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历史的微声》在这部作品中,王笛还探讨了读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联系,分享了自己成为学者的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并且认为,审视自己是否还有学术创造力的量度之一,就是看是否对新书还保持着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他还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回答了”没有时间读书”这样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历史的微声历史学家王笛多年来提倡“民众史观”“日常史观”,他认为,民众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因此,他注重田野考察,注重研究普通民众及其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民众生活的活力、智慧和价值。王笛说:“只有倾听民众的声音,才能写出一个平衡的历史。”无数历史的微声交汇在一起,就可以成为雄伟的交响乐。他的学术著作《街头文化》《走进中国城市内部》、非虚构历史读物《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等就是这种史学观念的集成。近日,王笛新作《历史的微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展示了他近四十年的读史观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1)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历史的微声

历史学家王笛多年来提倡“民众史观”“日常史观”,他认为,民众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因此,他注重田野考察,注重研究普通民众及其日常生活,从中发现民众生活的活力、智慧和价值。王笛说:“只有倾听民众的声音,才能写出一个平衡的历史。”无数历史的微声交汇在一起,就可以成为雄伟的交响乐。他的学术著作《街头文化》《走进中国城市内部》、非虚构历史读物《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等就是这种史学观念的集成。

近日,王笛新作《历史的微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展示了他近四十年的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他通过细读多部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王笛还探讨了读书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联系,分享了自己成为学者的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并且认为,审视自己是否还有学术创造力的量度之一,就是看是否对新书还保持着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他还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回答了”没有时间读书”这样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2)

《历史的微声》

作者:王笛

人民文学出版社

自 序(选摘)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的阅读史。这本书包括了我写的书评和综述,最早的书评可以追溯到1985年,最近的一篇是2022年,时间跨度达37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本书是在阅读上所呈现的我的学术道路和思考的轨迹。

“历史的微声”是受到美国印裔历史学家瑞那吉特·古哈(Ranajit Guha)“small voice of history”的启发,也是本书第三部分的题名。过去的历史写作,几乎都集中在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知识精英等等,我们只见到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而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广大民众却消失了。那么去找到历史的微声,就变得十分重要。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3)

阅读者们 特蕾莎·伯恩斯坦/绘

研究民众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去发现他们的声音,因为在历史上,大多数民众的声音不是消失了,就是被遗忘了。历史学家要为民众写史,就必须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也就是说,虽然正史中没有他们的记载,但是他们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微弱的声音,经常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就有待于历史学家从各种文献中,甚至文学中,以各种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还原历史,去寻找民众在历史上的踪迹。

这里“历史的微声”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在这本书里,我阐发了对历史的思考,总结了对阅读史学著作以及其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等——书籍的心得。这本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可以说是我想表达的一种“历史的微声”。

或许“历史的微声”还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记录历史、写历史或者对历史进行表达、进行思考的声音都是微弱的,但是如果它能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批判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族群、民族和国家以及这个时代的宏大声音。所以,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微弱的。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4)

阅读中的女人 亨利·马蒂斯/绘

在这本书中,除了“微声”,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故事”。“故事”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过去的事情”,或者“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相当的意义上,就是“历史”。从英语“history”这个词的构成,我们也可以看到story是主体,这是否在告诉我们“历史”和“故事”的逻辑联系和深层含义呢?

对于“历史”这个词,我认为也有两种含义,就是说有两种历史。第一种历史,就是过去的一切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永远不复返,永远不能完整地再现。而第二种历史,其实就是“讲故事”,就是讲人类的过去,讲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过去,知道从哪里来,才会明白要到哪里去。

我认为,所谓讲好自己的故事,并不是说仅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优秀的方面,辉煌的过去,或者标榜自己的成功。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成功和经验,但是也同时有挫折和教训。因此,讲好故事,应该是两方面的,讲成功的故事,可以激励后人;讲失败的故事,说明自己有反思,还可以给后人留下教训去吸取。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5)

阅读的女人 威尔·巴尼特/绘

因此,我们说讲故事,也可以就是写历史,就是要讲出真实、令人信服、富于思考、勇敢自省的故事,写出不扭曲、不浮躁、不虚夸、不粉饰的历史来。

阅读,就是学习别人怎样讲故事,或者观察别人的故事是否讲得高明。我的观察方法是:读了一本书,是否让我学到新东西,是否眼睛一亮,是否有启发,是否增加我的知识,以及作者是否有独立思考,是否有批判精神。

经常有学生或者读者问我,什么是最好的治学方法?我总是说,虽然学者的治学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我个人强调三点:阅读,阅读,还是阅读。没有对前人研究的深入了解,是不会有好的学术研究的。

本书这些文章,也算是我追寻讲故事的方法,以批判的精神,主要针对西方的中国故事讲述,提出的一些思考吧。我认为,任何好的故事和历史研究,必须是有思想、有方法、有观点、有资料、有分析、有讨论。而对现有的学术研究的阅读和思考,便是历史认识能够深入的基础,是提高思辨和批判能力的必要条件。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6)

阅读中的母亲 简·布拉格/绘

我曾经明确表示过,不赞同有的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要学生入学之后,先读一年史料再找导师谈以后的研究方向。我个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了。在民国时期,的确有大师把这个方法作为培养年轻学者的入门途径,但这是根据当时学术研究的情况而制定的。首先,当时用现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成果很少,可以借鉴的东西不多;其次,因为民国时期学者对资料的掌握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在数字化之前,历史学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以至于我1980年代初在四川大学上本科时,便有老师认为,研究一个历史课题,如果资料收集齐了,就完成了课题的70%了。但是,随着资料的找寻越来越方便,特别是数字化以后,对于许多课题来说,资料的收集比过去要容易得多,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改变。毫不夸张地说,过去可能要花一年才能收集到的资料,现在可能不需要花一天。过去,如果你掌握了别人所没有的资料,你就可能成为这个课题的权威。但是现在以资料取胜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少。

随着资料收集的便捷,学术研究的差异,就主要体现在对资料的解读深度,观点的新颖,论证的严密,表述的清楚,写作的技巧等等方面,以及了解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思考怎样与有关学术研究进行对话,还有史学观和史学方法论,也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上,我自来主张先认真阅读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先在理论、方法、写作、分析、思考等方面进行培养。这样学生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就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对所需要研究的课题以及路径和方法都心中有数,减少了走弯路。如果让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就一头扎在资料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浪费大量的时间。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资料图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7)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8)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9)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10)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11)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12)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从三个维度觉察自己(对新书葆有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好奇心)(1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