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翻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翻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舜帝南面端坐而治理天下,天下太平安定。人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四季的祥风,吃着美好的熟食,饮用着甘甜的雨水。舜帝的行为,不就像那伟大的大江大海吗?千仞深的溪流也能够注满,蝼蛄和蚂蚁的巢穴也可以注满。由此看来,夏禹、商汤的功劳就根本不值一提了。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烛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舜之行,其犹河海乎?千仞之溪亦满焉,蝼蚁之穴亦满焉。由此观之,禹汤之功不足言也。尧问舜:“你从事什么事业?”舜回答说:“从事于遵循天道的事业。”又问:“你以什么为己任?”回答说:“以敬事大地为己任。”再问:“你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回答说:“要做爱护百姓的事情。”在平整的地面上倒水,水就会流向潮湿的地方;在放置均匀的柴草上点火,火就会往干燥的地方燃烧,这就是同类相召的缘故。因此尧帝行善,众多的善人就聚集到他的身边;夏桀作恶,众多的恶人就聚集到他的身边了。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
仁意,即仁爱的意思。本篇的主旨是赞美舜帝的美德。
内举不避亲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种者,后稷也;听狱折衷者,皋陶也。舜无为也,而天下以为父母,爱天下莫甚焉。天下之善者,惟仁也。夫丧其子者,苟可以得之,无择人也。仁者之于善也亦然。是故尧举舜于畎亩,汤举伊尹于雍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惟善之所在。
治理洪水的人,是大禹;播种五谷的人,是后稷;判决案件使刑罚适中的人,是皋陶。舜清静无为,而天下百姓却把他视为自己的父母,因为没有谁能够比舜帝更加爱护天下百姓的了。天下最善良的品质,就是仁爱。丢失了自己的孩子,如果能找到,那无论是谁找到的都可以。仁爱的人对于善举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因此尧帝选拔舜帝于田野农夫之中,商汤王选拔伊尹于厨师当中。举荐身边贤能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用回避;举荐关系疏远的贤能之人,即使是仇人也不应该遗漏。仁爱的人观察善行品德时,不会因人不同而有区别,也不会对某人感到讨厌,只是看谁具备了善行的品德。
水流湿、火从燥尧问于舜曰:“何事?”舜 曰:“事天。”问:“何任?”曰:“任地。”问:“何务?”曰:“务人。”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均薪而施火,火从燥,召之类也。是故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
尧问舜:“你从事什么事业?”舜回答说:“从事于遵循天道的事业。”又问:“你以什么为己任?”回答说:“以敬事大地为己任。”再问:“你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回答说:“要做爱护百姓的事情。”在平整的地面上倒水,水就会流向潮湿的地方;在放置均匀的柴草上点火,火就会往干燥的地方燃烧,这就是同类相召的缘故。因此尧帝行善,众多的善人就聚集到他的身边;夏桀作恶,众多的恶人就聚集到他的身边了。
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
照耀的是“玉烛”,饮用的是“醴泉”,沐浴的是“永风”。春天叫作青阳,夏天叫作朱明,秋天叫作白藏,冬天叫作玄英。四季和煦适宜,美好的阳光普照,这就叫作“玉烛”。甘甜的雨水及时落下,万物因此欣欣向荣,高处的雨水不少,低处的雨水不多,这就叫作“醴泉”。对于风来说,美好的春风叫作“发生”,美好的夏风叫作“长赢”,美好的秋风叫作“方盛”,美好的冬风叫作“安静”,四季的风都很祥和,这就是正常美好的风,这就叫作“永风”。
舜南面而治天下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烛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舜之行,其犹河海乎?千仞之溪亦满焉,蝼蚁之穴亦满焉。由此观之,禹汤之功不足言也。
舜帝南面端坐而治理天下,天下太平安定。人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四季的祥风,吃着美好的熟食,饮用着甘甜的雨水。舜帝的行为,不就像那伟大的大江大海吗?千仞深的溪流也能够注满,蝼蛄和蚂蚁的巢穴也可以注满。由此看来,夏禹、商汤的功劳就根本不值一提了。
尸子认为,舜帝一切的政务都交给臣下处理,自己拱手无为,却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其原因是舜帝衷心地爱护着百姓。正是由于舜帝的爱民,才使得贤能辅助,四季和顺,国家安定,百姓的生活美满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