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趣的七绝诗(这组诗被选入各年级课本)
关于童趣的七绝诗(这组诗被选入各年级课本)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四时田园杂兴》中第三十一首为例,通过分析诗内容,来看看这个问题,并探寻这首诗中的意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代:范成大
我们形容儿童,总会用一些诸如“可爱”“天真”之类的词语,儿童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象征,以他们特有的未被社会染指的童稚,治愈和温暖着这个世界。
其实在古诗中也有很多来表现儿童的作品。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一课,就选入了三首,分别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
其中《四时田园杂兴》这一组诗几乎年年被分别选入不同年级课本之中,可见其的艺术影响力之大。
但在这组诗中,有一个争议点,就是题目中“兴”字的读音,到底是读一声还是四声,让很多读者纠结。
那么今天,我们就以《四时田园杂兴》中第三十一首为例,通过分析诗内容,来看看这个问题,并探寻这首诗中的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01诗中体现的农家夏日活动场景白天一家人都迎着朝阳去地里除草了,黄昏时分迎着夕阳而归,夜幕降临,一切归于寂静之后,便又在家中搓麻线。
村里的男人女人们分工明确,各有各的工作任务,倒也其乐融融。而那孩子,还小不懂耕田种地的事情,也不懂得如何帮母亲织布,只好也在那树荫之下,学着大人的模样学种瓜。
这首诗读来,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一代,似乎感触更为深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从小在农村长大,这范场景便很常见了,却颇有特色。通过字里行间,似乎一下子将我们的记忆勾回到了小时候跟在父母身后种瓜点豆的童趣时代。
范成大的诗风,继承了白居易、张籍等诗人的风格,适时体现出一种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但也随着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形成了自己清新潜显的特色。他的诗风格多变,但其中成就最大的就是写农村生活的这一部分。
02题目中“兴”的读音该如何界定在部编版之前,这首诗时是选入小学五年级课本中单元复习最后的“读读背背”模块的。
大家都知道,选入正式课文的古诗需要学生会被会默写,并明白古诗的深层意思,因而各种教参或资料也相对比较齐全和权威。但是选入课后“读读背背”的只需要做到了解,也没有过多的注音。
那么,在以前的课本中,只是单独列出了这首诗,这个字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很多渠道查出来的读音也有不同,因此,很多年轻老师也不知道如何界定了。
“兴”有两种读音,一个一声,表示兴盛,兴旺之意,一种四声,表示高兴之意,体现人心中的感觉。
有人认为此处取一声,表示农家生活的一种其乐融融和兴盛兴旺,有人认为取四声,表示农家生活中的乐趣。
其实在新部编教材中,编者已经明确的在注释中标出了此字音为四声。但是,我们也不能只是人云亦云,必须真正地明白为何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
结合上文中内容分析,本首诗写的是夏日农家忙碌紧张的劳动场景,其中主题之一也是体现儿童的天真,有一种童真童趣渗入其中,这些农家劳动在孩子看来,是一种乐趣。
因而这里的“兴”便取四声,完全说得通。
03诗中不仅仅只表现童趣,更是作者心中的感情迸发《四时田园杂兴》这一组诗,是诗人白居易退居家乡之后,创作的一组大型农家诗作,一共多达60多首,题目中“四时”可理解为四季,描写的便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农村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诗中的思想其实是多重的:
- 表现农村自然风光的展现
- 描写儿童的童真童趣
- 反映农民那个时代背景下,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作者内心深处对广大农民的同情被巧妙地掩饰在了轻松活泼的表面文字之下,不细读之,不了解背景,便难以体会到这层深意。
单属于儿童的这份天真,也隐含了作者的一种内心向往,向往这种“不懂世俗便多一些快乐”的单纯。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越长大似乎快乐就被多剥走一分,很多时候,简简单单的幸福,也是一种需要花很大力气去争取。
(本文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诗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