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河西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一批公园游园,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让绿意满眼、河水长清、空气常新。 园林绿化增量提质 生态文明惠及民生 身有所居,心有所安。近年来,河西区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没有想到,我们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蜗居郁江道片区多年的老王逢人就讲。和老王一样,走出棚户区,实现“新居梦”,是许多河西居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棚改春风的吹拂下,这个梦想成为现实。河西区完成2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任务,近6000户、1.7万名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从“有居”变“优居”,安居梦的背后,凝聚着浓浓的“民生味儿”。 “以前一下雨,积水能到腿肚子,现在大雨都不怕了”“雨后下水快,路面也干净了,我们别提多高兴了”……马场街文静里社区居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一,雨污分
建设项目累计开工1174万平方米、竣工699万平方米,2021年城区绿化覆盖率38.67%,PM2.5平均浓度较2016年下降44%……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西区深入贯彻落实提出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建管并重、内外兼修,城区品质、群众幸福指数实现新跃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宜居品质持续提升
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需求,承担着人民群众朴实的期待与梦想。河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迎难而上、直面挑战,以实干托举起百姓的安居梦。
“小二楼”曾是河西区几代人的记忆,一家五六口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屋子里,到处都是“私搭乱建”,居住环境脏乱差,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小海地小二楼改造曾备受关注,拆迁工程经历“六启六止”,随着最后一处平房的拆除,小海地小二楼成为河西记忆。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小区环境干净整洁、清新靓丽,小区内各种健身器材供居民锻炼身体,休闲木椅上的老人们看着孩子们嬉笑追逐……八千七百余户居民告别小二楼,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身有所居,心有所安。近年来,河西区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没有想到,我们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蜗居郁江道片区多年的老王逢人就讲。和老王一样,走出棚户区,实现“新居梦”,是许多河西居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棚改春风的吹拂下,这个梦想成为现实。河西区完成23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任务,近6000户、1.7万名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从“有居”变“优居”,安居梦的背后,凝聚着浓浓的“民生味儿”。
“以前一下雨,积水能到腿肚子,现在大雨都不怕了”“雨后下水快,路面也干净了,我们别提多高兴了”……马场街文静里社区居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之一,雨污分流改造解决了“小雨小涝、大雨大涝”的积水难题。
聚焦人民群众的生活舒适度、满意度,河西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补齐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短板。过去很多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跟不上,路灯不亮、道路坑洼、自来水管道锈蚀、高楼水压上不去、下水排水不畅、污水跑冒、“逢雨必涝”等情况,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下,已经不复存在。近五年来,河西区对597个住宅小区实施“三微”和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改造,改造供热管网160公里、燃气管网87公里、二次供水设施160处,改造面积1700万平方米,25.5万户群众受益,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点滴变化让河西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温度”。
园林绿化增量提质 生态文明惠及民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河西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一批公园游园,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让绿意满眼、河水长清、空气常新。
“在这儿既能感受生态之美,又能享受特有的人文情怀”“我们老年人吃完饭就爱来这里散散步,感受休闲时光”……在河西区复兴河旁,城市绿道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段始建于1908年的旧铁路,经历了河西区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改造,被打造成为7公里、50万平方米城市绿道,昔日的“铁路锈带”变成如今的“生活秀带”。
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在这一次次雕琢中,绿化美化是点睛之笔。近年来,河西区着力推进园林绿化增量提质,提升绿化12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8.67%。提升改造曲江公园、天津湾公园、红光公园、佟楼公园等一批优质公园,利用街边“边角料”区域,见缝插绿、补植补种、拓展功能,打造了一个个靓丽实用的“口袋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7年的7.14平方米提升至2021年的8.71平方米,增幅达22%,河西百姓的幸福感“放眼可见、触手可及”。
“运苇河水清了,鱼也多了!”“旁边还修了绿地、要建双碳公园,四处走走挺舒心的。”只有300多米的运苇河,曾是周边一家工厂挖凿直通海河的运输河。由于管辖权限模糊,成了一条“臭河”。2021年3月,河西区启动运苇河疏浚工程,累计清淤3300余立方米,清理堤岸7700余平方米,修护堤岸180余平方米,运苇河展现新面貌,河畅、水清、岸绿。这些绚丽的城市新底色,正是河西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生动注脚。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河西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河湖长制的部署要求,在全区构建河湖长挂帅、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联合治水新模式,区级河湖长巡河湖820次,街级河湖长巡河湖17737次,巡查发现问题956处,暗查暗访900余次,发现处置433处问题,河湖长制由“有名有责”向“有效有能”转变。一池春水蓄起来、净起来、活起来。
城市管理精准发力 功能品质提档升级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管理务求于精。城市管理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年来,河西做实城管大文章,精心呵护一座城,诚心服务一城人。
“以前这里破破烂烂,私搭乱建拆除后,焕然一新,干净卫生,漂亮多了!”“还建起了绿地,环境好了,我们住得也舒心,打心眼儿里支持拆违行动!”随着先锋河西侧、津凌路东侧、解放南路汽配城地区道路两侧、贺江道沿线的违法建设的拆除,随着堆放的垃圾不见,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居民为拆违治乱“点赞”。
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犹如城市健康肌体上的“沉疴痼疾”,违建的成因多而复杂,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拆!2017年,河西区启动拆违“五年行动”,从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攻坚克难、重点突破,拆违,拆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宜居家园;治乱,治出一个井然有序的文明河西。据统计,五年来,河西区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设48.73万平方米,为发展腾出了空间,为百姓改善了环境,为平安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河西区着重提高工作标准、提升精细程度,以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努力在精细化、长效化、智慧化上实现质的提高。
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河西区树立“大环境”理念,突出“大城管”意识,在不断深化城管改革的进程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将616.39万平方米的园林养护、909万平方米的道路扫保、103座公厕管理以及准物业小区、自管小区的环境卫生进行全域市场化,建立时间全天候、范围全覆盖、标准全统一的“大城管”体系。同时运用新技术赋能城市治理,依托一网通管平台,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纵向建立国家、市、区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横向整合对接相关部门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
“一共292个坑,最深的有12公分左右,困扰我们多年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通过城市管理“一网通管”平台的闭环管理,梅江街景观花园社区甬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的问题得以解决,居民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河西区将全域14个街道、149个社区、754个自然小区划分为1495个网格,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管理和区域管理三层网格责任划分。同时依托市、区两级12个事件上报来源,通过城市管理“一网通管”平台感知分析,实现各类事件上报、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的闭环管理,做到所有案件可查、可溯、可追踪,推动了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问题的协同解决。
十载耕耘展壮志,浓墨重彩绘新景。河西区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新基建与老旧小区改造等元素有机融合,让城市看得见绿、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一座有“颜值”、有“气质”、有“温度”的美丽新河西正在崛起。
作者:岳志欣 王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