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毛泽东批准建造井冈山大桥始末(1969年毛泽东批准建造井冈山大桥始末)
1969年毛泽东批准建造井冈山大桥始末(1969年毛泽东批准建造井冈山大桥始末)1966年,孙利民曾在枯水期乘坐汽车去南昌,途经吉水三曲滩准备过江到珠山桥渡口时,汽车排起了长队,因为那时渡轮每次只能容纳6辆汽车。好不容易排到孙利民的汽车过江,渡船却在江心触沙洲搁浅,结果折腾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对岸。据周冬梅介绍,解放初期,国家在百废待兴、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曾于1950年修复过吉安至南昌等几条干线公路。但吉安到南昌的往返车辆从江上摆渡而过须经吉水县珠山桥汽车渡口。同样受到渡船条件的限制,渡口排成长龙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往来群众带来了极大不便。匆忙修建的木桥虽然方便了赣江两岸的交通,却充满了安全隐患。这座桥后来被洪水冲毁,也没有再修复。此后,吉安再没有横跨赣江的桥梁。到南昌的汽车须在珠山桥摆渡吉安无跨江大桥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据现已年近七旬的吉安市民孙利民回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常常从吉安老城乘船到河东去,那时主要靠中山码头上游不远处的轮渡码头和梅林渡这2个渡口往
今年6月30日,新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与其相邻的老井冈山大桥在历经46年风雨后,于今年9月18日开始封桥整修。曾经的吉安市无桥渡赣江,现如今,已有5座雄伟的跨江大桥,其中的老井冈山大桥记录了吉安市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的“短命”浮桥
吉安市大桥管理所所长周冬梅向记者介绍称,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因战争需要,1924年,当地军阀在上新码头至河东浮头村之间的赣江江面上架起了一座浮桥,供军队往来通行。随着战事发展,这座浮桥使用没多久就被拆除了。
到了抗战期间,江西省国民政府迁驻吉安泰和后,泰和成为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员往来频繁,连接泰和的永昌渡口随之成为交通要道,仅靠船只摆渡已不再能适应日益紧张的战时交通形势。于是,1939年3月,江西省国民政府在泰和县南门修建了一座桥,由木桥、跳板、浮桥三部分组成,全长400米。
匆忙修建的木桥虽然方便了赣江两岸的交通,却充满了安全隐患。这座桥后来被洪水冲毁,也没有再修复。此后,吉安再没有横跨赣江的桥梁。
到南昌的汽车须在珠山桥摆渡
吉安无跨江大桥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据现已年近七旬的吉安市民孙利民回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常常从吉安老城乘船到河东去,那时主要靠中山码头上游不远处的轮渡码头和梅林渡这2个渡口往来。但渡船马力很小,每次只能乘二三十人,高峰时段常常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有的人不愿意等渡船,便花钱乘河东村民的小舢板过江。
据周冬梅介绍,解放初期,国家在百废待兴、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曾于1950年修复过吉安至南昌等几条干线公路。但吉安到南昌的往返车辆从江上摆渡而过须经吉水县珠山桥汽车渡口。同样受到渡船条件的限制,渡口排成长龙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往来群众带来了极大不便。
1966年,孙利民曾在枯水期乘坐汽车去南昌,途经吉水三曲滩准备过江到珠山桥渡口时,汽车排起了长队,因为那时渡轮每次只能容纳6辆汽车。好不容易排到孙利民的汽车过江,渡船却在江心触沙洲搁浅,结果折腾了1个多小时才到达对岸。
毛泽东批准建设井冈山大桥
在广大群众的呼声下,解决吉安人民出行难问题的重大举措终于到来了。周冬梅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为发展交通运输、改善吉安交通条件,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将在吉安市的赣江之上建造一座大型公路桥。
全国各地诸多桥梁,为何独有这座桥能够享此殊荣?原来,吉安对于毛主席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武装在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吉安的建设时时刻刻牵动着毛主席的心。当得知吉安因多年以来赣江上无桥而造成的交通不便阻碍了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即使新中国处在极其困难的时期,毛主席依然亲自批准了井冈山大桥的建设要求。
得知这一特大喜讯后,吉安市民激动万分,孙利民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道:“人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期待大桥早日开工建设。”
1969年3月27日,在吉安政府排除万难、积极努力地筹建下,大桥终于在白鹭洲下游破土动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科技水平还很落后,要建造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跨江桥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那时既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也没有大型的施工机械,加上物资材料严重短缺、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导致建桥过程困难重重。
面对着滔滔江水和宽阔的江面,条件简陋的建造施工团队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高超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仅用了短短1年,就在赣江上横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1970年吉安市民喜迎大桥通车
1970年5月1日,红旗翻滚,鼓乐喧天,鞭爆齐鸣,人山人海,吉安全城所有的汽车都集中开往新建成的井冈山大桥。据了解,井冈山大桥全长1090.26米,桥面宽9米,在当时可谓一座特大公路桥,工程总投资达782.2万元。
只见井冈山大桥以雄伟之姿傲立于赣江之上,宽阔的桥面可同时承载数十辆汽车通行,行人步行全程用时不到10分钟,极大便利了赣江两岸的交通。
据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师黄惠运介绍,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在当时可谓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产生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前所未有。它的建成不仅结束了吉安赣江上无桥的历史,还起着承接改善全省交通的重要作用。
“红色”大桥雄伟壮观
井冈山大桥作为我国解放后桥梁史上一座别具一格的大桥,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十分深远而特殊的历史意义——这座桥是由毛泽东亲自批准修建的,在全国都属罕见。
正因为此,当时江西省和吉安市政府都将建造大桥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但要将大桥建设好,更要将大桥建设得充满红色气息,从而充分展现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
据了解,当年落成的井冈山大桥两端各设有两座四角岗楼,其顶部饰以红旗、钢枪、红字浮雕,标语写着:“标志着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像光芒万丈的灯塔,指引着中国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为彻底埋葬帝、修、反,打出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而英勇奋斗!”
桥头岗楼侧面以井冈山五指峰图案作衬托,用红底金字书写着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34根红缨枪形状的灯柱均挂有毛主席语录牌,桥面栏杆上的花式也多以“十万工农下吉安”“井冈红旗飘万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内涵创作,再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甚为壮观。
新井冈山大桥续写辉煌
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地前进,今年6月30日,“新井冈山大桥”在位于老井冈山大桥顺江而下4.6公里处的赣江上屹立而起。这座连通省道222的大桥,全长1216米,为独塔双索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塔高124米,主桥宽38米,主跨为2×150米,双向6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大桥两岸皆建有蝶形全互通立交。同时,新井冈山大桥的安全性能也有所升级,可抗击特大洪水、防震,桥底通航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据黄惠运介绍,新井冈山大桥的建设对于形成吉安市城市外环快速通道、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尤其是对于吉泰走廊形成交通大贯通、促成城市大格局、完善区域大融合、提升城市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今,新井冈山大桥已接过老井冈山大桥传递的接力棒。在这场近50年的接力赛跑中,老井冈山大桥不负众望,“跑”出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目前,老井冈山大桥正在加紧修整,明年年初将会以全新的姿态回归,更好地为省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