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清正廉洁的官员(明代这位官员的生死担当)

明朝清正廉洁的官员(明代这位官员的生死担当)王竑作为文官,却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瓦剌部在俘获英宗朱祁镇后,挟英宗进逼北京。这时北京城中的主和派主张弃城,而于谦、王竑等主张坚守,并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王竑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督领毛福寿、高礼军防守城墙。瓦剌兵临北京城外的高粱河,王竑联络外兵,联合其他军队将瓦剌军队赶出居庸关。1449年,王竑被命镇守居庸关,他到任后缮修边关,精简官吏,训练士兵,使居庸关成为铜墙铁壁。瓦剌也无计可施,只好送还英宗,退出边关。 王竑是这场斗争的积极分子,他带领群臣击杀王振的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毛贵、王长随三人,朝中阉宦势力得以肃清,为战胜瓦剌部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史称,“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明朝开国70年,从未有过文官在朝堂上打死锦衣卫头目的事。《名山藏》记载,王竑叫来妻儿,郑重交待后事,然后坦然进宫领罪赴死。好在有老臣于谦力挺相助,躲

明朝清正廉洁的官员(明代这位官员的生死担当)(1)

王竑(1413—1488),湖北江夏(今属武汉)人,生于河洲(今甘肃临夏),26岁中进士,在江苏做过二任漕运总督、一任江北巡抚,官至兵部尚书。王竑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诛阉党、恤百姓、修边防、劝皇帝、强漕务、理盐政,是明代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官员,最为百姓传颂的是他为国为民的那份生死担当。

反对阉党,稳定局势

明朝历史上共有三次大的阉宦之祸,分别由王振、刘瑾和魏忠贤引起,正统年间的王振阉党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阉党擅权,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王振的这一次擅权对明朝产生了极大的破坏,皇帝朱祁镇在王振的裹挟下参与对后元瓦剌部的进攻,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形成了一场朝中无君的大规模的政治危机。皇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戴下随即主持政权,朝中正直的大臣顺势发起肃清王振阉党的政治斗争。

王竑是这场斗争的积极分子,他带领群臣击杀王振的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毛贵、王长随三人,朝中阉宦势力得以肃清,为战胜瓦剌部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事件”。史称,“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明朝开国70年,从未有过文官在朝堂上打死锦衣卫头目的事。《名山藏》记载,王竑叫来妻儿,郑重交待后事,然后坦然进宫领罪赴死。好在有老臣于谦力挺相助,躲过了一劫。后来正德年间的大诗人李梦阳有诗曰:王竑犯阙虽愚憨,舍命临危一丈夫。“左顺门事件”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此后朱祁钰正式继位,明朝确立了绝不妥协、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开始了井然有序的对瓦剌备战。

抵抗外敌,平定内乱

王竑作为文官,却具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瓦剌部在俘获英宗朱祁镇后,挟英宗进逼北京。这时北京城中的主和派主张弃城,而于谦、王竑等主张坚守,并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王竑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督领毛福寿、高礼军防守城墙。瓦剌兵临北京城外的高粱河,王竑联络外兵,联合其他军队将瓦剌军队赶出居庸关。1449年,王竑被命镇守居庸关,他到任后缮修边关,精简官吏,训练士兵,使居庸关成为铜墙铁壁。瓦剌也无计可施,只好送还英宗,退出边关。

曾出使瓦剌的明朝使者李实说,瓦剌知道是王竑镇守居庸关,竟从此不敢靠近边关。史称,“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1455年,霍山赵玉山自称宋代后裔,以妖术惑众。王竑被派去处理,一下马就捕治之,平息了这次叛乱。1461年,勃来叛乱,进攻庄浪,王竑被派与都督冯宗一起征讨,很快在红崖子川击退叛兵,其后又单独留守善后,迅速恢复了当地的秩序。

心系百姓,抒民苦难

1450年,王竑奉命与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并修理整治通州到徐州的运河。1451年,王竑受命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兼理两淮盐课。盐课是明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漕运关系到北京政权的存亡,而三府二州历来是灾害频发地区。这三个重任落在王竑肩上,说明景泰帝对他寄予重望。

1453年,凤阳、淮安、徐州三地发大水,“道殣相望”。王竑一边向上报告要求救济灾民,一边立即做主开仓赈贷。当山东、河南灾民闻讯赶来要求救济时,王竑又逼看守徐州广运仓的典守宦官开仓救济。同时给朝廷上奏折“自死劾”,奏劾自己擅自开仓救济之罪,请求朝廷将自己问斩。景泰帝闻信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又派待郎邹干持现金予以支持。同时,王竑提出输粮赎罪、按商舟大小出米以及纳粟入监的赈灾办法。这次擅自开仓济民,王竑共救活灾民一百八十五万余人,“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赋牛种七万四千余,复业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辑者万六百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赎还之,归者予道里费”,受到百姓的欢呼:“人忘其饥,颂声大作。”景泰帝也说:“贤哉都御史!活我民矣。”1462年,王竑再次担任淮扬巡抚、漕运总督,“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说明王竑心系百姓,抒民苦难,得到百姓的爱戴。

敢于直谏,匡正时弊

王竑曾经做过户科给事中、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这些在明官中都是言谏、纠察官,负责纠风察奸、规正时事、批评皇帝和百官。王竑具有不阿不附、性格耿直的正直言谏官员的品格,也有不惧豪强、敢批逆鳞的大无畏精神。他在朝廷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敢直言著称,就是对于九五之尊的皇帝,他也能直指缺点,不予宽松。如1453年,天下灾害频发,王竑为此上书要求皇帝“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受到朱祁钰的肯定。这是王竑对于一般官僚的匡正。

1454年,王竑根据自然灾害仍然不断的情况,毅然上书要求皇帝改正自己的弊端:“陛下嗣位以来,非不敬天爱民,而天变民穷特甚者,臣窃恐圣德虽修而未至大伦,虽正而未笃;贤才虽用,而未收其效;邪佞虽屏,而未尽其类;仁爱施而实惠未溥,财用省而上供未节,刑罚宽而冤狱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颁而奉行或有更张,赋税免而有司或仍牵制。有一于此,皆足以干和召变。伏望陛下修厥德以新厥治,钦天命,法祖宗,正伦理,笃恩义,戒逸乐,绝异端,斯修德有其诚矣。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如是而灾变不息未之有也。”同样受到皇帝的嘉纳。王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谏是他品格的集中体现,对于整顿官吏、稳定政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竑为官一生,刚正不阿,功彪青史。他精忠报国创下的赫赫战功,忧国为民做出的累累政绩,都是他敢于担当的品质彰显。每逢国之危难、百姓之危难,他必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奋勇担当国家民族之危难,这是担当的至高境界。此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王竑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好官”“能臣”,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言官必须敢上言、敢进谏,所谓“文死谏”; 二是作为朝中权贵必须廉洁公正,又要具有很高的治国才能; 三是作为地方官,除了廉洁公正、具有才能外,还要亲民、爱民。

崇拜王竑的彭韶为刑部员外郎,因上疏要求召回被错误贬谪的王竑而下诏狱。复官升郎中后,他坚决反对将民田划给太后的弟弟,又被下诏狱。出狱迁四川副使、按察使,“尽撤境内淫祠”。迁广东左布政使,在任上章奏劾扰民的太监和权贵。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时,上疏批评皇帝宠信贵妃,是“正家之道未终”;纵容太监“利源兵柄,尽以付之”,是“防微之道未终”;接受镇守中官“争献珍异,动称敕旨,科扰小民”,是“持俭之道未终”;乱封官爵,是“用人之道未终”,深为切中时弊。整顿盐法时,“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悯灶户煎办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后来他到吏部任职,“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任刑部尚书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乔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韩文、梁王景、邹智、姜洪、李文祥无不如此,完全是以王竑为榜样来立身政坛,做官行事。

摘编自《群众》2019年第8期,原标题为《明代王竑的生死担当》

作者:王波(作者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江苏商论》主编)

责任编辑:张李蕾

明朝清正廉洁的官员(明代这位官员的生死担当)(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