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经历了一百次的花开花落,傅廷栋与油菜花最初的相遇正是在华中农业大学里的试验田。一生致力解决农民的问题“60年都是在油菜花地里边度过的,大概种过100次油菜。我夫人有时候说我不爱她,我就爱油菜花。”△2021年,傅廷栋与夫人在油菜田。我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研究生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一起回顾“杂交油菜的开拓者”傅廷栋的育种人生。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1)

傅廷栋,1938年出生,广东人。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油菜的开拓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他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波里马不育株,为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获得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杰出科学家奖”。

每年三月,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办公室里的一扇透亮玻璃窗,就像一副镶嵌在大自然里的风景画。经过了5个月的生长,200亩油菜在窗外开出了黄灿灿的花朵。在84岁的傅廷栋眼中,今年,这片试验田的长势不错。

“60年都是在油菜花地里边度过的,大概种过100次油菜。我夫人有时候说我不爱她,我就爱油菜花。”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2)

△2021年,傅廷栋与夫人在油菜田。

我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研究生

一生致力解决农民的问题

经历了一百次的花开花落,傅廷栋与油菜花最初的相遇正是在华中农业大学里的试验田。

1962年,24岁的傅廷栋成为我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学研究生,师从刘后利教授。

傅廷栋说,“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在寻找雄性不育的变异株,但没有进展,我也找了两年了。1970年,我同我老师一起,还有科研处的干部,在华中农业大学四五十亩油菜地里,从上百万株里一株株去找。”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3)

△1963年,傅廷栋(左)与导师刘后利在田间研究油菜。

和袁隆平在稻田里的寻找相似,傅廷栋搞杂交油菜也经历了大海捞针的过程。油菜花的花期只有1个多月,已经留校任教的傅廷栋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和上百万株油菜的对视中。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一次次的失败都没能磨掉他的决心。这份执着早在他17岁时就深埋心底。那一年,珠三角稻田里闹虫灾,傅廷栋亲眼见到农民们的粮食颗粒无收。

“农民坐在田里哭,我心里就很难过。技术员不能解决农民的问题,真的很愧疚,得想个办法更好地为农民解决问题。”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4)

△1956年,傅廷栋(右一)与广东省中山县横栏区农技站同事合影。

在油菜地里转了10年

发现“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不育株”

1972年3月20日,这是个让傅廷栋一生难忘的日子,在学校的一处资源圃里,带着草帽、挎着背包的他终于在一个“波里马”品种中找到了那株特别的油菜花。

傅廷栋回忆,“看到一株很特别的花,雄蕊退化,雌蕊正常,真的很高兴,但是能不能用还不知道。”

此时,34岁的傅廷栋已经在油菜地里转了10年。当晚他跑到老师家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后利。

师徒两人并不曾想到,那看似平凡的一天,将中国送到了油菜杂交利用研究领域的世界前列。

袁隆平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后的第七年,中国人又发现“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株”。傅廷栋也由此获得了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国际油菜理事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

傅廷栋说:“当时,我的学生坐在台下看到我获奖,差点流眼泪了。在场的几乎全是欧洲人,只有我一个黑头发坐中间。我学农几十年来,能从一个普通的中专学生坐到这里,我很激动。我的光荣不是我个人的,是我的学校的,我们中国全体搞油菜育种人员的光荣。”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5)

△1991年,傅廷栋(中)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上获得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

他利用杂交技术培育油菜新品种

被誉为“高品质的东方橄榄油”

现在,傅廷栋培育的油菜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目前,油菜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我国每年生产食用植物油约1000万吨,菜籽油占一半以上。过去的菜籽油品质差、出油少,芥酸含量高。

如今,利用杂交技术,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低芥酸、低硫苷、高油酸的油菜品种,被誉为“高品质的东方橄榄油”。

傅廷栋带领的研究团队已培养硕士博士500多人,师兄弟们都有和老师下乡下田的经历,也都知道傅老师永远带在身上的六件套:黄草帽、蓝大褂、黑胶鞋、绿色的军用水壶、笔记本和带着泥点的挎包。

每年油菜开花和收菜籽时,大伙在田里工作七八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暑假会更忙,傅廷栋会带着学生去更远的地方——青海、甘肃。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年暑假,傅廷栋带着学生们去青海试验田,那时候武汉到青海西宁坐火车要两天。买不到坐票,他们就坐在车厢连接处,身上背着大包,里面装着还没来得及脱粒的油菜,没曾想被列车上的乘警误认为了二道贩子。

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的女学者(这位84岁的背包院士)(6)

△2008年,傅廷栋在西北农大油菜试验田。

傅廷栋一辈子围着田地打转,围着农民打转。他在甘肃和政县研究推广双低杂交油菜,持续了22年。当地油菜种植面积从2.5万亩扩大到16万亩,亩产从100公斤增至200公斤。2019年和政县脱贫摘帽。

学生文静在傅廷栋团队已经20年了,现在她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的老师,回忆起20年前第一次见到傅廷栋时,她总忘不了那个周末在学校油菜田里边走边记的孤单背影。

“几十年一直都是这样。前几天,我们油菜快收之前,每天气温都在30摄氏度以上,老师坚持每天下地,到了地里以后,他都不用看本子上的系谱,就知道这个材料是什么。”文静说。

油菜的功能主要是产油,另外还可以做饲料、做蔬菜、当绿肥、采蜜、观赏旅游,做工业原料。最近几年,傅廷栋又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耐盐碱油菜品种的改良和选育。

“十多年前,我就搞盐碱油菜,盐碱地里不能种东西,种了就死了。耐盐碱的油菜,在盐碱地种还可以喂牛羊,牛羊粪再回施到盐碱地,这样盐碱地就改良成农田了,相当于增加耕地面积,我很有信心。”

记者:有人称呼您是“背包院士”。

傅廷栋:每年下田,我都挂在这里,下田就背着。背包都换了几个了。

记者:换了几个包了?

傅廷栋:记不清了,背烂了就换了。

从实现世界油菜杂交油菜零的突破,到培育符合人们需求的油菜杂交种,再到如今配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饲料油菜、耐盐碱油菜,当问到傅廷栋这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时,他的回答很简单。

“既为了油菜,也为了农民,目的还是为了农民。”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凌姝,走进傅廷栋的办公室,一首悬挂在墙上的小诗引发了我的注意,请教傅先生,他笑着告诉我们那是去年油菜花开时,面对湖北沙洋成片的油菜花田写成——“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沙洋,今又沙洋,大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春风尽,处处春光,无限风光,荆楚山河换新装。”

84岁的老先生吟诵着这首诗,广东乡音里夹杂着湖北口音。他说几十年前曾有人劝他回广东工作,待遇好些,也能回到故乡,但他却选择留下,理由很简单,他舍不下湖北的油菜花。正是这份牵挂让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开成了许多农民的致富花,正是这份牵挂让傅老的六十载科研岁月涂抹上金色华彩。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