凯利·摩尔韦奇(Carey K. Morewedge)和哈佛商学院副教授迈克尔?诺顿(Michael I. Norton)在2009年所做的一个研究发现,梦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研究者给美国、韩国和印度的学生提供了4种已有的梦的理论进行选择,看他们对每种理论的接受程度。

·理论1:弗洛伊德理论。梦体现着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情感,而那些被回忆起来的梦的碎片则能帮助我们揭露这些深藏的情感。

·理论2:问题解决理论。梦主要是用来处理与生存法则有关的信息。因此,梦能给我们提供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深刻见地。

·理论3:学习理论。梦是大脑处理白天所接触到的信息的过程,它帮助我们清理掉没用的信息从而避免大脑信息混乱。

·理论4:副产品理论。梦是一种没有涵义的幻象。是大脑在处理感觉输入的随机脉冲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象。

结果显示,不管在哪个国家,人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同度都是最高的,认为梦具有深层涵义(美国56%,韩国64.9%,印度73.8%。也许东方文化更加相信梦的潜意识涵义)。

那么,对梦的不同理解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在调查参与者对不同梦的理论的信念后,研究者要求这些参与者想象三种不同的情景:在他们打算坐飞机出门的前夜……

(1)他们想象着自己所搭乘的飞机失事了;

(2)他们梦到自己搭乘的飞机失事了;

(3)他们所选择的路线在他出门前夜发生了真实的飞机失事。

哪种情况更可能使你取消航班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梦到飞机失事比想象着失事更可能影响你的决定,无论你对梦有着怎样的理解。

而认同弗洛伊德理论的人,会认为梦到的失事比真实发生的失事更加可能使自己取消航班;而不认为梦具有潜意识意义的人则觉得真实发生的比梦到的要可怕,会更容易导致自己取消航班。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强烈地因为梦到诡异的事情而惴惴不安。只有强烈认同弗洛伊德的人才会觉得梦到的危险事件比真正发生的事件还让人恐慌。

根据此类现象,再结合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黛笛儿·芭瑞特关于梦境是古旧脑处理生存和繁衍问题的进化遗留机制这一研究,一个新的猜测由此产生:与清醒时不同,梦境是大脑按照睡眠状态下的规则,继续分析和处理与生存、繁衍相关的情景信息的一套心理机制,是对清醒状态的一种补充,由梦境形成的情绪会遗留到清醒状态,并对清醒后的重大决策形成影响。

5-3:你喜欢什么样的梦?

研究中,研究者先通过调查把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是虔诚的教徒,一组是不可知论者。然后要这两组人同样想象,他们梦到上帝对他们发出两种暗示:

他应该去进行环球旅行;

他应该去麻风病人集居地待一年。

然后要他们评判这两个梦的暗示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意义。

结果表明,对于虔诚的教徒,不管上帝要他去环球旅行还是去麻风病集居地待一年,他都觉得这是上帝的旨意,是同样的重要的。而不可知论者的答案是,第一个暗示比第二个暗示更有寓意。因为在他眼里,上帝并不重要,他的先验想法是他喜欢旅行而不喜欢去麻风病人集居地呆着。这样他认为让他环球旅行才是有重要寓意的梦。他可能马上以此为理由放下一切去环球旅行,而至于上帝要他去照顾麻风病人的事,当然是提都不会提,甚至想都不会想的了。

每个人对梦的诠释都是有选择性的。因为我们渴望梦能验证与支持我们的先验想法,所以我们便选择性地去关注那些 “心有灵犀”的梦。这和其他心理学家们曾经提出的“证实偏见”(conformation bias)不谋而合了。证实偏见是说人的大脑有强大的选择机制,会自动过滤那些你不赞同的观点,只留下你认为正确的。

#

#

【第六部分:如何解梦?】

梦境解析,是心理咨询工作中,临床上常用的分析手段。因为在潜意识中被压抑、被隐藏的欲望、阻抗等等,偶尔会在梦境中有所表达。同时,“有梦睡眠”,本身就意味着睡眠质量不佳,喻示着当事人正处于心理压力之中,由此引发了情绪表达,从而被觉知、被记忆的梦境,往往就是内心冲突的一种显化,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心理分析素材。

对梦境进行解析,是一种临床操作,基于“精神分析理论”框架,隶属于现深层次心理分析范畴。有以下特点,是我们要提前知晓的。

1,

梦境解析只能大概推知心理问题、心理状态。其中极少存在“有这类梦境,就一定是那个问题”这种简单明了的对应关系,而只能理解为“有这类梦境,则大概可推知,是有那一类的问题,但具体是个什么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之所以需要具体分析,是因为某个梦境的出现,同时跟人格特质、人的经历、整体环境、具体事件带来的压力有关,就是说,分析的结果需要合理地推演为“是这么一个人,面对这么一个压力,所以会有这种反应,这种梦境。”,只有如此,分析结果才是值得采纳的。

这跟所谓周公解梦、星象塔罗牌那种简单粗暴的神秘主义解读,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不能图省事就滥用。

这就要求,梦境解析一定要建立在对当事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如果是咨询师进行解梦,则是,在之前一系列接触过程中,已经对当事人的个人特质及身心状态有了充足的认识。能自己解梦是最好的,咨询师只需提供指导即可,解梦过程,往往就是当事人自我剖析的历程,历程和结论,都有参考价值。

2,

梦境不是毫无意义的幻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是被广泛、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证实的。虽然并不排除,有一些梦境是无法解析的,因为压根儿找不到它跟现实问题之间的关联,但是,以这种情况的存在,就认为梦境是随机的、毫无意义的副产品,显然是不合理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的是,梦中的体验、感受等等所针对的问题,就是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延续。问题的面目和形态,可能被扭曲了,被替换了,但是问题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说,梦里的遭遇、梦里的难题,往往就是现实困境、现实问题的一种演绎。同时,梦里释放的情绪,也不是醒过来就没有掉了,它会留下痕迹,持续地对人的身心状态发挥影响。梦里哭醒的人,会一整天都感觉悲伤、压抑,就算完全不记得自己为何哭醒,也明白那不是真实发生了悲伤的事情,但也难以摆脱这种持续的心境。总之,梦境和现实之间,是显然存在某种实实在在的纠缠的,梦的解析,就是要探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各种痕迹。

3,

感受,是梦境解析的关键,其他则是无关紧要的干扰。这是由潜意识加工信息的规律所造成的,其中包含了潜抑、扭曲、投射等等机制,结果是,现实中,由某个人的某个事件所带来的问题,进入梦境后,会被投射到另外的人身上,也会被放置在另一事件、另一情景之中,那么,梦里的人物、场景、事件等等,往往都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不能直接解读。

可以这么说,梦境中的意向,是光怪陆离的,是支离破碎的,是扭曲而令人费解的,只有由他们形成的问题或者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应、体验、感受、冲动等等,才是关键。

4,

关于梦境的记忆不一定是真实的,有可能在复述过程中被扭曲。在睡梦中,意识的纠察功能处于休眠状态,所以梦到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当醒来后复述梦境的时候,因为意识已然激活,它会对梦境中的过于羞耻、过于危险的事件记忆进行压制,造成记忆的混乱。最后回忆出来的梦境,会是相对连贯的情境及事件,因为显意识本能地偏爱这种“合理而连贯”的事件回忆,但其中,往往已然包含了诸多不真实成分,这并不是当事人刻意为之。也因此,解析梦境不能执拗于某个具体片段,而要整体看待,甚至可以只抓全局而不要细节,这不是说鼓励粗心大意,而是在这种工作中,细致入微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

解梦切入点参考:常见梦境及解读建议。

1)悲伤的梦——梦中哭醒表明什么?

悲伤情绪,源自“很在乎的东西已然消逝或即将消逝”这一情境,但是在睡梦中,这个东西不一定以本来形态出现,因此有几个参考方向:①近期有没有亲友离去;②近期有没有遭遇重大挫折(能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产生怀疑的那种);③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是否即将面临可不避免的重大改变;④情感上是否有求而不得的现象;⑤如果是固定时期周期性出现的哭醒现象,建议需求心理咨询师帮助,找到阻抗。

【案例1:】

Z女士28岁,从事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因为近期“烦躁、易怒、莫名悲伤,同时入睡困难,做什么事都很倦怠,身心俱疲”而来寻求心理咨询师。咨询师经过反复问询,得知她事业顺利、家庭美满,近期也没有特别的事件发生。经过追忆,Z女士表示这种现象,其实每年都会出现一阵子,只是今年尤为严重。记忆中,自从她奶奶去世后,就会在忌日前后,每年持续出现这种状态,Z女士将此归结为“跟奶奶的感情特别好,因为过度思念而如此”。咨询师感知到这种表现很不正常,疑点重重,当事人追忆奶奶在世期间的各种点滴事件,反复表达追思之情后,症状却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愈发严重。由于找不到切入点,咨询陷入僵局。

咨询师知道当事人睡眠很差,建议以“梦境解析”为手段进行尝试,Z女士于是提及了一个多次出现的梦境:梦中回到了小时候,奶奶在给自己梳头,开始感觉很亲切很舒服,可不知为何,很快就觉得无比悲伤,然后哭醒,然后的一整天,都心情压抑、精神萎靡,因为做不好事情,就经常发呆,继而莫名落泪。

因为在前期咨询中已然获悉,Z女士在处理大家庭事务的时候,有“在不可理喻的乖顺,与夸张的忤逆之间摇摆”这一特点,咨询师开始追问其奶奶过世期间的诸多细节,最终,以“计时沙漏被Z女士愤怒摔碎”为代价,逼迫她大致复盘了整个事件:原来,她奶奶并非突然死亡,在临终前两三年,就因病痛缠身多次入院,且生活难以自理,日常起居均需照顾。Z女士与奶奶感情深厚,以“孝子贤孙”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常勤于问候,经常趁假期回家探望,一旦得知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则会尽一切努力赶到现场。也正因为如此,见识到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一景:奶奶膝下儿女众多,但各自忙于经营小家庭,老人家的病拖久了以后,就在轮流照顾的事情上开始推诿扯皮,Z女士无比愤怒心酸,但无可奈克,就连她自己,因为每次回去都会体会到“奶奶虽然还活着,但浑身散发着死亡的腐臭”这种情景,事实上也是越来越倾向于回避,更多是在电话里表达关怀之情。最后一次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Z女士得知后,并没有“毫不犹豫地赶过去”,而是去咨询丈夫的意见,丈夫“毫不意外”地给出了“见惯不怪、无需慌张,看看再说”的看法,却等到了奶奶已然过世的消息,当事人为此耿耿于怀。

复盘事件后,深入剖析变得顺畅,Z女士的心理问题也很快明了:造成她心绪压抑低沉的原因,确实是对奶奶过世的悲伤缅怀,但这只是诱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自己的未来人生、特别是生活保障方面,充满担忧。她“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拥有可信赖的保障”的来源,无非“子女亲友相互照顾”或者“购买足够保险”两种模式,前一种是令人欣慰的,但往往靠不住,后一种是靠得住的,但有老无所依的感觉。这种纠结在她六年前择业的时候,就已经冒头,当时她放弃了争取教师编制,进入了完全市场化的培训行业,是希望多挣钱,尽早安家,但这并不是“令人愉快的决定”。结婚后,丈夫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是“幼稚的,毫无远见的”,在她的坚持下,夫妻一直坚持购买三险一金,但这更像是一种不得已的安排,而不是令人满意的方案。继续深究,发现问题根源在更早的时候,Z女士有个弟弟,父母对姐弟俩家教严格,甚至可以说成严苛,其中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听话、要孝顺,但其父母本身,对待长辈的态度,却与他们提出的要求大相径庭,她奶奶临终前的境遇,则引爆了这“自欺欺人的骗局”。这造成的结果,是她强烈渴望脱离村子里沿袭的那套东西,渴望一种“新式的、完全自主的、不受制于他人的人生路”,但机缘巧合之下,一切都无法挽回,按Z女士的话说,就是“如果奶奶的去世,发生在我择业之前,我会义无反顾地考取编制,不管考多少年,我都绝不放弃。”。很明显,Z女士考取大学时择校、毕业后择业、小有积蓄后快速贷款买房等等,诸多决策背后,都在进行着不同人生道路间的取舍。而她老公,因为压根儿不去想这些事,所以,既不令她满意,也不令她不满意,是让她“有种独自在应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感觉,很孤单,可在他眼里却是可笑的”。

到此,那股子弥漫在现实与梦境中的哀伤之情,才有了合理的理解:那是一种无力感的宣泄,Z女士迄今没解决两条人生道路之间的冲突,她曾努力去顺应父母从小规划的蓝图,去传承与实践一种“母慈子孝”的人生,但又对此满心质疑,因为见识到了人心是完全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她也会企图把自己的人生隔绝出来,把资源都用在自己身上,而不去关心别人,但又担心成为孤寡之人,抑或说不甘心沦为孤寡。她怀着这种内心冲突,还每天跟各种人打着交道,拖拖拉拉之下,这几乎成了“注定无法摆脱的死局”,她奶奶的死亡,则是引爆这一切的导火索,因为她“直觉这几乎就是我未来的结局”。所以她在害怕的,是父母给的蓝图破灭,自给自足没搞好,最后反而稀里糊涂地传承了奶奶的宿命。

这属于“由观念、信念引发的心理问题”范畴,对话治疗往往没有效果,咨询师要求Z女士必须亲历亲为,最终总共统计了31位农村老人和8位城里老人的详细生活状况,年龄均不低于六十五岁,又以“为父母做准备”为借口,深入了解了5座养老院,并对以上所有信息都留下详实记录,这些工作共耗时两周,期间不安排任何咨询。在后续一次咨询中汇总信息、交流感想后,Z女士要求退还已经预付但尚未执行的6次咨询的费用,计1200元整,因为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她“难以入睡、心情压抑”的症状,已经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并且也赞同老公的感受,认为“为这屁大点事纠结半生,确实是很可笑”,并宣称“对当下和未来充满了信心”,每天都能吃能睡,精力充沛。咨询师对她这“猛然转变”很是无语,但也只得提前宣布咨询圆满结束。

2)隐晦的梦——欲望如何在梦中拐着弯表达?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是很基础的需求,由这些需求,形成了各种具体的欲望。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人会对各种欲望进行分类,贴上标签。有的欲望是“好的欲望”,比如追求卓越、力争上游等;有的欲望是“可以有,但不宜宣扬”,比如男欢女爱、渴望暴富等等;有些欲望是“罪恶的”,比如杀戮欲、乱伦、娈童等等,这是想都不能想的。要实现“想都不能想”,是通过意识的自我监控来实现,在睡梦中,是这种监管和压制变得松懈的时候,某些平日里被压抑的欲望,就会在梦中冒头。但这只是监管变薄弱,而不是不监管,所以,它们在梦中时常不以本来面目出现,而是拐着弯表达。

【案例2】

高三女生小W,因为“失眠多梦,食欲减退,整日无精打采,脑子里经常冒出稀奇古怪的想法,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成绩持续下滑”而前来咨询,坚持通过微信做网络咨询,且不交代任何个人真实信息。

经问询得知,这种情况已持续近三个月,起因是她的同桌兼闺蜜小L,两人一直关系亲密无话不谈,成绩也不相伯仲,均中等偏上,同时也是班上长得“最好看”的两个,由此而受同学、老师的明显偏爱,但小W自诩比小L更漂亮一点。约三个月前,小W发现,小L与教语文的男老师过从甚密,这是个很“骚气”的男老师,但确实很有能力,被他“特殊照顾”的同学,语文成绩往往能突飞猛进,小L的成绩也在接下来几次周考中明显提升。这让小W非常不舒服,因为语文老师更早就来找她套近乎,表示愿意“多多地私下帮助她”,她觉得为了点成绩而委身于老师,太不划算,于是不予回应,没想到他转头找了小L,而她答应了。小W为此非常痛心,因为老师大她们将近二十岁,小L这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肯定不会有好下场的。碍于没有实证,她又不能把这事捅破,只得多跟小L讲这个老师的黑历史,希望小L能尽早悔悟。结果事与愿违,小L认定老师是个能力出众、极富个人魅力的“大才子”,认为小W这是嫉妒她的成绩提升,嫉妒老师对她的偏爱,是恶毒的造谣与攻击老师,于是渐渐疏远小W,而与老师打得火热。小W自此开始焦虑失眠,整日困乏,见到老师或小L,抑或想到此事,脑海中会突然闪现他两,多是在床上赤身裸体地缠绵,然后就困意全无,心绪无法平静下来。她选择心理咨询,就是希望心理老师能教教她,该怎么做才能尽快拯救小L同学,因为她想不出办法来,而继续拖延下去,小L会越陷越深,如果老师不保护好小L,导致意外怀孕之类的事情发生,则她的一生都将毁于一旦,这让小W焦虑不堪、心力憔悴,恨不能去杀了老师。

按照小W的叙述,这更像是一个“现实问题”,而非“心理问题”,咨询师觉得这个故事疑点重重,但又抓不到问题的关键点,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谨慎地反复问询。小W察觉到,咨询师将注意力明显聚焦在她身上,而不直奔主题,去探讨她急于解决的问题,开始觉得,这是一场“拐弯抹角的、耽误时间的瞎扯淡”,并坦言,觉得咨询师是个骗子,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反复要求她详细描绘那些肮脏的场景”,这是很变态的无耻行径。咨询工作陷入死局,已经可以宣布失败,但咨询师是执业的,预感到这出离愤怒的小女生,极可能给自己送上一份实锤投诉,而一旦沾上“利用工作便利猥亵高三女生”这种标签,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提前结束,决定垂死挣扎一下,建议以“梦境解析”的方式,试试看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因为小W的主要症状就是失眠多梦,所以答应一试,于是叙述了这个梦境:老师要辅导我的作文,把我带到了他的宿舍,宿舍不大,只放了一张书桌和一张床,空间逼仄,我们只能紧挨着坐。老师说小L的作文写得很好,找了一篇让我朗读,我开始朗读,这根本不是作文,是小L写给老师的表白信,信的内容很直白,很露骨,都是“在床上辗转想你”、“要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你”、“紧紧融为一体永不分离”等等字眼,我心里很慌张,我知道即将有事情要发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都已经这样了,我知道我跑不掉,我也已经不想跑了,我只想让他保护好我,不要让我怀孕。我不想再读下去,觉得很害臊,可又不敢停下来,紧张得快要窒息,感觉灵魂都飞了出来,我很难受,浑身软绵绵,觉得整个屋子都在旋转。最后,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想这一切赶紧结束,就自己钻到床上,拉起被子紧紧蒙住头,很快觉得口干舌燥,热烘烘的憋得难受,就会把自己憋醒,吓出了一身汗,如此醒来后,基本一整天都没精神。

这个梦境太过典型,咨询师听完就基本明白了问题的本质。在谨慎确认了“此类梦境醒来后,内裤都是要更换的,因为湿得无法再穿”这一细节后,咨询师终于能拿出足够的线索与证据,迫使小W正视问题,而做好这个工作后,问题的本质,也跟着很快浮显:小W和小L,是最亲密的闺蜜,也是竞争最火热的对手,相互攀比斗气的情况一直存在。而被语文老师特殊关照的学生,其实有很多,其中有男有女,女生中也有那种“又矮又黑,奇形怪状的家伙”,所以,这个老师在决定去特殊关照某个学生的时候,只关心能否通过“开小灶”的方式令其快速提分,进而拉升整体成绩给自己挣奖金,只要他觉得某个学生有这个潜质,就会主动提出要给与特殊关照。在小W这,老师被拒绝,是因为小W笃信“你来我往的交易论”,内心中认定,没有任何一种好,是别人会无端端的给予你的,肯定是看上了你的某个东西,企图与你交换。这种认知,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把事情搞坏掉的,是另一种信念:所谓的“班上最好看”,其实是小W开始日常精心装扮自己的结果,催使她这么早就开始注重外表,是因为她相信,青春靓丽的外表,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借此获取某些好东西的优质资源,而这又是经由观察她父母的相处模式造成的,她母亲熟练地掌握着一项绝技,即通过“让不让老公上床,以及在床上如何表现”的决定权,来达成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每每成功之后,洋洋得意,宣称“男人都一个德行,没一个跑得脱”,人前人后都毫不避讳。而小L,或者是没有这种观念,或者是自信能玩弄好这些东西,坦然接受老师的好意,并且很快有所收获,这就属于是小W“输了一城”,不甘认输的她,开始考虑“也接受这种交易”。一旦这种愿望开始冒头,于此相关的事件、场景就会在脑海中一遍遍预演,细节越来越丰富,她本身就处于内分泌旺盛的年纪,相关的场景性的预演,必然会给她带来强烈的性唤醒,而这又是羞耻的、不划算的,她需要竭力地压制这种唤醒,于是两股力量形成拉锯,她有时觉得这是肮脏龌蹉的事情,与此相关的人,都是下贱的、变态的,有时又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试一试又何妨,甚至还有些期待。

在梦中,拉锯形成的张力开始释放,所以其中有明显的性唤醒,有“主动投身”的乱伦欲望,也有慌张、有害怕,有想逃跑的渴望,也有想放弃抵抗的冲动。有意思的是,其中火辣辣的表白,是借由小L的身份完成的,这很明显是借由投射,让整个事件不至于“崩坏到绝对无法容忍”,从而避开了残存的微弱意志的压制,属于最典型的“拐着弯儿表达”。

3)焦虑的梦——制造困境,与努力摆脱困境

与焦虑相关的梦,于我而言,经历甚少,其实是我基本上就不怎么记得做梦,所以我也搞不懂这类梦境在日常中的实际比例能有多高。

可在临床上,这类梦是出现最多的,因为心理问题的本质,就是各种各样的“与心绪有关的困境”,而与困境相关的情绪,首当其冲便是焦虑。这类梦也是最好解析的,只需要抓住“我掉进一个困境,我想了这些办法来解决困境,最终结果是这样,过程中我很焦虑,结果我可能是不焦虑了,也可能绝望了”这一脉络即可。具体操作,大家可以参照以下案例:

【案例3:】

有一位正在受训的年轻女医生,一直以来她学业有成、幸福快乐。但当她进入第一年研究生培训的时候,这一切都消失了。在被要求去照看重病人的时候,她变得越来越焦虑,尽快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但她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认为自己知识过于贫乏而无法胜任此工作。为此,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

有一天,她被分配去照看一位恶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尽管她非常尽力,患者还是死了。这位患者的主治医师,还有其他一起工作的医师都来安慰她,说她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工作并无疏漏。但是,她仍然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焦虑,认为是她的问题导致了患者的死亡。当晚,她赶到筋疲力尽,熟睡之后她梦见自己独自出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她发现自己在那里谁都不认识,一切都不熟悉,她感到不知所措,接着,一股羞耻感涌上心头,因为她认为自己本该有明确方向,找到自己的路。后来,她发现附近有一个火车站,于是她决定进去得到一些关于自己在什么地方的信息。她想,也许可以找到个书店,在那里买一本导游书,那样她就可以决定自己该往哪里走了。之后,她在梦中的感觉好了很多。

次日,在治疗一开始她就谈到,她认为是自己导致了患者死亡。很快她想起这个梦并决定说给治疗师听,治疗师首先询问了她关于这个梦的看法。这位年轻医生说,此梦让她想起了前一天的患者的死亡给她带来的感受。当治疗师询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时,她说,当这么严重的患者来到她的病房,她感到不知所措,而不知所措又让她很羞耻。治疗师指出,她似乎在梦中体验到了白天的感受,而这个梦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化解掉了那些难以忍受的情感,她不愿死陷于困境,而试图通过读书找到出路。她回应说,在她生命中,读书和学习令她受益匪浅,也正因为学习用功,她才能成为医生。接下来的访谈中讨论了他在医学院校的努力读书的体验,那些经历是让她愉快的。

【案例4:】

一位40岁的焦虑、抑郁症患者,梦见自己被一群士兵追赶,这些士兵用刺刀刺他。他躲在一张桌子底下,瑟瑟发抖,不知如何是好,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个小时,他才找到机会从下边出来,逃走了。咨询师建议他谈谈,关于梦中的场景,他有什么联想,他想到梦中的桌子,与咨询师座椅旁的桌子很像,当他想到士兵和刺刀的时候,联想到了咨询师,他注意到咨询师在抽烟时,经常会用烟斗匙来清理烟斗。

咨询师问他是否感受到,自己被咨询师像刺刀一样的评论刺戳,因此不得不相伴躲藏起来,而接下来的讨论证实了患者的确有这种感受。然后,患者回忆起过去与父母在一起的体验,也是差不多如此,所以很明显,是患者感受到伤害的时候,过去的记忆和感受被激活了。

【注:】“常见梦境及解读建议”内容,在此仅作为参照展示,无法一次性尽数分享,只能持续更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本账号,或者关注我名下的微信公众号,有新的案例的时候,我会进行补充或更新。也欢迎读者前来互动,分享自己的梦境进行解析,如果我决定进行分享,均会事先征得当事人同意,并处理掉所有个人真实信息。隐私保护,是临床工作中硬性要求,本人为执业咨询师,这方面,各位参与者尽可放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