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等级(造神论序)
造神等级(造神论序)为了减慢意识时间的速度,我努力不把精力过多专注在一个点上,换句人话就是尽量丰富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思维经历,基于思维的混乱与迷惑,借着偶尔的突发奇想和无稽之谈,于是想写一本《造神论》,论缘,论命。缘乃善孽有无的起因,开始,总是美好的;命是苦好福克的结果,结果,伴随着更多的是无奈。但每当提起笔来就意识到需要学习更多的理念理论来支撑观点,寻找答案。整理了一下需要看的书籍:《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易经》、《庄子》、《淮南子》、《神灭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圣经》(新约和旧约)、《古兰经》、《智者篇》、《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基督教的本质》、《乌托邦》、《忏悔录》、《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存在与时间》、《资本论》。当打开《道德经》第一页时,我突然觉得等把这些书全看完应该就没有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借用此言皆因将近不惑之年而惑矣,当对衣食住行的本能欲望不再迫切地追逐时,喜欢停下脚步,仰望天空,然后闭上眼,会发现偶尔在黑暗的边缘闪过电光火石的激动与恐惧,那就是存在的意义。
从古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改变的不过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科技像打开的魔盒般飞速发展,这也带来了一个疑问,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只有差不多二百年的科技爆发期?闭关锁国?那不过是政治语言,以少拒多叫“锁”,以多拒少叫“封”。可怕的不是地域上的封锁,而是思想上的禁锢。其实思想早已形成,又在每代人身上重复。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必要的人生阅历之后,大多数人的思想会同步陷入探寻性迷茫,少数人会产生一些思想学说。
中国早就有过百家争鸣的时期,纯为整治服务的学说或支脉学说不谈,比较著名的就是“道”、“儒”、“释”三家,之所以这样排列是因为从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角度首推道家,一直很佩服创造“大自然”这个词的人,庞大而本来就存在的样子,换句话说就是“没道理”,这也就是大自然的定律,而人文定律正好与之相反“为什么”,所以导致人们前仆后继的陷入困局。虽然后来历代精英们又各有名著,对这些思想进一步详解、诠释,但另辟蹊径的不多。
西方思想称之为哲学比较匹配,而且有着比较完善的体系,很快也分裂成“唯心”、“唯物”两大派系,列举一些耳熟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康德、休谟、伏尔泰、卢梭、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等,东西方不同点在于东方偏重于人文,西方偏重于自然,就像教育形式一样,东方偏重于经验传道,西方偏重于实验传授。即使思想有着千年的沉淀,科技有着魔幻的发展,可仍然没有让人类走出困局。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欲望,基本欲望是动物的属性,发散欲望是人类的特性。满足基本欲望的同时,人对未知的困惑还需要心灵上的寄托,这就有了“神”。
神包括神话和神学。神话由地理区域的人信奉并传递着,目前存在几个体系:古希腊罗马神话体系,北欧神话体系,西亚或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体系,印度神话体系,中华神话体系。还有一些信众比较小的神话支脉等。不同信仰的组织就形成了宗教,众所周知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是以信众人数和区域定义的,我坚持加上道教。这里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东正教、新教等教会渊源极深,有点佛教里“小乘”、“大乘”、“密乘”的意思。同样的时间轴,佛教、道教也在形成与发展。不同的是西方先有神或神的信使:亚伯拉罕、摩西、所罗门、耶稣基督、默罕默德,再有思想论著:《圣经》、《古兰经》。东方是先有思想论著:《心经》、《道德经》——大多数经书表达形式都很像《论语》,只有《道德经》不同,之后述者被追封为神:佛陀、老子。这也能体现神或神的使者产生的条件:首先必须是智者,有对未来的预见和解惑的智慧;有普世心,要心怀众生,这点就将帝王踢出了神坛;有思想著作,思想的传播才能不受地域和年代的限制;最后一点是一般会在在灾难的时候出现。近代有个人完全具备成神条件,但因为他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而主动破灭了神化,但依然被后世神化。以上论述看起来像是人创造了神,如果加上一句为什么,多少机缘巧合,那就真的神化了。
有形的神是有血统的,无形的神是共同的,所以即便有了能寄托众生归宿的神之后,人们依然执着于“天”——对这个神秘而无穷领域向往,代表着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人文定律里的恐惧是人为什么而生,几乎所有教会达成一个共识:“人生而有罪”,更让人不解的是“哭来于世”,声音有好多种,为什么偏偏选择了类似哭声,教会说人生于世是来历劫的。人世其实就是地狱,地狱的痛苦不是教会所描述的样子,真正的痛苦是来自于“牵挂”,从出生一件一件挂上心头,之后再一并把它们带血的割舍。在这一层面上没有道理可讲,就像人生最不平等的就是出生,最平等的是死亡。历代智者都想跳出这个格局,但“大自然”附带给了人“情”和“欲”的本能。让人无法超脱。其实人怕的不是死亡,怕的是没有感知。所以要想“跳出三界外”,就要先断情,再断欲,做到“无”,无相,无我,做到了的人基本就“飞升”了,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神学包括思想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发明和创造) ,“科学”看似与神学对立的,也可以说是兼容的,科学是神学庞大的未知领域里的一点符合人类感知逻辑的现象解释,像目前让科学界颠覆三观的“量子双缝干涉实验”以及“量子纠缠现象”,因观测的存在而表现波粒二象性,让人类震惊的原因无非是以为找到了意识与现象的联系,如果有,那就离找到“神”不远了。如果意识与现象的联系存在,那么意识时间就存在,时间在意识领域不是同步的,时间会因关联的人有短暂同步后又随之脱离,越远离越快,越关注越慢。假想若所有人同时没有期待、愿望、交集,那么意识时间会不会停止。其实科学假想悖论有很多,记得有个说法超过光速时间可以倒流,那么速度向来是相对而言的,假如用一个手电筒去照射另一个手电筒,从一个光速的角度看会不会把另一部分光送回过去。所以所谓新发现其实和古人面对雷鸣闪电的困惑一样。重点是人们找到解释了愚昧的神话之后会陷入更大的迷茫,跳出地球这个限制后是更大的限制,科学说宇宙是大爆炸的产物,是在膨胀的,之后呢?之后是收缩,收缩之后呢?再爆炸?宇宙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是另一个宇宙吧,并且多个类似的宇宙存在于一个“无”之中,再大之外是另一个“无”,直到哪个不等变换出现,将其化成房间里的一粒尘埃。人类重复着从混沌中找出规律,又被不规律带入混沌。像所谓的宇宙第一定律“熵增定律”,事物最终目的是走向无序的灭亡。问题是灭亡之后呢?灭亡也可以说是新的开始。所有的答案被连续追问三次为什么都会让思维陷入迷茫。于是人类感觉到了孤独,希望寻找类同体,目前还没有相似而只是唯一的存在,迷茫的结果就不得不质疑,不得不否定,否定进化论,否定相对论,否定不受时间约束的所有发现和定律。导致爱因斯坦研究到最后撕毁所有手稿的举动。
为了减慢意识时间的速度,我努力不把精力过多专注在一个点上,换句人话就是尽量丰富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思维经历,基于思维的混乱与迷惑,借着偶尔的突发奇想和无稽之谈,于是想写一本《造神论》,论缘,论命。缘乃善孽有无的起因,开始,总是美好的;命是苦好福克的结果,结果,伴随着更多的是无奈。但每当提起笔来就意识到需要学习更多的理念理论来支撑观点,寻找答案。整理了一下需要看的书籍:《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易经》、《庄子》、《淮南子》、《神灭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圣经》(新约和旧约)、《古兰经》、《智者篇》、《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基督教的本质》、《乌托邦》、《忏悔录》、《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存在与时间》、《资本论》。当打开《道德经》第一页时,我突然觉得等把这些书全看完应该就没有时间写了,所以决定写第一本只有序而没有正文的书《造神论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