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书写的十六字口诀(篆字识读32捧携)
篆书书写的十六字口诀(篆字识读32捧携)“捀”的篆字亦可写作“奉”形。小篆,由“手”、“夆”构成,而不能由“手”、“奉”构成。如果可以不太严谨的话, 则可以写作“奉”的篆形。读音:féng(péng),敷容切。《说文解字》:奉也。古文写作“捀”,因此从“手”“夆”(páng)声。篆形亦由“手”、“夆”构成,而非“手”、“奉”构成。义为双手“承接”。“捀”的甲骨文和金文均缺。
「篆字识读」第一辑: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32):捧、携、承
文/图|王万平
在上期《篆字识读31:手、惯、奉,奉字背后是一个个压迫与被压迫的故事》一文里,我们解读分享了“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手、惯、奉。有兴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分享“与人有关的部首及篆字”:捧、携、承。
94、捧读音:féng(péng),敷容切。
《说文解字》:奉也。
古文写作“捀”,因此从“手”“夆”(páng)声。篆形亦由“手”、“夆”构成,而非“手”、“奉”构成。义为双手“承接”。“捀”的甲骨文和金文均缺。
小篆,由“手”、“夆”构成,而不能由“手”、“奉”构成。如果可以不太严谨的话, 则可以写作“奉”的篆形。
“捀”的篆字亦可写作“奉”形。
95、携读音:xié,户圭切。
《说文解字》:提也。
会意字,从“手”“巂”(guī)声。“巂”字还有两种读法:xī、juàn,亦写作“嶲”。“巂”是鸟名,即杜鹃。
“携”的甲骨文、金文均缺。
“携”的小篆从“手”“巂”声,因此由“手”和“巂”构成,而非“手”、“隽”构成。
“巂”的这种写法在古文里居多,但也有写作“嶲”形,二者相同。因此“携”字在古文里多写作“攜”形,由篆文演变而来。或者也有一种可能,篆文里本没有“攜”字,而是古人依据古文形体,上推出篆形。只是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把“携”的篆字写作由“手”和“隽”构成,因为这种写法是现代汉语才有的形体。
96、承读音:chéng,署陵切。
《说文解字》:奉也,受也。 “承”的本义是“奉”、“捧起”,引申为“顺从”、“接受”、“继承”等。
甲骨文上面一人,下面一双手,像托起一个人的样子,表示接生,双手捧着新生儿,因此有“继承”之意。引申为“顺从”,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下面的人供奉着上面的 人,像极了过去坐轿子与抬轿子的画面,因此也就有了“顺从”之意。
金文承袭了甲骨文的形体。
小篆基本沿袭了甲骨文、金文的形体,只是在下面又增加了一只手。三只手,托举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而下面的人,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您好!
感谢观赏、点赞、关注、转发!
我是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谢谢!
「篆字识读」往期图文:
《篆字识读30:腊(臘)、胄、肴,都与肉有关,却被讹写成月》
《篆字识读29:肯是脚部的筋肉,在书法创作中,修与脩不可混用》
《篆字识读28:肉、肩、胡,肩与户无关,肉和月不要傻傻分不清》
《篆字识读27:吼、曰、曹,吼从后非孔,曹是装满东西的大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