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作背景
刘华清、张震在《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6年10月23日《文汇报》)中说,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红军第二十五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方面军(原第二、第六军团)也分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这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自然界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初,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甘苏区,9月16日于延川与陕甘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并成立红十五军团。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并重建红一方面军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会宁城(在甘肃省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一百二十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 敌四十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四架,缴获长短枪三万多枝,轻重机枪三百三十多挺,火炮二十多门,骡马约两千匹。
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平均每天行军三十五公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两万余里,转战八个省;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十九个月,曲折转战四个省;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十个月,途径四省,转战近万里。
又据统计,诗中主要写到的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共三百六十八天,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有十五天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在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走三百六十五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七十四华里。红军第一方面军,共爬过十八条山脉,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一个省,占领过大小六十二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几十万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三万多人,但这一战略大转移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长征时,红军入贵州后,国民党军在贵州北面和东面布置重兵,准备堵截。红军避开敌人的主力,向南进军,突入云南,再折向西北,于1935年5月1日决定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以一天一百二十里的急行军,占领会理县南边皎平渡的金沙江渡口。5月3日,刘伯承率军委纵队干部团抢占皎平渡,捉到两只敌人侦察用的木船,奇袭对岸守敌一个正规连和一个保安队。5月3日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军委纵队赶到皎平渡过江,在北岸组成渡江指挥部。以后红军又依靠七只木船,至5月9日,奋战七天七夜,中央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三万多人全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国民党追兵在薛岳率领下赶到金沙江边时,已是红军过江后的第七天,船只已经烧毁,只能望江兴叹。在滇黔边单独行动的红九军团也在东川(今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区渡过金沙江。至此,国民党数十万“追剿”部队被甩在金沙江以南,中央红军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大渡”,即大渡河,在四川省西部,是岷江的支流。这里指在泸定县附近的一段,河水异常湍急,船只不能行驶。泸定县是一座位于川西深山峡谷中的高原小城。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大渡河上,是四川通往西藏的重要桥梁,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四川通志》说,桥净跨“东西长三十一丈,宽九尺,施索九条,覆板其上,栏柱皆熔铁为之”。也就是说约一百米长,三米多宽,桥面由九条碗口粗的铁链构成,上面铺着木板。又据其他资料说,两面各有同样粗的两条铁链作为栏杆。共用十三根铁索组成。每条重约两吨半,皆碗口粗细。桥面高悬于水面上约三十丈。桥头碑上刻着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桥下怒涛奔腾,形势险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1863年,在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一带,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被洪流所阻,7000大军惨死在清军刀下。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1935年5月,当蒋介石做着“红军将蹈石达开覆辙”美梦的时候,24日晚,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占领石棉县安顺场,随即控制了安顺场渡口。25日,十七勇士组成突击队,驾一只从敌人手中夺回的小船,强渡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取得了胜利。26日,毛泽东同周恩来、朱德到达安顺场,因安顺场水深流急,船少人多,几万人马难以迅速过河,遂决定中央红军主力火速抢占距离安顺场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由林彪率红一军团第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右岸前进;由刘伯承、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第一师为右纵队,继续从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前进,互相策应,限期夺取泸定桥。命令左路军先遣队一天追敌二百四十里,去夺取泸定桥。29日拂晓,先遣队到达泸定桥时,桥上木板已经给敌人拆掉。桥东是泸定城,城周围是两丈高的城墙,西城门正堵住桥头。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在山坡上修着严密的工事。敌人用机关枪和迫击炮封锁着桥头。下午,红一军团第一师第四团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准备抢渡。下午四时,冲锋号响了,枪声、炮声、口号声震动山谷。战士们热血沸腾,怒火千丈,冒着浓密的弹雨,沿着铁索攀援过去。刚接近桥头,敌人就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城门封住。二十二名勇士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接着大队人马冲过泸定桥,经过两小时激战,消灭敌人两个团,控制了泸定桥,战斗取得了胜利。左路军过河后与右路军会合。红军主力从泸定桥通过大渡河天险,继续北上。5月31日,毛泽东通过铁索桥至泸定县。至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通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企图。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高原状山地,海拨四千米左右,南北走向,长五百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称。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拨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红军于1935年6月中旬从四川的夹金山开始长征,翻越五座大雪山,行军三十一天,共两千七百余里。诗中用岷山来概括长征中越过的这许多千里积雪的山峦(像红军1935年6月过的夹金山、梦笔山,7月过的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等)。岷山,同时还特指甘肃境内的岷山(大刺山),有名的天险腊子口即在其上。红军越过岷山,就最终脱离了雪山草地地区。9月17日,陕甘支队突破天险腊子口。9月18日,毛泽东同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翻越岷山(指大刺山),到达鹿原里。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的任何艰难困苦,
渡过万条险恶的水,越过千座高峻的山,不过是很平常的事。
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飞速前进的红军眼里,像腾起的细微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脉,在英勇的红军看来,像从斜坡上滚下来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激流巨浪拍击着耸入云霄的悬崖峭壁,给革命战士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的铁索桥高悬于湍急的河流之上,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寒冷感觉。
战士们更加喜欢岷山上白皑皑的千里积雪,
全体红军胜利地越过后,无不笑逐颜开。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诗,是毛泽东诗的代表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论述长征意义时写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中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的《长征》诗是记录这次伟大历史的无比壮丽的史诗。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达25000里的行军,抒发了无产阶级领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点明题意,概写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万水千山”是“难”的具体化。“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这两句诗语势豪纵,充分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万水千山”中的“千山”典型化、形象化“五岭”“乌蒙”是长征途中具有典型性的高山,作者将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像粼粼细浪,一如滚动的泥丸。这样写,则衬托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仍是“万水千山”的演化,着重写水。金沙江两岸,山崖高耸入云,急险的江水拍打着云崖,壮观极了。大渡河上,铁索桥横系两岸,碗口般粗细的铁链寒光闪闪。作者通过视觉向触觉移易的心理通感现象,写出红军勇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时的意态和感受,表现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本色。尾联写长征胜利的喜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更喜”“尽开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军的兴奋喜悦之情。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毛泽东手写《七律.长征》(一)赠李银桥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二)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三)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四)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五)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六)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七)
书法作品赏析
这首诗在毛泽东诗词中流传最早、影响最大、是诗人的得意之作,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这首诗的手书现在所见有七件之多。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时,毛泽东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七律.长征》赠送给他这位外国友人,后来又将这首诗书赠给王炳南的妻子——德国人王安娜。还书赠给江西农垦文工团演员邢韵声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等。
无疑,这些书作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赠给李银桥的一件手迹。这件手书为竖写横幅,行草书体,取大草气势。有标题、作者署名、书写时间,形式比较完整。通篇加标点符号,与文字浑然一体,成为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结字欹侧程度比从前减少,仍带有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用笔圆润遒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体书风成熟后杰出的代表作。
标题“长征诗”三字提笔轻写,“一首”二字小写,附于“长征诗”右下,显得空灵剔透。“红军”二字以方折峻峭之笔,写得奇伟劲悍。“不怕”二字又写得坚定有力,点画顾盼有情。“征”“水”二字稍显柔润俊美,“千山”相连自然,“闲”字形体开张,高耸的右竖钩更似有擎天之力,形象地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气概。“腾细浪”“走泥丸”写得圆转轻灵,表现了在红军眼中再大的艰难险阻也不在话下。接着,运笔更加放开,速度更加迅疾,开始出现飞白。当写到“三军过后”的“过后”二字时,一笔写成,“后”字直拓占据全行的四分之三,丝丝飞白,苍渴奔放,成为全诗最大的主导字体。最后,“尽开颜”作结,三字分占两行,“颜”字独占一行,字下形成了全篇最大的空白处,表露出无限的喜悦之情。接着提笔轻书作者和书写时间。
这件书作,通篇墨法浓淡干渴相间,充分体现了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墨色变化的层次转换非常自然,绝无造作的痕迹。如“腾细浪”的“细”字左偏旁“纟”连笔到右旁的“田”,笔毫所含墨汁并没有干枯,只因运笔速度突然加快,使连笔之迹出现了飞白。“桥横铁”三字为一行,写“桥”之前刚轻蘸一些墨汁,墨色浓重,写“铁”时已渐干枯,但仍一笔写完,出现了渴笔,笔笔仍然分明,显示了毛泽东的控笔、控墨的能力和高超的艺术。
这里还必须顺便提及的是,这件手书毛泽东赠送给李银桥后,李银桥一家回去争相欣赏,忽然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中少写一个“索”字,第二天李银桥拿着诗折去见毛泽东,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写得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还即兴在后面写了一首律诗。
诗意画欣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谭建丞画
更喜岷山千里雪 傅抱石画 1953年
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意 傅抱石画 1953年