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首开女禁01东大人眼里可敬可爱的“她们”Women's Day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

划过百廿岁月年轮

东大这片沃土造就了一大批

有知识、敢试想、勇奉献的女性

今天让我们随官微一起走近

东大人眼里可敬可爱的

“她们”

Women's Day

01

首开女禁

开启教育新时代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

五四运动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便已逐渐松动,女子学校如同星星之火在神州大地上兴办起来,中小学已迈出了男女同校的第一步,然而在高等学校这块学术圣地,却仍然桎梏于“女禁”,男女同校读书还是纸上谈兵。

针对“女禁”,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新潮社成员康白情在《晨报》副刊上发表连载文章:《大学宜首开女禁论》。随之,“开女禁”的号召在各地扩散开来。12月7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召开第十次校务会议,会上陶行知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的议案,力主开放“女禁”,校长郭秉文、学监主任兼文史地部主任刘伯明、教育系主任陆志韦等坚决支持,校务会议一致通过了此项提案。其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1920年初复职后,公开发表谈话,支持开禁。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

首开女禁录取生之一张佩英国立东南大学毕业证书

经过各方教育家的共同努力,南高在1920年4月7日正式决定,是年夏的入学考试中,男女评分和录取标准严格一样。最后严格按标准正式录取了8名女生,另接受了50余名旁听生。8名正式录取女生是:李今英、陈梅保、黄叔班、曹美恩、吴淑贞、韩明夷、倪亮、张佩英。南高师在中国教育沿革史上开创了男女生从录取到学习真正一视同仁的先例,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Women's Day

02

挣脱窠臼 追求自由

——陈衡哲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4)

陈衡哲(1890年-1976年),笔名莎菲(Sophia H. Z. Chen),祖籍湖南衡山。1924年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著有短篇小说集《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史》《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去世。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有“一代才女”之称。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5)

陈衡哲(站立者)与友人合照

抗日战争期间,陈衡哲以笔为匕多次撰文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阴谋,阐述“多难兴邦”的哲理,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能量,她在《衡哲散文集•清华大学与国耻》中写道:“假若我们能把自己的种种享乐,放到一个角落里去,把国家与人道,移置到我们生命的中心点来,我们便将立刻感到一种恬淡静寂的味道,觉得身心自由,不为物驭了。”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6)

陈衡哲、任鸿隽夫妇合影

一代才女陈衡哲,她的创作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史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她本人更是新时期女子解放的先驱。

Women's Day

03

“红色间谍”关露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7)

关露(1907年-1982年),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生于山西省右玉县,籍贯是河北省宣化。她是和张爱玲齐名的才女,也是共产党忠诚的“红色间谍”,她深入虎穴,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在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她后半生背负污名,几近精神崩溃,直到1982年才得到平反。她把毕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1928年,她由上海法科大学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先入哲学系,后转文学系。关露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文坛四大才女”。 1937年,电影《十字街头》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春天里》正自于她的手笔,歌词末尾那句“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头有曙光”是她战斗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1939年的上海滩,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已沦为“孤岛”,到处都充斥着背叛、绑架和暗杀。当时,大汉奸李士群转变成国民党的走狗,后又叛逃国民党,成为了汪精卫特务组织的一员。共产党发掘到李士群内心对于国民党的痛恨,打算利用这一点策反他。

作为当红作家同时也是中共秘密党员的关露,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出于组织需要,冒着被对方暗杀的风险,关露打入了汪伪政权内部,最后成功策反了这个头号杀手。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8)

但这一成功也以牺牲名誉和爱情为代价,因为特殊的身份,关露未能和她的未婚夫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去世以后人们整理遗物时发她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一张爱人的照片,背后有两句她写的诗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

Women's Day

04

巾帼英雄 烈士英魂

——陈锡瑶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9)

陈锡瑶(1927年-1950年),烈士。1927年九月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45年秋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园艺系。南京解放后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950年3月27日清晨,在与土匪激战中为掩护战友撤离 身中数弹而光荣牺牲

1945年秋,陈锡瑶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积极投身护校运动,与同学分班昼夜守卫学校。南京解放后,陈锡瑶报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在贵州整编时,因在行军途中关心伤员、帮助同志,曾立功受奖。1949年冬被分配在川南行署财政厅工作。1950年3月27日清晨,为保护征集到的数万斤公粮,与土匪在泸县激战至下午四时许。在准备突围时候,陈锡瑶为掩护战友 不幸身中数弹而光荣牺牲,在最后一刻仍然用生命践行着对祖国的忠诚。

1950年8 月,中共泸县县委、泸县人民政府为此召开追悼大会。1956年迁陈锡瑶葬于泸州烈士陵园,为后人瞻仰。

Women's Day

04

女中豪杰 战地玫瑰

——胡济邦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0)

胡济邦(1911年-1995年),记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192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政治经济系。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于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受党组织委派,前往国民党外交部和苏联大使馆工作,她是中国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女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女记者,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为党的外交、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胡济邦身上,闪耀着诸多女性的光辉。作为新闻记者,她身上有着诸多的“唯一”。她是唯一全程目睹和报道苏联卫国战争的中国记者,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中都有她活跃的身影。在《莫斯科保卫战》一文中,她曾写道:“德军集中百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对莫斯科实施‘台风’行动,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落叶一样多……”她笔下的战地通讯,具有极强的现场感,读后令人如亲临其境,倍受感染。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1)

不仅如此,她是唯一采访过所有同盟国外国领袖人物的记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杜鲁门、戴高乐等人都曾受到过她的专门采访。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胡济邦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外交技巧,使采访更加的高效和深入。

此外,胡济邦也是一位受到多位中外领导人赞许的记者。在胡济邦档案中,存有一封斯大林写给中国政府的信,用来感谢胡济邦为苏联革命作主的卓越贡献,她被誉为“中国前往苏联的首位杰出女性”;铁托总统也曾在他的回忆录中称赞胡济邦为一位思维敏捷、大胆泼辣、很有才气的记者。

Women's Day

06

“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2)

吴健雄(1912年-1997年), 美籍华人,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太仓,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物理学系。195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因在衰变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1990年,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2752”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吴健雄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学装矿石收音机。大家传说,“她沉静慢语,眼睛里闪动着聪慧,内心里充满了阳光,做事常常因专心而入迷”。

1930年,吴健雄被保送到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数学系。一年后,出于对物理学的喜爱,她从数学系转入物理系。在这里,通过居里夫人的学生、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施士元,了解了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很多事迹,激发了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1934年她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56年她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为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打下了基础。吴健雄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物理学,她的杰出的成就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拥有“世界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的女王”等美誉的科学巨星。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3)

1973年吴健雄与丈夫袁家骝回国,周恩来总理与其会面

1973年吴健雄首次回到祖国大陆时便来到母校东南大学,之后她又多次回校与校方共商发展大计。1988年,母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吴健雄、袁家骝伉俪闻讯后十分欣喜,欣然题词“母校的新气象和新精神给我们很深的印象”。1990年,东南大学聘任吴健雄为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校友总会名誉会长、名誉教授。1992年6月6日,东南大学迎来90周年校庆,他们夫妇也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各项庆祝活动。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4)

吴健雄毕业照

为了表彰这位杰出校友并勉励后生,学校将吴健雄曾刻苦学习过的地点“江南院”更名为“健雄院”,将“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命名为“吴健雄实验室”。吴健雄、袁家骝夫妇二人为表达他们对母校后辈学子的提携与期望,特意设立了“吴健雄、袁家骝奖”。为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他们又出资100万美元,设立“吴健雄、袁家骝科学讲座基金”,用于资助一流的物理学家到母校来讲学。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5)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因病在纽约家中与世长辞。吴健雄先生生前嘱愿要归葬故里,东南大学建筑系为这位前辈精心设计了墓园。1999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东南大学在校内建造吴健雄纪念馆,以此来缅怀这位“巨人”

Women's Day

07

心系机械 科学报国

——查礼冠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6)

查礼冠(1917年-1983年),科学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机械系。1953年起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工作,后任自动控制系精密机械仪器教授。她曾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机器人,技术堪称世界一流。查礼冠是我国机器人事业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也是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的奠基人。

查礼冠早年就读于常州芳晖女中,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系,成为当时机械学系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1939年,查礼冠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工作。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7)

研制成功的机器人

在1958-1960年间,为迎接“南京无线电技术展览会”,她和几个学生一起,想造出一台无线电操纵的机器人。

当时,日本和苏联的机器人在全世界都很领先,可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十分落后,学生们唯一的资料就是两张从杂志上找到的苏联和日本的机器人照片,但是这两张图片只有机器人外形,没有内部装置图,更没有介绍一点构造原理

在当时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他们跑遍了南京市的百货公司,通过物色各种能跳能跑的小玩具来寻找启发,向假肢工厂的老工人请教制造假肢的问题。在短短6天时间内,以查礼冠为首的师生30人就完成了250张设计图,讨论修改无数遍,才将机器人设计好。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8)

研制成功的机器人

为了弄到制造的铁皮,他们又跑遍了南京各区的洋铁店,同时又在零件的组装上集思广益。最终,查礼冠笔下“顽皮的巨人”,经过广大师生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成功出炉了。这台机器人身高超过2米,能做28个自由度动作,是中国第一台机器人,并且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19)

1960年南京工学院研制的机器人在大礼堂门前展出,其中背对镜头的女性即为查礼冠

机器人造好后,正好赶上当年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因此机器人还被带到“全国文教群英会”作为献礼。查礼冠是我国机器人事业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也是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的奠基人。

Women's Day

08

润物无声 培育英才

——恽瑛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0)

恽瑛(1925年-2022年),江苏常州人。1948年至南京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物理系任教。恽瑛教授长期从事基础物理教育工作,恽瑛先后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基础科学系副主任及理化系主任等职,1990年退休后在东南大学持续执教至 2008 年。走在东南大学的校园里,但凡提到恽瑛的名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数都是“双语物理导论”“国际交流”“两个‘及早’理念”等,卓越成就和亲切形象令师生无比怀念。

恽瑛温和可亲,一辈子躬耕三尺讲台,为我国物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这位从战火纷飞年代走出来的老师,也将自己的拳拳之心注入课堂。“每次上课我都要讲,你们要爱国、爱学校。”

谈及如何培养学生,恽瑛曾指出,希望学生有开拓精神,要有坚实的基础,要与他人协作。恽瑛一直认为,做好教育,不仅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以后地发展更为重要。

2000 年,恽瑛创立两个“及早” 教学理念,即 “及早”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阅读英文参考资料的兴趣与能力;“及早”培养其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趣与能力。该教学理念被著名杂志《Science》专题介绍,恽瑛先生也被誉为“代表了全世界致力于本科生科学教育的科学家”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1)

恽瑛爱生如子,尽管退休多年,但她的关爱从未离开过校园,学生依然是她心中的牵挂。2013 年,恽瑛捐资18万元设立“恽瑛奖助学金”以奖掖家庭经济暂时困难的优秀学子顺利完成学业。2018 年 8 月,她再次出资10万元,用于奖助东南大学常州生源地优秀本科生。2021年,她将自己珍藏数十年的亲编教材、音像资料、获奖证书、出访图片等一批珍贵的教学史料全部捐给学校。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2)

恽瑛将“教学是一份爱心、一份责任、一种创造和一种奉献”的理念根植到物理教学事业中去,她的大爱之心、大德之行,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大情怀,她是我们时代的 “好老师”“大先生”。

Women's Day

09

执着一生 专注一事

——孙伟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3)

孙伟(1935年-2019年),山东胶州人,国际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写国家和省部级规程6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1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项。

1958年,在刚刚毕业从事教研的孙伟身上,显示出了极强的探索精神。孙伟并非科班出身,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她常常跑到其他高校去旁听,以期更透彻地把握研究内容。凭借着这种顽强的劲头,孙伟很快就在混凝土领域崭露头角。

1984年,孙伟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去完成合作科研项目。一年后,在访学即将结束时,团队负责人邀请她继续留在美国,却被她一口拒绝:“对不起,我要尽快回到中国,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

1985年秋,孙伟回到东南大学,以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探索为核心,开始了新的研究。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4)

孙伟和学生在办公室讨论学术问题

把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紧紧拧在一起,是孙伟做学术最大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混凝土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向混凝土中添加“钢纤维”元素来提高它的韧性,但那时我国还并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

鉴于此,孙伟买来油丝绳,一段一段亲手切割,从中一点点剥离出宝贵的钢纤维。不分白天黑夜,她日复一日“泡”在尘土和噪音混杂的实验室里,摆弄着上千斤的钢结构混凝土模型,全神贯注地处理实验数据。超强性与超韧性,这两种性能在混凝土领域最难兼得,而她最终找到了混凝土材料超强与超韧之间的“完美平衡点”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5)

“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之生命。”孙伟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真实的写照,她就像一辈子所研究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一样,刚强又坚韧。

在东大历史上有过很多杰出女性,她们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更有着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6)

晓南

晓东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7)

如今的东大,仍不乏杰出女性的身影,她们孜孜不倦地探索钻研,为祖国的发展事业贡献力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Women's Day

10

呕心沥血 巾帼勇者

——韦钰

SPRING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8)

韦钰 1940年2月7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壮族,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1984-1993年任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校长期间,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开创了中国生物分子电子学学科,并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韦钰被称为毕生鞠躬尽瘁于探索钻研的巾帼勇者再合适不过了,她将所有的目光聚焦于国家的发展事业。在电子学界已卓有成就之时,她在国外抓住生物电子学、分子电子学的前沿趋势,回国后毅然转到新的学科方向。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29)

除了在国家学术发展上十分有建树,韦钰在培育人才上也有着独到眼光。在东大历史上,她是第一位女校长。在她主持学校工作期间,学校基本完成了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文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过渡(以由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为标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评价指标在全国高校中的位次明显上升……正是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0)

Women's Day

11

锐意进取 育人为本

——陈薇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1)

陈薇 1979年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习,1986年留校任教;1990-1997年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1997至今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99至今任博士生导师;2007至今任二级教授;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和参加完成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课题5项。获国家级科研及图书奖8项,省部级奖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2)

陈薇教授坚持“育人为本”,秉承“学不可以已”、“问则裕”的育人理念,倡导青出于蓝胜于蓝,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Women's Day

12

聚力科研 止于至善

——王金兰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3)

王金兰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自2005年底加入东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工作并重,曾获东南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十佳研究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致力于新材料的多尺度模拟与理论设计工作,在新材料的生长与物性调控、机器学习预测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一万五千多次,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Nanoscale副主编、Nanoscale Horizons科学编辑及Journal of the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多个期刊的编委。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4)

王金兰教授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的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今已培养研究生近50名。

聚天下女才 汇八方智慧

在百廿辉煌历史进程中

一代代东大女性

立德树人、严谨求实的精神

将一直激励东大学子

凝神聚力、奋发有为

创止于至善之辉煌

谱开拓进取之新篇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资料来源 |东南大学校史文化网 东南大学新闻网

现代快报 官微往期精选推送 公众号“东南教师”

公众号“金台唱晚” 《关露传》 中国新闻周刊

校史顾问 | 郭淑文

配图摄影 | 陈可心

封面设计 | 陈诚

编辑 | 李启悦 张岭南 吴韩林 叶柏珂

有趣的校名(百廿东大她们熠熠生辉)(35)

致敬了不起的她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