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插头怎么接线图解(一门三相)
三线插头怎么接线图解(一门三相)韦思谦的儿子韦承庆,颇有乃父之风。武则天称帝后,韦承庆先后三次掌管天官选事。他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公允,深受朝野上下好评。后来,他又升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担任宰相之职,兼修国史。武则天执政后,韦思谦调任肃政大夫。他十分注意同王公大臣们交往的分寸,每次见到王公贵族,从不行跪拜之礼。有人好心劝他,他义正辞严地回答:“雕、鹗、鹰、鹯等猛禽,怎能与那些家禽为伴?我们做御史的,为什么要用跪拜之礼来讨好别人呢?况且身为谏官,本来就应该特立独行。”他在任职期间,大刀阔斧地整顿纲纪,朝廷上下风清气正,一派肃然。垂拱元年(685年),韦思谦因表现突出,升任凤阁鸾台三品,官居宰相。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新起用,恢复了中书令的官职。褚遂良存心要报复韦思谦,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贬到外地,降为县令。有人同情韦思谦的遭遇,私下找到他,奉劝他以后应当圆滑一些。不料,韦思谦并不领情,高声说道:“大丈夫身居刚正
□王剑
唐朝时,黄河岸边的韦城村,有一户姓韦的人家,父子三人同朝为官,先后位居宰相,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门三相”。
父子三人中的父亲叫韦思谦,阳武(今原阳)人。唐高宗时,他担任监察御史,负责各级官吏的政绩考察。韦思谦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他曾经对人说:“御史走出国都,如果不能震慑州县,动摇一方,就是最大的失职。”
有一次,韦思谦在例行考察中,发现中书令褚遂良利用职务之便,低价购买田地。其时,褚遂良是朝廷重臣,树大根深,而韦思谦只是小小的御史,他们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然而,韦思谦竟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上书弹劾褚遂良。因为证据确凿,褚遂良被调出京城,降为同州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新起用,恢复了中书令的官职。褚遂良存心要报复韦思谦,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把他贬到外地,降为县令。有人同情韦思谦的遭遇,私下找到他,奉劝他以后应当圆滑一些。不料,韦思谦并不领情,高声说道:“大丈夫身居刚正之位,必须明目张胆地来报答国恩,岂能碌碌无为,只图保全妻子儿女?”
唐高宗非常欣赏韦思谦,多次召他进宫谈话。遇到案情不明、一时难于判决的疑难案件,高宗皇帝也都邀请韦思谦参与裁决。
有一次,将军田仁会因与御史张仁炜不合,就蓄意捏造罪名,诬告张仁炜。唐高宗亲自过问此案,在朝堂上公开询问张仁炜。张仁炜十分害怕,结结巴巴,回答得语无伦次。韦思谦见状,挺身而出说:“臣与张仁炜曾是同僚,相当了解这件事的缘由。张仁炜为人懦弱,不能为自己申辩,但不能因为这个,就让他获罪。我请求让张仁炜和田仁会当堂对证。”韦思谦言辞流利,思路鲜明畅达,最终,唐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宣布张仁炜无罪。
武则天执政后,韦思谦调任肃政大夫。他十分注意同王公大臣们交往的分寸,每次见到王公贵族,从不行跪拜之礼。有人好心劝他,他义正辞严地回答:“雕、鹗、鹰、鹯等猛禽,怎能与那些家禽为伴?我们做御史的,为什么要用跪拜之礼来讨好别人呢?况且身为谏官,本来就应该特立独行。”他在任职期间,大刀阔斧地整顿纲纪,朝廷上下风清气正,一派肃然。垂拱元年(685年),韦思谦因表现突出,升任凤阁鸾台三品,官居宰相。
韦思谦的儿子韦承庆,颇有乃父之风。武则天称帝后,韦承庆先后三次掌管天官选事。他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公允,深受朝野上下好评。后来,他又升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担任宰相之职,兼修国史。
韦承庆非常关注民生,他深入民间视察后,在谏书中写道:“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惶于稼穑。”认为民以食为天,如果朝廷不恤民情,而让从事耕种的农民纷纷逃荒保命,那么谁还有时间从事农业?
韦嗣立是韦承庆的异母兄弟,其忠孝与才干不在父兄之下。武则天时期,韦嗣立接任韦承庆的职位,位居宰相。他积极上书谏言,针砭时弊,大胆指出朝廷任用酷吏的弊端,要求教育改革和刑法改革。
永昌元年(689年)9月,韦思谦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
“子承父业不绝后,一门三相史无前。品学兼优古今事,教子有方当思谦。”一千多年来,韦思谦刚正不阿的故事,一直在河南原阳世代流传。
从原阳县陡门乡政府驻地东行4公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砖木结构的院落。院子有山门,有两厢,有大殿。虽然墙壁斑驳破败,但厅堂内高悬的“文魁”“进士”两方古匾,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