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克拉维酸舒巴坦)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克拉维酸舒巴坦)2 舒巴坦于1978 年首次合成,是国内组合药方式品种最多的酶抑制剂。目前舒巴坦分别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美洛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7 种抗生素有组合药的品种上市,除阿莫西林/舒巴坦兼有咀嚼片和胶囊外,均为注射剂。在高达570 多条获批的上述注射剂生产批文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批文最多,高达391 条。1 克拉维酸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1976 年被发现),目前国内上市的品种有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两种组合药的方式,但是剂型有8 种之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组合因主药的原因仅有粉针;但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就有片剂、粉针、颗粒剂、咀嚼片、分散片、胶囊及干混悬剂7 种。2 抑菌强度他唑巴坦> 克拉维酸>舒巴坦克拉维酸是染色体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较强诱导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均不诱导高产Ⅰ型β-内酰胺酶。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克拉维酸舒巴坦)(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抗菌药物,但在应用过程中,某些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导致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与细菌产生的酶结合并使之灭活,因而能减少药物产生耐药性,并提高抗生素的疗效。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它们均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其作用机制是与β-内酰胺酶形成非共价键复合体,丝氨酸亲核进攻酰胺键,β-内酰胺环开环,再经重排等使酶失活,自身结构也被破坏,故也称为自杀性酶抑制剂或不可逆竞争性酶抑制剂。那它们在抗菌活性、抑酶强度、酶诱导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呢?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克拉维酸舒巴坦)(2)

1 克拉维酸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奈瑟菌属、部分肠杆菌科细菌、脆弱拟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但抗菌作用微弱。

1 抑菌广度

他唑巴坦>舒巴坦>克拉维酸

2 抑菌强度

他唑巴坦> 克拉维酸>舒巴坦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克拉维酸舒巴坦)(3)

克拉维酸是染色体介导的Ⅰ型β-内酰胺酶较强诱导剂,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均不诱导高产Ⅰ型β-内酰胺酶。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克拉维酸舒巴坦)(4)

1 克拉维酸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1976 年被发现),目前国内上市的品种有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两种组合药的方式,但是剂型有8 种之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组合因主药的原因仅有粉针;但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就有片剂、粉针、颗粒剂、咀嚼片、分散片、胶囊及干混悬剂7 种。

2 舒巴坦于1978 年首次合成,是国内组合药方式品种最多的酶抑制剂。目前舒巴坦分别与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美洛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7 种抗生素有组合药的品种上市,除阿莫西林/舒巴坦兼有咀嚼片和胶囊外,均为注射剂。在高达570 多条获批的上述注射剂生产批文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批文最多,高达391 条。

3 他唑巴坦于1980 年合成,是在舒巴坦结构基础上增加一个三氮唑环,最早上市的组合制剂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目前我国已有的品种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头孢曲松/他唑巴坦4 个品种。由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年代早及名气大,生产企业也较多,特别是规格为8:1 的生产厂家有几十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