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非遗如何唤起新活力(非遗创新三活)

非遗如何唤起新活力(非遗创新三活)变通、创新要“万变不离其宗”,不是随心所欲、毫无节制。这个“宗”,就是道,就是其文化基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无适而不可。”道,或者说它的文化基因把握住了,运用到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否则,一旦道或其文化基因失守,那就是灵魂出窍,舍本逐末而“离其宗”了。《易经》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般而言,“道”指事物的内在本质,起着规定性的作用,是无形的、抽象的;“器”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因而是有形的、具体的。当下的生活中,又要特别关注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必然会有他们新的审美、思考和表现方式。年轻人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又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所以如何赢得年轻人的芳心,就格外重要。《礼记》有言:“礼,时为大”。可见,即便对于最讲究形式和规则的“礼”来说,最重要的标准也不是“守成”,而是“顺时”。所以孟子曰:“圣之时者。”所以我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

金坚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就不是现代的,而是祖先用智慧创造的。非遗又大多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就有其相当的难度。

我认为,非遗传承、创新,关键就一个“活”字,要在这个“活”字上做足功夫。

这个“活”,首先与生活有关。

保护、传承非遗,必须重视非遗的生活性,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日常生活最能展现文化的润物细无声,是抽象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讲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是没有角的。意思是说,离开当下的生活是什么都求不到的。

当下的生活中,又要特别关注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必然会有他们新的审美、思考和表现方式。年轻人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又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所以如何赢得年轻人的芳心,就格外重要。

非遗如何唤起新活力(非遗创新三活)(1)

这个“活”,是灵活的活,其基本含义是灵变、创新。

《礼记》有言:“礼,时为大”。可见,即便对于最讲究形式和规则的“礼”来说,最重要的标准也不是“守成”,而是“顺时”。所以孟子曰:“圣之时者。”所以我们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文化考古”,而是与时俱进,不能不知变通、创新。大量史实表明,今天的非遗是经过先人不断打磨、修正、改进而代代相传下来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非遗。

创新,要解决好道与器的关系。

《易经》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般而言,“道”指事物的内在本质,起着规定性的作用,是无形的、抽象的;“器”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因而是有形的、具体的。

变通、创新要“万变不离其宗”,不是随心所欲、毫无节制。这个“宗”,就是道,就是其文化基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无适而不可。”道,或者说它的文化基因把握住了,运用到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否则,一旦道或其文化基因失守,那就是灵魂出窍,舍本逐末而“离其宗”了。

举个例子。

屠呦呦因用现代化手段成功处理东晋葛洪的青蒿素药方,荣获诺贝尔奖。她的方法是:抽象继承和创造性转化。非遗创新可以借鉴这一智慧。

上个世纪50年代,冯友兰先生提出了抽象继承法。要从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就是“道”,“抽象”出来,“继承”“弘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如同人吃粮食鱼肉,吸收的是营养,强壮骨骼肌肉,不可能吃什么长什么,那就成怪物了。葛洪处方中,关键是用冷水“渍”,这是它的道。屠呦呦用低沸点的乙醚代替“冷水”制取青蒿素。道理是一样的,即低温。用乙醚,现代化学品,就是创造性转化,器变了。

非遗如何唤起新活力(非遗创新三活)(2)

这个“活”,是活人的活。

非遗要变,首先活着的人要变。以人为本。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怎么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是真正实现保护、传承的重要举措。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为此,要鼓励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本的书,还有就是读社会这本书。洛可可公司的总裁贾伟,其设计作品多次得到国际大奖。他说朱良知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这本书,他翻烂了。走万里路是向社会学习。欣赏天地之大美,也看看他人的非遗作品,看看画展、博物馆。王少峰先生我先是从《中华 剪纸》杂志上看到他的作品,一下就认为他受西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影响。后来见面一聊,固然他跑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学习、借鉴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一本文字的书,一本社会的的书,使你增加了知识,启迪了思想,滋潤了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创新下手就“如有神”了。可能的话,多交些朋友。有时与友人喝茶聊天中,会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活人的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人是会变的,会异化的。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的深处,存在着阴暗、丑陋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的。道德是自觉遵守的,法律是硬核规定,要强制执行的。道德既然是靠自觉,就会有不自觉的人。所以,道德宣教是任何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但不能迷信道德万能,必须运用制度来约束人性的弱点。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非遗如何唤起新活力(非遗创新三活)(3)

一说起法律,总想起50多年前上大学时阅读英文版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的感受。

“P. Antonio has promised to give you a pound of his flesh.But he has not promised to give you any of his blood.If you let one drop of his blood fall you will lose all your land and money.”

译文:“安东尼奥承诺给你一磅肉,但契约上没有说给你任何一滴血。如果掉下一滴血,那么,你将丧失全部土地和金钱。”

美丽的鲍西亚小姐,用这么一段精妙绝伦的辩护词,彻底击垮了爱财如命、吝啬冷血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后来,鲍西亚又追加说,这一磅肉在重量上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毫,否则夏洛克就得以命相抵,且财产全部充公。

莎士比亚是1596—1597年写下这部不朽的喜剧的,那时我国是明万历24—25年。英国社会在400多年前就那么重视法律,那么重视法律的精准性,令人叹为观止!

非遗如何唤起新活力(非遗创新三活)(4)

众所周知,瓦特1765年发明了蒸汽机,自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1624年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使英国进入技术创新的高潮,因此,“工业革命”实质上不是技术革命,而是一次制度革命。而我国的第一部专利法是1985年4月1日才开始实施。

在西方历史中,强调合法性,法律观念很强。而中国历史上强调“合道性”,即合乎道德、道统,以道德为终极关怀。封建帝王统治之下,君权神授,皇帝一开口便是金口玉言,便是法律。中国社会法治传统薄弱,公民法律意识不强,是不争的事实。

而就非遗而言,一有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或技艺方面的创新,极易被模仿、抄袭,而且难以界定。因此,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捍卫非遗的创新成果,维护知识产权,理应予以加倍重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