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音乐素养课(核心素养的音乐课怎么上)
为什么要学音乐素养课(核心素养的音乐课怎么上)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素质型音乐教育,我就特别纳闷,难道我们这么多年没有音乐统考的日子里,都在搞应试型(应赛型)音乐教育吗?音乐纳入中考了,我们却反其道而行,搞素质型音乐教育?摆在老师眼前的课题是:如何在坚持音乐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样,摆在出题专家眼前的课题是:如何在几道题目中考察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专家面临的课题比我们复杂得多,这样一想,一线老师们也大可不必头疼心慌。核心素养的音乐课该怎么上?绝对不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做法另起炉灶,《音乐课程标准》上写得很清楚,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主要包括音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三大方面。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中围绕三大教学领域,秉持这五个
文 | 吴洪彬
张燚在《音乐周报》发文《都在说“核心素养”,那音乐课怎么上?》,谈到核心素养的音乐课怎么上让很多一线教师头疼。本以为该文会给出什么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可看完以后依旧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越发觉得“核心素养”高深莫测。
纵观张老师全文,两个观点比较鲜明:一是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二是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教育家,而不是音乐家。遗憾的是,文章通篇居然没有提到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并且举了一个体育老师的体育舞蹈课作为示例,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体现核心素养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是一件很难的事?
留言中的读者中还是有明白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就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换言之,我们的音乐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音乐表现力、文化理解力。这个其实比较好懂,也毋庸置疑,因为“核心素养”是汇聚了众多专家智慧的顶层设计,我们教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落实。
普通音乐教育是培养国民基本音乐素质而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这已经是多年前就反复强调的、老师已形成共识的观点。事实上,普通音乐教育也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提出“不培养音乐家”,我想针对的不是音乐课堂教学,而是课外兴趣小组和音乐社团。看看如今的展演和比赛,完全是专业化的要求,你唱三声部,我就唱四声部,你搞管乐团,我就搞交响乐队。音乐课不培养音乐家,可学校音乐特色社团正在努力培养音乐家。
张文中说,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见得是一位音乐家,但一定要是一位教育家。可是接下来话锋一转,指出我们常能看到识谱视唱都有问题的音乐老师,且认为这并不是音乐教师“不是音乐家”的问题,是不具备基本音乐能力的滥竽充数问题。对此,我不敢苟同,我恰恰认为,这就是音乐老师“不是音乐家”的问题。音乐老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当然首先要向音乐家看齐,教给学生正确的音乐基本知识、准确的音乐表现技能、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到成为教育家的问题,比如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让不喜欢音乐课本的孩子也能爱上音乐,能够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成长等。
咱们国家是音乐家多,还是教育家多?可能没有人做过精确统计,就我个人观点,真正的教育家凤毛麟角,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都不得不屈从于考试的指挥棒。别说一线教师难以成为教育家,就是给老师做培训的导师,称得上教育家的能有几人?核心素养的提出的确是以人的发展为第一位,但如果核心素养最终还是要通过考试(统考)来判断,就难免又会跑偏。
核心素养的音乐课该怎么上?绝对不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做法另起炉灶,《音乐课程标准》上写得很清楚,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主要包括音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三大方面。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中围绕三大教学领域,秉持这五个基本理念,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核心音乐素养。
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素质型音乐教育,我就特别纳闷,难道我们这么多年没有音乐统考的日子里,都在搞应试型(应赛型)音乐教育吗?音乐纳入中考了,我们却反其道而行,搞素质型音乐教育?摆在老师眼前的课题是:如何在坚持音乐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样,摆在出题专家眼前的课题是:如何在几道题目中考察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专家面临的课题比我们复杂得多,这样一想,一线老师们也大可不必头疼心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