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度与李愬关系(裴度屯兵洄曲河)
裴度与李愬关系(裴度屯兵洄曲河)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不报,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连名义上的尊唐也不要了。枪打出头鸟,唐宪宗很快就布置军队,开始对吴元济用兵。唐宪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决定削藩,重振大唐国威。宰相裴度支持宪宗削藩,为宪宗积极谋划。这样,裴度就成了割据藩镇的眼中钉、肉中刺。藩镇竟然派出刺客,暗杀裴度和另一个宰相武元衡。武元衡遇害,裴度跌落水沟,受伤幸免。遇刺事件反而坚定了裴度削藩的决心。藩是“拱卫”之意,镇指军镇,唐朝设置藩镇,本为保卫中央安全,但藩镇权力太大了,除军权之外,还兼管民政、财政,自己任命官员,形成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国中之国。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由此而起。裴度像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衰。有见识的皇帝和大臣都认识到藩镇割据的危害,但已无力改变。各藩镇也牢牢抓住军政大权不放,遥尊皇帝,但不奉诏令,形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漯河市郾城区有个裴城镇,在裴城镇西南方位4公里有个村子,名叫裴城村。一般来说,裴城镇驻地应该在裴城村,但这里不是,两地还相距甚远。听裴城村里的老人讲,以前裴城镇驻地确实在裴城村,后来因为交通原因,搬迁到现址。
裴城村
裴城镇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洄曲镇,什么时候改的名字?又为什么改成现名字呢?这和唐朝时的一个人、一场战役有关。这个人就是中唐时期一代贤相裴度,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淮西平叛——李愬雪夜入蔡州!
唐宪宗时,裴度为相,支持宪宗削藩。此时,距离平定安史之乱有约50年,藩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繁镇割据已是常态。
藩是“拱卫”之意,镇指军镇,唐朝设置藩镇,本为保卫中央安全,但藩镇权力太大了,除军权之外,还兼管民政、财政,自己任命官员,形成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国中之国。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由此而起。
裴度像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日衰。有见识的皇帝和大臣都认识到藩镇割据的危害,但已无力改变。各藩镇也牢牢抓住军政大权不放,遥尊皇帝,但不奉诏令,形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唐宪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决定削藩,重振大唐国威。宰相裴度支持宪宗削藩,为宪宗积极谋划。这样,裴度就成了割据藩镇的眼中钉、肉中刺。藩镇竟然派出刺客,暗杀裴度和另一个宰相武元衡。武元衡遇害,裴度跌落水沟,受伤幸免。遇刺事件反而坚定了裴度削藩的决心。
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闰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不报,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连名义上的尊唐也不要了。枪打出头鸟,唐宪宗很快就布置军队,开始对吴元济用兵。
唐军作战
但唐军征讨淮西四年,因唐军各自为战,常常被淮西兵打败,收获甚微。一些大臣就以劳损军力、耗费财赋为由,劝阻宪宗罢兵。宪宗征询裴度意见,裴度则力主继续用兵,并请求亲自督战。
唐宪宗元和12年(公元817年)八月,裴度进驻郾城县,行军大营就驻扎在洄曲镇。裴度统领各方将领,统一调度用兵,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到了这年冬天,吴元济已是勉力支撑,只能把防守力量都集中在淮西北部边境。
鉴于吴元济总部空虚,裴度手下将领李愬向裴度献计奇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蔡州,就是今天的汝南县城。裴度同意了奇袭方案。
雪夜袭蔡州图
这年十月,李愬利用风雪交加,敌军放松警戒的天气,率军奇袭蔡州。这次军事行动十分保密,行军过半,才告知部下行军目的。奇袭结果非常顺利,唐军都进了蔡州城,吴元济还在呼呼大睡,自然是做了俘虏。淮西遂平。
淮西平叛之后,各地割据节度使纷纷向朝廷递表归降,唐朝国力复振,史称“元和中兴”。
为纪念裴度淮西平叛,洄曲镇之人就把镇名改为裴城,驻扎地的小村庄就名之为裴城村。当地人感念裴度功德,为他建庙立祠、立碑,至今碑仍在(裴城小学院内)。
裴晋公祠碑
唐代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随裴度参与了这次淮西平叛,并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作战参谋)。淮西平叛胜利后,韩愈撰写了《平淮西碑》,立于汝南城北门,以记述裴度淮西平叛之功。
清代诗人郭子嶙过洄曲河写诗曰:裴相屯兵洄曲河,衔枚雪夜斗池鹅。论功可贺羊开府,铭功堪同汉伏波。
裴城夜雨
“郾城八景”之一的裴城夜雨,也在此地。说的是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以后,傍晚时分,在裴城西望,只见远处坡地林木,雾蒙蒙,雨霏霏,一派下雨景象,如诗似画,清风朗月亦是如此。可待人走近时,却又云走雾散,不见雨迹。
明代诗人谢公翼有诗云:秋雨疏林暗古城,草堂留客对棋枰。一行雁度长空里,疑是当年入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