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诺曼底登陆战(战斗不止在滩头)
真实的诺曼底登陆战(战斗不止在滩头)□为抵御盟军的登陆行动,德军在加莱海滩上构筑了大量的碉堡等永备工事,但这些工事最终并没有派上用场加莱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较为关键、在该地区登陆后盟军部队可以直接向巴黎和德国西部的重工业区发起攻击,有利于发挥登陆作战意图、实现快速解放法国全境、并对德国发起反攻的战略目的。同时,加莱拥有法国西北部最主要的深水港口,夺取该地区后能够快速输送部队上岸。但在加莱登陆风险同样巨大:首先,德国人同样意识到了加莱对于登陆作战行动的关键性,并在该地区部署了大量永备工事以抗击可能的盟军登陆行动,这会对登陆作战造成极大的威胁;其次,加莱在英吉利海峡东岸地区中虽然距离英国本土直线距离最近,但如果计算登陆舰队从英国港口到预定登陆场的距离,加莱反而比诺曼底要远。而诺曼底除了距离盟军始发港口距离近、德军在该地区防备相对松懈的优势外,还有登陆场宽阔、能容纳大批量登陆部队这个显著优势,同时诺曼底的潮汐情况较好、可尽量避免因潮
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战役75周年纪念日。对于这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战后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战役,很多人都通过史实资料和《最长的一日》、《拯救大兵瑞恩》等影视作品对此次战役有所了解。而在盟军将士们在奥马哈、金、朱诺、犹他、剑滩五个登陆场奋战的背后,诺曼底登陆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品味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诺曼底登陆战役背后的几点细节。
这已经不是盟军第一次登陆法国了
诚然诺曼底登陆成为德军腹背受敌的开端、说这场战役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场西线最为重要的战役也不为过。不过,早在诺曼底登陆两年之前,盟军就曾经在法国有过一次并不成功的登陆作战。1942年,苏联要求英国在法国登陆、以支援当时处境艰难的苏联红军,而由于兵力不足、缺乏登陆作战装备、难以确保制空权等问题,丘吉尔认为当时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便如此,基于安抚苏联并迫使德国对盟军可能的大规模登陆引起注意、以使其转移部分兵力的考虑,同时也打算为日后的大规模登陆作战积累经验,丘吉尔决定在1942年8月到9月期间组织一次规模较小的登陆作战行动。从1942年5月起,在蒙巴顿将军的统筹指挥之下,英军计划组织加拿大第2师于7月4日对迪厄普地区发起代号“拉特”的登陆作战,但受限于气象条件该计划遭到推迟,最终未能实施。随后,蒙巴顿在“拉特”计划基础上进行调整、制定了登陆兵力规模更大的“朱比利”行动,此时距离登陆行动开始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1942年8月18日,包括加拿大第2步兵师一部约5000人、英国“哥曼德”突击队一部约1000人、美军一支小规模突击队约50人在内的兵力从英国出发,在237艘舰船和74个中队的各型作战飞机的支援下驶向法国西北部的小城迪厄普,计划由加拿大部队在迪厄普的三处滩头登陆、并由英军突击队夺占两处德军炮台。然而由于登陆部队在抵达滩头前遭遇了一支德军巡逻船队,结果致使登陆意图提前暴露、随即德军向登陆部队发起猛烈的火力打击。除英军第4突击队破坏瓦朗日维尔炮台的行动成功外,其余部队没有任何一支实现预定战役意图,已经攻入迪厄普城区的部队与前来增援的德军发生巷战,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到当日中午,意识到登陆袭击行动无法取得任何进展的行动指挥官英军少将罗伯特命令已经登陆的部队撤离,至此迪厄普袭击战已经全面失败。但从后续影响来看,迪厄普袭击战达到了丘吉尔预想的战略目的,并为诺曼底登陆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装备与战术,可以说是虽败犹荣。
□迪厄普袭击战结束后,德军在检查一辆被摧毁的英军坦克
为什么是诺曼底?
诺曼底登陆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骗局”,这一说法源于在登陆行动开始前盟军故意散布将在加莱地区登陆的假情报、结果导致德军防御力量部署出现严重失误的史实。那么,为什么选择在诺曼底而非其他地区登陆?这要从美英两国的登陆作战筹划准备说起。1943年5月12日至25日,罗斯福、丘吉尔和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成员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进行代号“三叉戟”的会议,期间就在法国北部德国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登陆的“霸王”行动进行了研究。当时,除诺曼底外,还有康坦丁半岛和加莱两个预选登陆区,其中康坦丁半岛由于地域狭窄、难以大规模展开登陆部队而首先遭到排除。相比之下,加莱和诺曼底则各具优势。
加莱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较为关键、在该地区登陆后盟军部队可以直接向巴黎和德国西部的重工业区发起攻击,有利于发挥登陆作战意图、实现快速解放法国全境、并对德国发起反攻的战略目的。同时,加莱拥有法国西北部最主要的深水港口,夺取该地区后能够快速输送部队上岸。但在加莱登陆风险同样巨大:首先,德国人同样意识到了加莱对于登陆作战行动的关键性,并在该地区部署了大量永备工事以抗击可能的盟军登陆行动,这会对登陆作战造成极大的威胁;其次,加莱在英吉利海峡东岸地区中虽然距离英国本土直线距离最近,但如果计算登陆舰队从英国港口到预定登陆场的距离,加莱反而比诺曼底要远。而诺曼底除了距离盟军始发港口距离近、德军在该地区防备相对松懈的优势外,还有登陆场宽阔、能容纳大批量登陆部队这个显著优势,同时诺曼底的潮汐情况较好、可尽量避免因潮汐造成的海潮落差致使后续登陆部队无法跟进,因此更适合大规模登陆行动。因此,盟军最终选择在诺曼底登陆,不仅仅是处于作战行动突然性的考虑,更是基于大规模登陆行动的实际需求。
□为抵御盟军的登陆行动,德军在加莱海滩上构筑了大量的碉堡等永备工事,但这些工事最终并没有派上用场
和斯大林有什么关系?
虽然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并没有苏联军人参与,但这次军事行动确实与苏联不无关系,而且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密切相关。早在1942年春季,斯大林就曾要求美英两国尽快在欧洲大陆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一点与当时欧洲战场的局势密切相关:在德国攻陷北欧、中东欧诸国并与法国签订城下之盟后,反击德国侵略的重担事实上在由苏联一国担负,而当时虽然德国攻占莫斯科并苏联投降的意图以失败告终,但距离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尚有一段时间,苏德两军处于胶着状态,因此此时苏军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斯大林提出这种要求可以说理所当然。
为此,1942年5月27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飞往英国、代表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了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的要求,并表示苏德战场未来几个月内形势紧迫、需要英国从西线开辟战场分担部分压力。斯大林的这一判断是准确的,但在当时英国刚刚在北非战场上损兵折将、自身力量并不充裕,同时还在为阿拉曼战役的反攻进行准备,自然没法在欧洲战场上投入太多力量。在迪厄普袭击战之后,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都认识到此时开辟第二战场并不现实,因此随后斯大林和丘吉尔都没有再提及英军登陆欧洲本土的问题。而到了1943年时,反法西斯阵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此时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在11月的开罗会议期间斯大林再次要求英美落实华盛顿会议内容、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并与丘吉尔讨论了“霸王”行动的指挥、兵力部署等问题。可以说,诺曼底登陆在一定程度上是斯大林“催”出来的。
海滩上不止有韩国人
由张东健主演的韩国战争片《登陆之日》让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听说了在诺曼底滩头竟然还有一群为德国奋战的韩国人,而这群来历奇特的韩国人也成为了很多网民啧啧称奇的谈资——被强征加入日军的韩国人、在诺门罕被苏军俘虏后又在苏德战场上被德军俘虏、然后又加入德军并在诺曼底被美军俘虏,这些韩国人的遭遇也只能说……够倒霉的。当然,从诺曼底滩头的韩国人的经历,很能看出二战的“世界大战”本质,至于韩国人以此为据声称自己从二战之前打到了二战结束,这就只能说韩国人过于乐观主义精神了。
不过,在诺曼底滩头为德国人卖命的,可远不只有韩国人。二战期间,德国为弥补自身兵力的缺乏,从很多国家征召了大量的外籍军人,在诺曼底自然也出现了很多外籍德军的身影。诺曼底在法国,自然而然在驻守诺曼底的德军当中有不少法国人,这些志愿加入德军的法国人(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被分散编入德军的各个部队当中。除法国人外,驻守诺曼底的另一批外籍德军更加令人惊异:第905印度步兵团。这支在诺曼底登陆期间隶属于德军第1集团军86军344步兵师的部队建立于1942年9月,据称是希特勒看中印度人与德国人同为雅利安人而从组建,但该部队实际表现极差。即便如此,德军的印度人部队竟然还在1944年8月进行了重建,并编制为“党卫军印度志愿军团”,直到1945年才向盟军投降。非常荒唐的是,作为纳粹德国的帮凶,德军印度人部队的早期领导人苏巴斯·钱德拉·鲍斯竟然因领导印度独立运动而在印度被视为民族英雄,甚至地位堪比甘地、尼赫鲁,这实在是对二战胜利果实的一种讽刺。
□杨景锺,先后服役多国部队
中国军人在哪里?
近几年,拜某些“历史发明家”所赐,很多人都对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中国陆军第52师血战诺曼底”这个网络段子有所耳闻。当然,这个网络段子是毫无真实性的,但在诺曼底登陆行动当中确确实实有中国军人的身影。抗战开始后,原本就极度弱小的中国海军在日本海军的压倒性优势之下土崩瓦解,为重建海上力量,1942年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优秀青年海军军官到英美参战、实习和造舰,这一建议得到英美方面的赞同。1943年,24名中国海军学员来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实习期间这批中国海军学员登上英国战舰、参加了对德国海军的作战。
□赴英国学习的中国海军学员,第一排左起第六位为郭成森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大部分中国海军学员在英军战舰上担任武器军官、并参与了对滩头目标的炮击火力支援,但邹坚和熊德树则作为登陆艇的见习艇长直接参与了冲滩。1946年,首批中国海军学员学成归国。解放战争末期,很多有过在英国学习经历的民国海军军官奔向光明、成为新生的人民海军的骨干力量,其中就包括曾在“肯特”号重巡洋舰上参与诺曼底登陆火力支援、其后又参加了围歼“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作战,归国后率领“长治”号炮舰(即人民海军“南昌”号护卫舰)起义的一代海军名将郭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