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哪个谋士不让打(袁绍三大谋士曾分别献灭曹之计)
官渡之战袁绍哪个谋士不让打(袁绍三大谋士曾分别献灭曹之计)196年汉献帝迁都后,曹操在许都大力发展屯田,为此他连骁勇的青州军都放弃不用全部用来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即使兵力不足也不见青州军身影,就是因为青州军战场纪律败坏已经成为了半军半农的屯田军,不再参与作战任务),不过从官渡之战曹操极度缺粮草来看,屯田暂时还没见多大成效。当时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差不少,兵力也远不如袁绍(官渡之战曹操才凑了三万多兵马,袁绍有十一万左右),沮授和田丰的以优势兵力骚扰曹操的疲曹之策是可行的,只不过沮授的策略相对保守和更为稳妥,在疲曹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的发展,所以时间上需要三年;田丰的策略更为激进和积极一点,进攻性更强,所以时间上只需要两年。沮授建议的核心就是先礼后兵,打持久战以优势兵力一步步蚕食曹操的地盘,再以骑兵持续不断的骚扰曹操,袁绍自己则做好备战的准备,如此一来三年之内大事可成。田丰建议的核心思想和沮授差不多,都是不建议急着和曹操决战,而是以持久战和消耗战疲曹,不过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是大败的一方不是曹操,而是实力和兵力远在曹操之上的袁绍;袁绍之败主要的责任在他自己,很多人都说袁绍完美的避开了所有的正确建议,这话有一定道理,其他的不说,只说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麾下三大能力最强的谋士沮授、田丰和许攸三人曾分别献灭曹之计,从事后的情形来看这三条妙计都有一定道理,那么哪个方为上策?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三人具体的灭曹之计,沮授的建议是:“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田丰的建议是:“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许攸的建议是:“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成矣。”
沮授建议的核心就是先礼后兵,打持久战以优势兵力一步步蚕食曹操的地盘,再以骑兵持续不断的骚扰曹操,袁绍自己则做好备战的准备,如此一来三年之内大事可成。
田丰建议的核心思想和沮授差不多,都是不建议急着和曹操决战,而是以持久战和消耗战疲曹,不过他更侧重于对曹操前方的骚扰。
许攸建议的核心就是一方面分兵和曹操相持,另外一方面以精兵奇袭许都,迎奉天子。
当时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差不少,兵力也远不如袁绍(官渡之战曹操才凑了三万多兵马,袁绍有十一万左右),沮授和田丰的以优势兵力骚扰曹操的疲曹之策是可行的,只不过沮授的策略相对保守和更为稳妥,在疲曹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的发展,所以时间上需要三年;田丰的策略更为激进和积极一点,进攻性更强,所以时间上只需要两年。
196年汉献帝迁都后,曹操在许都大力发展屯田,为此他连骁勇的青州军都放弃不用全部用来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即使兵力不足也不见青州军身影,就是因为青州军战场纪律败坏已经成为了半军半农的屯田军,不再参与作战任务),不过从官渡之战曹操极度缺粮草来看,屯田暂时还没见多大成效。
沮授和田丰的疲曹之策在战略上来说是上策,但是沮授留给曹操三年的时间有点长,因为再怎么骚扰也不可能骚扰到屯田的许都,没有大规模的战事三年之内曹操加大力度屯田和训练士卒,实力肯定增长很快。
相比较而言田丰的策略更为积极,疲曹的力度更大,两年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何况田丰还提出“外结英雄”也是一招妙棋,从孙策放言说要袭击许都,以及官渡之战期间汝南叛乱频生来看,曹操的后方一点都不安稳,所以综合来看田丰的策略比沮授的更为靠谱。
至于许攸的奇袭许都之计太过冒险,曹操岂能不会防着袁绍这一手?从官渡之战期间即使前方战事再吃紧,曹操依然安排夏侯渊、蔡阳和曹洪率兵万余屯驻南阳到颖川一线,以及满宠和李通8千人镇守汝南一线来看,曹操对于对手可能出兵奇袭许都早有防备(当时袁绍、孙策、刘表都有可能会出兵许都)。
官渡之战曹操总兵力才三万多人,南阳、颖川、汝南三个许都的必经之地曹操就安排了近两万兵马,所以许攸奇袭许都的冒险行动成功可能性很小。
总的来说,田丰之计是上策,沮授之策是中策,而许攸之计则是下策,不过可惜的是袁绍一条都没听进去,如果他采纳了田丰或者是沮授的疲曹之计,很可能统一北方的就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了。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请勿抄袭!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