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宋江的性格特征及故事:水浒传中宋江的思想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
关于水浒传宋江的性格特征及故事:水浒传中宋江的思想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人生(二)孝忠君主、忠贞报国“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这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水浒》中宋江的“孝” 是有名的,“于家大孝”,“事亲行孝敬”,因为孝,他另立户籍,以免因事连累家人;因为孝,在得到父亲“病故”的信息而大哭昏迷;因为孝,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上山落草,以免被人骂为不忠不孝之人。宋江因阎婆惜案刺配江州牢城,途中被梁山英雄拥上梁山,众英雄挽留宋江,可宋江执意不肯,他不愿做个“上逆天理,下违父命”、“不忠不孝的人”。就是浔阳楼上的反诗揭发后,宋江也不肯采取行动反上梁山,宁愿装疯卖傻,苟且偷安。直到被判斩刑,梁山英雄劫法场、救宋江、闹江州、大获全胜,宋江才跟随英雄们回到梁山泊后摆宴席庆胜利。宋江杀婆惜而逃亡,浔阳楼题反诗而获斩,几经生死,刚上梁山,不料突然接到石勇捎来的一封报告父亲死亡的家书,宋江顿时思想波澜陡起,因为心系老父安危,拒绝众人劝阻,独自一人下山到了郓城县。然
《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一次农民起义的作品。宋江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都和他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水浒传》里的宋江是一个文学形象,并非传记里的历史人物。作为文学形象,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物形象之一。对宋江这个人物形象,褒的人有之,贬的人亦有之,众说纷纭。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下面我们即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下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宋江的“仗义”(一)仗义疏财、济弱扶贫
宋江是一名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对他人的困境,均能雪中送炭,给予帮助。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第二十一回叙述他接济唐牛儿,许给卖汤药的王公公一具棺材及送终之资。而阎婆惜这件事情可以算是宋江若干次行善济弱中比较重要的事件。阎婆惜是东京汴梁人士,她跟着父母到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郓城县。在阎家的父亲暴病身亡,却无钱埋葬时,仗义疏财的宋江在街上听到了这件事情,就出手相助,给棺材铺打了招呼,让阎家母亲去拿口棺材,又见阎家母女生活无着,随手给了母女十两银子,阎婆惜母女感恩涕零。按理说,宋江与阎婆无亲无故,素不相识,他没有帮助阎婆惜的理由,对阎婆惜的求助可以不理不睬或些许资助,可宋江帮助了她。
(二)仗义待友、侠名远扬
宋江私放晁盖,不告诉官府是因为仗义。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都是灭九族的的罪,但是他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了闪失。于是他知法犯法,私放晁盖,为了义气主动承担了这些风险。“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生死至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宋江的义,不仅使他侠名远扬,而且像一块护身符
一样多次助他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各路英雄对宋江的顶礼膜拜,正是对他的“义举”的回报。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好汉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也才能够稳坐帅位。当宋江成为梁山义军首领后,他关怀兄弟,对梁山好汉不分上下,一律兄弟相称。作战缴获的东西也是合理分配,赏罚分明。《水浒传》里边有几次比较大的战役,大多数都是他为了救自己的兄弟而打。他每打一个城市都是因为自己的弟兄,梁山的弟兄被捉,为了救这些弟兄而打仗。这为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反抗统治阶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江的“忠孝”(一)孝亲敬友、忠孝双全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这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水浒》中宋江的“孝” 是有名的,“于家大孝”,“事亲行孝敬”,因为孝,他另立户籍,以免因事连累家人;因为孝,在得到父亲“病故”的信息而大哭昏迷;因为孝,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肯上山落草,以免被人骂为不忠不孝之人。宋江因阎婆惜案刺配江州牢城,途中被梁山英雄拥上梁山,众英雄挽留宋江,可宋江执意不肯,他不愿做个“上逆天理,下违父命”、“不忠不孝的人”。就是浔阳楼上的反诗揭发后,宋江也不肯采取行动反上梁山,宁愿装疯卖傻,苟且偷安。直到被判斩刑,梁山英雄劫法场、救宋江、闹江州、大获全胜,宋江才跟随英雄们回到梁山泊后摆宴席庆胜利。宋江杀婆惜而逃亡,浔阳楼题反诗而获斩,几经生死,刚上梁山,不料突然接到石勇捎来的一封报告父亲死亡的家书,宋江顿时思想波澜陡起,因为心系老父安危,拒绝众人劝阻,独自一人下山到了郓城县。然而,在宋家庄等待他的,不是灵堂哭祭,而是牢狱、脊杖和刺配江州。可见,宋江的所作所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忠义和孝顺,这就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
(二)孝忠君主、忠贞报国
由于宋江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学的是孔孟之道,在行事上必是以“忠”、“孝”为先,时时想着忠于君主,处处都要“不违父教”。在他的心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反皇帝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勾当,是无论如何不能干的,甚至于“宁可朝廷负我,我心不负朝廷”。宋江在一开始就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在他的思想中始终有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对于皇帝和封建秩序始终抱有幻想。在他受官府迫害时,却不敢也不愿反抗,宁愿忍辱受苦也不造反干“灭九族的勾当”。宋江被自己和梁山英雄“逼”上山后,他就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生命作重新的定位。受儒学教育的宋江真正的抱负是为国家权力服务,赢取功名,荫妻荣后。所以,自始至终,宋江的言谈举止中便带有明显的受招安、事皇帝、做忠臣的意图。即便在梁山起义军和封建王朝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他也经常想着投降。重阳节菊花会上,宋江乘着酒兴,写了一首《满江红》词,呼吁“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在把反对意见用兄弟之情压下去之后,他一边不得不抗拒官军的镇压,一边却竭力向起义队伍灌输忠君思想,改变斗争的大方向。在梁山最辉煌的时候,不顾梁山众人的强烈反对,接受了朝廷招安。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
宋江的“虚伪”(一)收买人心,美化自己
宋江是仗义的,但他的仗义,很多的时候却总让人觉得他是有收买人心之嫌。宋江收买人心的方法无非是小恩小惠,小恩小惠是宋江惯用的伎俩。又如宋在江帮助别人后,常有意无意露出名号,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洋溢着一种极度的虚荣感。上梁山前,他就是靠着这手看家本领,获得了“及时雨” 的美称。上梁山后,他更是把这招数运用的出神入化。梁山通过巧取豪夺,府库中装满了金银财宝,宋江假公济私,常常大大方方地把这“黄白之物”送给想要拉拢的人。于是,他竭力伪装出谦恭低下的模样,遇人便拜,见人就让,触情便哭,和颜悦色,一幅甘居人下,与世无争的潇脱形象。靠着这一着,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二)处心积虑,壮大自己
没上梁山,宋江已经是先声夺人,他大造声势,不听晁盖调度,有意降低晁盖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山后,他用计把吴用收服,使吴用死心塌地地追随于他。然后宋江就全力以赴,对付晁盖。到梁山后,宋江打着关心晁盖的幌子,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在战斗过程中,他不但巩固了对旧有人马的领导地位,而且又收服了一大批头领。这批新增成员,既然是宋江一手收服的,自然对他惟命是从。时间一长,宋江大权在握,晁盖虽坐在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上,权力却被架空了。每逢战胜捉住大将后,宋江总是纳头便拜,愿奉为山寨之主,俨然以山寨之主自居,全然没把晁盖放在眼里。长此以往,大家只知有宋,不知有晁,这就导致了虽然发生大风吹倒中军旗杆这样不祥的预兆但晁盖执意要带兵攻打曾头市。因为晁盖感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他希望借此一战,提高自己在众头领心目中的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出所料,晁天王头部中箭,不治而亡,宋江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最后,宋江出身小地主阶级,封建观念在他身上特别强烈。一方面,他同情百姓疾苦,要求反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他又害怕走上反抗的道路,落个不忠不孝的罪名。经过一系列曲折的道路,终于被“逼上梁山”,成为义军领袖,这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大众反抗黑暗社会的大潮所决定的。但是,传统的封建忠孝观念,又使宋江终不能抛弃有朝一日效忠朝廷博得一个“封妻荫子”的梦想。铁的现实,与梦的虚幻同时摆在宋江面前,由于他最终选择了虚幻的梦想,于是也就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正是宋江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才造成了宋江悲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